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玉作: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苏欣东南大学出版社9787564161712

京都玉作: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苏欣东南大学出版社97875641617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欣,许平 著
图书标签:
  • 玉作
  • 京都玉作
  • 中国北方玉作
  • 玉文化
  • 考古学
  • 历史学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苏欣
  • 文化研究
  • 古代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1712
商品编码:29690628829
页数:25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京都玉作: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
丛书名:  
作者/主编: 苏欣, 许平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4161712
出版年份: 2016年4月    
 
版次:  第 1版
总页数:  250
开本:  16
图书定价:  40
实际重量:  0.281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1京都玉作——一种工艺精神的范本 
1.1“流动性”与中国北方传统工艺文化格局 
1.2“京都玉作”的含义 
1.3研究“京都玉作”的意义 
1.4研究现状与成果 
1.5研究方法 
2京都玉作——行业之“作”谱系 
2.1京都玉作——行业之“作”的构成 
2.2京都玉作——行业之“作”的人物谱系 
2.3本章小结——京都玉作行业之“作”的特质 
3京都玉作的形成范式 
3.1京都玉作坊内范式 
3.2京都玉作的“行”间范式 
3.3规矩、机制与文化心理 
4京都玉作的工具与技术观 
4.1利器的隐喻——京都玉作的工具观 
4.2工具的思想 
5京都玉作——手工之“作”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5.1京都玉作治玉工艺过程中的价值观特质 
5.2京都玉作的创作方法论 
5.3京都玉作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联接 
6京都玉作的文化要义 
6.1“互渗”的原始思维 
6.2合“式”的行为规范 
6.3本章小结 
7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京都玉作 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以“京都玉作”——始于元代的中国北方玉作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商俗资料与地理采访所获得的资料与人物访谈、口述历史的研究等进行比对分析。


《北方玉韵:中国玉器工艺的源流与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玉器工艺的独特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系统梳理北方玉作在材质选择、纹饰风格、器物形制、制作技艺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演变历程,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绪论:北方玉器的学术价值与研究现状 玉,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从史前时期朴拙的祭祀礼器,到王侯贵族的精美佩饰,再到文人雅士的案头清玩,玉器始终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玉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显著,而北方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玉材资源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玉器工艺体系。 “北方玉器”并非一个固定的地理概念,而是涵盖了从东北的红山文化、西辽河流域,到中原地区的仰韶、龙山文化,再到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乃至更广阔的草原文化和边疆民族的影响区域。这些区域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逐渐掌握了玉石的开采、加工和雕琢技艺,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玉器文化。 尽管中国玉器研究早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但对北方地区玉器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仍有待深化。过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一具体文化遗址、某一类器物,或某一特定时期,而对北方玉器作为一个整体的源流、演变、交流与融合的关注相对不足。本书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北方玉器,展现其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第一章:史前曙光——北方早期玉文化的滥觞 中国北方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玉器文化。本章将聚焦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玉器发现,重点考察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齐家文化等代表性遗址的玉器出土情况。 红山文化:龙的故乡,玉器的先驱。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900年)在玉器制作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标志性的玉器,如玉龙、玉猪龙、勾云形器、蝉形饰等,造型古朴雄浑,工艺精湛。这些玉器的出现,不仅证明了北方先民高超的玉石加工能力,更反映了他们对龙图腾的早期崇拜,为后世中华龙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章将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形制、纹饰特点,并探讨其宗教祭祀功能以及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原玉器的勃兴。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和龙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史前文化。虽然其玉器数量和精美程度不及红山文化,但已展现出向实用化、生活化的趋势,如玉斧、玉刀、玉环、玉串珠等。龙山文化晚期,特别是在河南、山东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如蛋形玉坠、玉钺、玉戈等,其制作更加规整,体现了早期国家或部落联盟的礼制萌芽。本章将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龙山文化玉器的差异,并探讨其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关联。 齐家文化:西北的玉风。 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900年)是甘肃、青海一带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齐家文化玉器数量丰富,器类多样,包括玉璧、玉琮、玉环、玉刀、玉凿、玉镯等。其玉器材质多为本地玉料,工艺相对粗犷,但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并开始受到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本章将考察齐家文化玉器的来源、加工技艺,以及其与早期部落联系的体现。 第二章:王朝气象——夏商周时期北方玉器的传承与创新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玉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北方地区作为中原王朝的腹地或重要组成部分,其玉器工艺在此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夏代玉器:礼乐文明的基石。 虽然夏代文献记载有限,考古发现仍在不断补充。从二里头遗址等遗址出土的玉器,如玉戈、玉钺、玉琮、玉璧等,显示出夏代玉器已具备国家礼器的雏形。其形制规整,纹饰逐渐复杂,开始融入象征性的图案。本章将结合现有考古材料,推测夏代北方玉器的特点,以及其在早期王朝礼制中的地位。 商代玉器:精雕细琢的巅峰。 商代是中国青铜文明与玉器文明并存发展的鼎盛时期。北方商代遗址(如殷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器类之丰富,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祭祀用的玉琮、玉璧、玉戈、玉斧,到贵族使用的玉环、玉玦、玉簪、玉组佩,再到动物纹、神人兽面纹等复杂纹饰的运用,商代玉器展现了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复杂的社会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商代北方玉器的主要类型、纹饰特点,如兽面纹、龙纹、凤纹的演变,以及其与商代宗教信仰、王权象征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将探讨商代玉器制作技艺的进步,如钻孔、切割、抛光等。 西周玉器:礼制的确立与规范。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以玉为礼的制度。北方西周玉器在继承商代玉器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礼制的规范化。玉璧、玉琮、玉璜、玉戈、玉珪等成为重要的礼器,纹饰趋于写实、对称,风格更加庄重典雅。同时,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大量用于佩饰的玉器,如玉环、玉坠、玉珠等,体现了玉器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分析西周北方玉器在礼制化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其与贵族阶层身份象征的关联。 春秋战国时期:地域特色与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文化交流频繁。北方地区,如晋、燕、赵、齐等诸侯国,在其玉器制作上既保持了地域特色,又吸收了其他地域的先进技艺和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玉器更加注重写意、写实,出现了更生动活泼的动物纹、人物纹,器物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如晋系的玉组佩,燕系的玉环、玉佩等,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本章将考察这一时期北方各地域玉器的特色,以及其文化交流的痕迹。 第三章:历史回响——汉魏六朝至唐宋元时期北方玉器的嬗变 自汉代统一以来,中国北方在不同政权统治下,玉器工艺持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汉代玉器:艺术的辉煌与世俗的繁荣。 汉代是中国玉器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北方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如玉璧、玉璜、玉环、玉佩、玉剑饰、玉印章等,尤其是汉代人物玉雕、动物玉雕,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同时,与丧葬习俗相关的玉衣、玉琀等也大量出现。本章将分析汉代北方玉器的艺术风格,如动物纹的写实性、人物纹的写意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中的孕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一时期的北方玉器,既保留了汉代的传统,又受到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等)的影响,开始出现一些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玉器,如较粗犷的动物纹、几何纹等。本章将探讨这一时期北方玉器在风格上的过渡与孕育,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隋唐时期:雍容华贵与开放包容。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北方地区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其玉器工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隋唐玉器风格大气、饱满、雍容华贵,深受波斯、粟特等域外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和纹饰,如联珠纹、莲花纹、宝相花纹等。女性佩饰的玉坠、玉钗、玉梳等种类繁多,精美绝伦。本章将分析隋唐北方玉器的艺术特色,以及其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的体现。 宋辽金元时期:精细婉约与粗犷豪放的并存。 宋代经济文化繁荣,北方玉器呈现出更为精细、婉约的风格,如小巧玲珑的玉佩、玉饰,纹饰以花卉、动物为主,构图严谨,工艺精湛。与此同时,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也为北方玉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玉器,往往更加粗犷、豪放,充满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如大型玉器、动物纹的写实性、狩猎题材的玉器等。本章将对比分析宋、辽、金、元时期北方不同政权下玉器的风格差异,以及各民族文化对玉器工艺的影响。 第四章:时代印记——明清时期北方玉器的传承与演变 明清时期,中国玉器制作进入成熟阶段,北方地区作为重要的玉器集散地和加工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 明代玉器:器形的多样与纹饰的精美。 明代北方玉器在器形上更加多样,除传统的礼器、佩饰外,案头陈设、文房用具、生活用品等也大量出现。纹饰上,明代玉器在继承宋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图案的寓意和装饰效果,如吉祥纹、人物故事纹、龙凤纹等。北方地区的玉器加工,尤其是在京城周边,工艺精湛,风格趋于典雅、细腻。 清代玉器:集大成与地域特色。 清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北方,尤其是宫廷玉器,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玉材和技艺,呈现出集大成的特点。清代玉器造型规整,纹饰繁复,工艺精湛,色彩丰富。除了传统的礼器、佩饰,还出现了大量的摆件、玺印、器皿等。同时,清代统治者对玉器的喜爱,也促进了玉器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本章将重点分析清代北方宫廷玉器的特点,以及官府、民间玉器制作的差异。同时,也将关注清代北方地区,如东北、西北等地的民间玉器,考察其在材质、工艺、纹饰上的地域性特点,以及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 结论:北方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本书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不同时期玉器的考察,展现了北方玉器在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源头性的奠基作用。 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如红山文化等,率先开启了玉器制作的先河,为中华玉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核。 王朝礼制的承载者。 夏商周时期,北方地区作为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其玉器在礼制的确立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将玉器与政治权力、社会等级紧密联系起来。 文化交流的融合器。 汉魏六朝至元代,北方地区地处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带,其玉器工艺在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中国玉文化的内涵。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从史前时期的古朴雄浑,到商代的精雕细琢,再到明清的典雅细腻,北方玉器始终保持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国玉器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北方地区玉器工艺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次深入探索。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北方独特的玉作文化,感受中华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本书引用的相关学术专著、考古报告、期刊论文等,形成规范的参考文献列表。) 附录 (此处可附上相关地图、重要遗址出土玉器图例、器物年代图表等,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心生向往,立刻联想到了古老而神秘的玉器工艺。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哲学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品。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京都玉作》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它的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古韵和匠心。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玉石的画面:温润的光泽、精美的雕刻、以及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故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的书籍,它不仅能让我了解玉器的技艺,更能让我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更是点明了其研究方向,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著作。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书中所描绘的北方玉作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扮演的角色。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北方玉器风格的介绍,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之间的联系。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到《京都玉作》这个书名,我脑海中首先跳出的不是具体的玉器形象,而是“京都”这个词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提及“京都”,往往会联想到那些辉煌的朝代、繁华的都城以及由此孕育出的灿烂文明。将“京都”与“玉作”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玉器的制作工艺,更是一次深入探寻玉器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的发展轨迹。或许,它会从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剖析“京都”——即便此处“京都”指的是中国北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如何在玉器制作方面独树一帜,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和传承。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在这些“京都”之地,玉器是如何被赋予政治象征、宗教含义,又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是否会揭示那些失传的工艺,或是那些名垂青史的玉匠?这种将地域文化与物质文明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和具有深度,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观察和理解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的平台。

评分

《京都玉作: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涌现出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在玉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的画面。我一直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风格很感兴趣,他们的作品往往带着一种粗犷、奔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而“玉作”这个词,又暗示着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当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再冠以“中国北方”的地域限定,便勾勒出一个既有草原民族的豪情,又不失中原文化的精致的玉器艺术世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北方地区,特别是那些曾经是重要政治、文化中心的“京都”,在玉器发展上的独特之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关于古代北方民族的玉器造型、纹饰、用途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例如与祭祀、图腾、图腾崇拜相关的玉器,或者是在战争、迁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玉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北方玉作文化与南方玉作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的相互影响。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研究领域,让我对北方玉作的神秘面纱充满好奇。

评分

当我看到《京都玉作》这个书名时,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提供了一个关于古代北方地区玉器制作的“案例研究”。“京都”这个词,通常指向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权力与财富的汇聚之地,也往往是技术和艺术发展的前沿。将“京都”与“玉作”相结合,我便联想到,书中可能聚焦于某个或某几个在古代中国北方具有“京都”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深入剖析它们在玉器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特点。这种研究方式,比泛泛而谈的地域文化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苏欣教授,可能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细致地梳理了这些“京都”的玉器发展脉络,包括其材料来源、工艺技术、审美风格、社会功能,甚至是玉器与当时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北方玉作文化研究”这个副标题,则进一步明确了其研究的地域范围,让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北方玉器文化的独特风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北方玉器为何能与南方玉器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

评分

《京都玉作》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融合了历史底蕴与艺术匠心的气息。我一向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将物质文化与精神内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非常着迷。这里的“京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北方地区那些曾经辉煌的都城,而“玉作”则直接指向了精妙绝伦的玉器工艺。因此,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对中国北方地区玉器制作历史、技术、风格及其背后文化意蕴的全面探索。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古代北方玉器的画面:也许是边塞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粗犷之美,也许是北方中原地区皇家宫廷的精致典雅,又或许是早期文明与自然崇拜交织的神秘符号。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期待能够通过它,了解北方玉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以及与其他文化区域的交流与融合。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窥见北方玉作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