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明 史东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化产业
  • 企业发展
  • 报告
  • 2015
  • 经济
  • 管理
  • 行业分析
  • 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
  • 文化体制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670
商品编码:296906348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

定价:79.00元

作者:张晓明 史东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7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社科文献出版社、上海大学等单位,以展示“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成果为契机,推出的新出版品牌,是文化发展重大课题相关的研究专著。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以“从第三次经济普查看中国文化企业”为主题,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和专项调研,围绕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资产、产出、盈利性、劳动生产率等项指标,从部分、大类、中类三个层面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企业的现状与特征,并从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高度,进一步剖析有关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同时,本报告还对2013年以来沪深两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做了专题研究,也对2013年以来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重大事件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和专项调研,围绕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资产、产出、盈利性、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从部分、大类、中类三个层面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企业的现状与特征,并从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高度,进一步剖析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书中还对2013年以来沪深两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做了专题研究,对2013年以来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重大事件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目录


前 言/1
总报告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看中国文化企业的发展/1
  一 中国文化企业的产业结构/1
  二 中国文化企业的区域结构/7
  三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3
  四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问题/23
专题报告一 2013年中国文化企业的产业分布/33
  一 中国文化企业的数量及构成/33
  二 中国文化企业的就业规模及构成/43
  三 中国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及构成/54
  四 中国文化企业的产出规模及构成/70
  五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盈利及构成/84
  六 中国文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相关比较/90
  七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盈利性/97
专题报告二 2013年中国文化企业的区域分布/106
  一 中国文化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06
  二 中国文化企业就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11
  三 中国文化企业资产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18
  四 中国文化企业产出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27
  五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盈利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33
  六 中国文化企业劳动生产率及相关指标的省际比较/140
  七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盈利性的省际比较/145
  八 中国文化企业产出结构的省际比较/150
  九 中国各大类文化企业产出的区域分布/164
专题报告三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比较研究/174
  一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数量/175
  二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187
  三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就业规模/202
  四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产出规模/213
  五 不同控股类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盈利水平/224
  六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230
  七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盈利性/242
专题报告四 2014年沪、深两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研究/257
  一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257
  二 2013年以来文化类上市公司概况/261
  三 文化类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285
  四 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与资产运营效率/294
  五 文化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303
  六 对六家文化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简要分析/312
附录一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333
附录二 中国文化企业大事记(2013.7~2014.12)/345

作者介绍


张晓明,男,1954年6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法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法改委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理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等。史东辉,男,1968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89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2001年在美国雷鸟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1989-2005年在上海财经大学工作,并于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5年起在上海大学任教,并于2005年晋升为教授。现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战略管理及工业史等。

文摘


序言



洞察中国文化产业的时代脉搏:一本深度解析与前瞻性洞见的集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驱动力,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本名为《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的书籍,凭借其前瞻性的视角、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为我们勾勒出了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宏大图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展望。 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行业年鉴,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它跳出了传统的宏观经济数据罗列,而是从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出发,聚焦于那些在市场前沿搏击、在创新浪潮中涌现的文化企业。报告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全面梳理了当年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包括市场规模的扩张、新兴业态的涌现、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等。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本书揭示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在具体到文化企业层面,本书的分析显得尤为细腻和深入。它关注了不同类型文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例如,在内容创作领域,报告深入探讨了影视、出版、音乐、动漫、游戏等细分行业的发展特点。它详细分析了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线性生产到如今的IP化开发、跨界融合,以及大数据在内容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对于那些在内容生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报告不仅列举了它们的成功案例,更深入剖析了它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对内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在传播渠道上的多元探索。 在传播与营销环节,本书同样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社交化、移动化的趋势。报告分析了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包括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直播带货的兴起,以及内容付费模式的成熟。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如何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找到最有效的触达用户的方式,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营销内容,成为它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案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除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本书还高度关注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在2015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催生了诸多新兴业态。报告深入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例如,数字出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以及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等业态的蓬勃发展。它分析了这些新兴业态如何借助技术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文化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动态。2015年,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关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成为常态。报告分析了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青睐,解读了投资机构在文化产业布局上的策略,并对文化企业的融资现状、融资渠道以及投融资风险进行了梳理。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如何吸引优质资本,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在资本运作中规避风险,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没有忽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风险。它深入分析了政策环境对文化企业的影响,包括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宏观调控、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挑战。同时,报告也关注了文化企业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化拓展等方面面临的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本书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现实的指导。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是一本集深度分析、前瞻性洞见与丰富实践案例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理解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为洞察文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以及为预判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视角。它不仅是文化产业从业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所有关心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人士不可错过的读物。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行业脉络、洞察未来方向的读物。在翻阅这本《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之前,我确实有过一些疑虑,担心它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报告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在深入分析行业数据和政策背景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其中对几家代表性文化企业的深度剖析,详细描述了它们是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克服行业挑战,最终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这种“由点到面”的叙述方式,不仅让我对中国文化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了宏观的认识,也对具体企业的成功经验有了微观的理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文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一本好的行业报告,其价值远不止于信息本身,更在于它能否引发深度思考,激发新的灵感。这本《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判断。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互联网+文化”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对新媒体、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文化传播方式、催生新型文化业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当时的行业现状,预判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拥抱技术变革,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有价值的书,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本《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在这一点上,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它是一份以数据和分析为主导的报告,但我却能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脉搏,感受到无数文化从业者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报告中对一些新兴文化产业的描写,比如文创产品、数字阅读、在线演艺等,都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奋斗史的缩影,它展现了中国文化企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也激励着像我一样的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主色调采用了稳重的深蓝色,点缀着烫金的“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字样,透露出一种专业与权威感。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略带泛黄的米白色,触感温润,给人一种怀旧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章节标题醒目,目录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些图表和数据分析,图表的绘制风格也十分统一,数据呈现直观明了,没有那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装帧设计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能够满足读者对于一本报告类书籍的期待,营造出一种值得认真研读的氛围。

评分

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报告以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结构、增长态势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再深入到不同细分领域的分析,如出版、影视、演艺、动漫、游戏、文旅等。每个细分领域的论述都围绕着行业特点、市场机遇、政策影响以及发展挑战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此外,报告还关注了文化企业的投融资、人才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议题,这些都是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关键要素的分析框架,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理解中国文化企业的全貌,对于想要全面了解行业状况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