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文化产业(第三版) |
| 丛书名: | 文化创意产业译丛 |
| 作者/主编: | 大卫·赫斯蒙德夫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300229508 |
| 出版年份: | 2016年6月1日 |
| 版次: | 第3版 |
| 总页数: | 35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9.8元 |
| 实际重量: | 5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文化产业(第三版)》作为一本阅读者广、研究者众、引用者多的传媒研究类教科书,《文化产业(第三版)》第三版对于传媒和传播研究、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社会学相关的学生以及上述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读之物。
导论变迁与延续,权力与创意
一、概述变迁以及延续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文化产业很重要
三、本书论述纲要
四、文化产业的定义问题
五、对此处使用的定义和假设的一些反对观点
六、替代性术语
七、从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到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
八、文化产业的特征:制作文本的产业
九、致读者
篇分析框架
章文化理论、文化生产理论
一、媒介和文化经济学
二、传播学研究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何种政治经济学
五、文化社会学和组织管理研究
六、激进的媒介社会学/媒介研究
七、文本问题
八、文化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九、媒介产业和媒介生产的文化研究方法
十、本书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2世纪的文化产业:关键特征
一、文化生产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作用
二、商品化问题
三、商业产权和结构
四、组织、管理和创作自主权
五、文化作品的质量
六、化和美国的统治
七、主导技术
八、文本变迁
第三章解释文化产业
一、如何解释变迁:简化论的三种形式
二、文化产业变迁与延续的大环境(1945—1990)
三、政治经济的变迁:经济大衰退
四、政治和规制的变迁: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五、商业策略的转变
六、社会文化及文本的变迁
七、技术变迁:信息技术与消费类电子产品
第二篇政策变迁
第四章电信和广播的市场化
一、放松监管、重新监管与文化市场化
二、电信和广播:为什么政府会干预
三、20世纪80年代:理论依据瓦解,市场化接踵而来
四、四次市场化浪潮
五、美国传播政策的变化(1980—1990)
六、其他发达国家广播政策的变化(1985—1995)
七、公共电视网面临冲击:变迁的个案研究
八、第三次市场化浪潮:过渡中的混合社会(1989年以来)
九、第四次市场浪潮:融合与化(1992年以后)
第五章政策的深远变迁:著作权和创意崇拜
一、著作权
二、文化政策:创意产业时刻
第三篇文化产业中的变迁与延续:1980—2012
第六章产权、结构和规模
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并购热——次世纪大逆转
二、新一代巨型公司:强者愈强
三、集团化:从协同到整合
四、纵向一体化
五、产权变得更加集中?这很重要吗?
六、小公司不断涌现
七、独立性、公司内部网络和联盟
八、文化产业规模变大了吗?
九、继续商品化
第七章创意和商业、组织和劳动者
一、管理文化产品:对创意的从松控制,对发行的从紧控制
二、市场营销和市场调研日益重要
三、对创意的控制:从紧还是从宽?
四、劳动分工和工作条件
五、不同角色中文化工作的条件和状况
第八章化:既非化,也非文化帝国主义
一、美国文化主宰地位背后的因素
二、既非文化帝国主义,亦非化
三、电视和地缘文化市场
四、东亚电视的崛起
五、电影产业:好莱坞的力量
六、其他产业、其他文本:印度和中国香港
七、文化帝国主义与流行音乐
第九章数字化与互联网
一、新媒体与数字化:炒作的背后
二、数字乐观主义者及其主张
三、数字乐观主义批判及三种困境
第十章互联网和数字化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影响
一、危机四伏的音乐产业:从真实中鉴别炒作行为
二、电视:意味深长的消费者控制?
三、报纸、期刊和图书
四、数字游戏产业
第十一章文本:多元化、质量与逐利
一、选择、多元化与多样性
二、社会公正与文本变迁
三、社会分裂与市场细分
四、质量下滑了?
结论文化生产的新时期
一、变迁的程度
二、评价变迁与延续
三、解释变迁与延续
四、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本书是文化产业研究的经典入门读物。本书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概述了围绕着文化产品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性论争,解释、衡量并评价了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实践。本书对于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探索无疑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第三版仔细审视了当代创意经济和文化生产图景下正在发生的新变迁。
●提供了全新的在线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将之作为跳板,进行自己的研究。
●搜罗了全新的品牌案例,涵盖的领域包括新媒体、数字出版、真人秀和才艺表演。
●追溯了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非洲的文化产业的成长历程。
●分析了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考察了新产品及其对消费电子行业和IT公司的影响,包括苹果公司、谷歌和Facebook。
作为一本阅读者广、研究者众、引用者多的传媒研究类教科书,本书第三版对于传媒和传播研究、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社会学相关的学生以及上述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读之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声誉,向来是我非常看重的。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很多图书,都具备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较高的出版水准,而这本书也毫不例外地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从排版到校对,再到整体的装帧设计,都体现了其专业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他们在引进国外优秀学术成果方面所做的努力,能够将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以一种易于中国读者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相当高,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读起来丝毫没有生硬感,这对于一本翻译学术著作来说,实属不易。这让我更加坚信,选择这家出版社的图书,绝对是一项明智的投资,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个人知识的提升,都能带来巨大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产业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深知理解这个领域的复杂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虽然我并非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但书中清晰的论述和条理性的分析,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概念和关键理论。我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并且辅以丰富的案例,这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每当我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之前模糊的认识被一点点地清晰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专业壁垒,让更多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参与到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整体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蓝色调,简洁而富有质感,配以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封面上印有“文化产业”字样,但并非那种喧宾夺主的广告式宣传,而是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设计,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氛围。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所选择的字体,既清晰易读,又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著作。书脊的设计同样简洁明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的标志都清晰可见,即使是摆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找到它。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韧性,印刷清晰,字迹饱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细节上的考究,足以体现出版社在图书出版方面的专业度和对读者的尊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大卫·赫斯蒙德夫,在我接触到的众多文化产业研究者中,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学术背景和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得他的观点往往能够直击核心,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深度。我特别喜欢他分析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层层剖析,清晰地展现出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和发展逻辑。他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流畅的表达,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是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仿佛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提出的观点,有时会挑战我既有的认知,但又会在细致的论证下让我信服,激发我去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并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所提供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它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审视我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现象,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是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力量的交织与博弈。作者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都非常具有启发性,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和系统化的文化产业认知体系。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进行反复的推敲和验证,这种学习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本思想的启迪者,让我学会如何用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那些看似琐碎的文化事件,从而提升我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