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
定价:79.00元
作者:张晓明 史东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7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社科文献出版社、上海大学等单位,以展示“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成果为契机,推出的新出版品牌,是文化发展重大课题相关的研究专著。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以“从第三次经济普查看中国文化企业”为主题,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和专项调研,围绕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资产、产出、盈利性、劳动生产率等项指标,从部分、大类、中类三个层面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企业的现状与特征,并从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高度,进一步剖析有关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同时,本报告还对2013年以来沪深两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做了专题研究,也对2013年以来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重大事件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和专项调研,围绕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资产、产出、盈利性、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从部分、大类、中类三个层面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企业的现状与特征,并从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高度,进一步剖析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书中还对2013年以来沪深两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做了专题研究,对2013年以来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重大事件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目录
前 言/1
总报告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看中国文化企业的发展/1
一 中国文化企业的产业结构/1
二 中国文化企业的区域结构/7
三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3
四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问题/23
专题报告一 2013年中国文化企业的产业分布/33
一 中国文化企业的数量及构成/33
二 中国文化企业的就业规模及构成/43
三 中国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及构成/54
四 中国文化企业的产出规模及构成/70
五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盈利及构成/84
六 中国文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相关比较/90
七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盈利性/97
专题报告二 2013年中国文化企业的区域分布/106
一 中国文化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06
二 中国文化企业就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11
三 中国文化企业资产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18
四 中国文化企业产出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27
五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盈利的区域分布及变化/133
六 中国文化企业劳动生产率及相关指标的省际比较/140
七 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盈利性的省际比较/145
八 中国文化企业产出结构的省际比较/150
九 中国各大类文化企业产出的区域分布/164
专题报告三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比较研究/174
一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数量/175
二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187
三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就业规模/202
四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产出规模/213
五 不同控股类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盈利水平/224
六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230
七 不同控股类型文化企业的盈利性/242
专题报告四 2014年沪、深两市文化类上市公司研究/257
一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257
二 2013年以来文化类上市公司概况/261
三 文化类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285
四 文化类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与资产运营效率/294
五 文化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303
六 对六家文化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简要分析/312
附录一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333
附录二 中国文化企业大事记(2013.7~2014.12)/345
作者介绍
张晓明,男,1954年6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法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法改委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理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等。史东辉,男,1968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89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2001年在美国雷鸟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1989-2005年在上海财经大学工作,并于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5年起在上海大学任教,并于2005年晋升为教授。现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战略管理及工业史等。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行业脉络、洞察未来方向的读物。在翻阅这本《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之前,我确实有过一些疑虑,担心它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报告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在深入分析行业数据和政策背景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其中对几家代表性文化企业的深度剖析,详细描述了它们是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克服行业挑战,最终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这种“由点到面”的叙述方式,不仅让我对中国文化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了宏观的认识,也对具体企业的成功经验有了微观的理解。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文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一本好的行业报告,其价值远不止于信息本身,更在于它能否引发深度思考,激发新的灵感。这本《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判断。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互联网+文化”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对新媒体、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文化传播方式、催生新型文化业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当时的行业现状,预判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拥抱技术变革,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有价值的书,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本《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在这一点上,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它是一份以数据和分析为主导的报告,但我却能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脉搏,感受到无数文化从业者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报告中对一些新兴文化产业的描写,比如文创产品、数字阅读、在线演艺等,都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奋斗史的缩影,它展现了中国文化企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也激励着像我一样的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主色调采用了稳重的深蓝色,点缀着烫金的“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字样,透露出一种专业与权威感。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略带泛黄的米白色,触感温润,给人一种怀旧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章节标题醒目,目录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些图表和数据分析,图表的绘制风格也十分统一,数据呈现直观明了,没有那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装帧设计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能够满足读者对于一本报告类书籍的期待,营造出一种值得认真研读的氛围。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报告以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结构、增长态势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再深入到不同细分领域的分析,如出版、影视、演艺、动漫、游戏、文旅等。每个细分领域的论述都围绕着行业特点、市场机遇、政策影响以及发展挑战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此外,报告还关注了文化企业的投融资、人才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议题,这些都是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关键要素的分析框架,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理解中国文化企业的全貌,对于想要全面了解行业状况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