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庆祝新中国60华诞“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文选
定价: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中国文物报社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01028597
字数: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为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进一步展示60年来中国文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进一步增强全国文物系统干部职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拓文物事业美好未来的信心,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了“我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征文活动。
《中国文物报》4月10日刊登征文活动启动的通知,7月31日发布征文评选结果,整个活动得到了全国文物系统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关心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的极大关注和支持。数百篇饱含真挚情感,记述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亲身经历、身边故事、工作感受的征文稿件,投到了征文活动办公室。
征文活动办公室邀请有关专家,根据征文活动的要求,对全部征文进行了认真评选,终,《首部军内文物保护规定出台的前后》等5篇征文获得一等奖,《守望晋商大院》等10篇征文获得二等奖,《倔强的守“蛋”人》等20篇征文获得三等奖,《中华村“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等70篇征文获得奖。这些获奖征文作品结集编成这本《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文选》。
“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局领导和有关司室负责同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中国文物报社领导班子对征文活动高度重视,使征文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人民网强国也加入进来,协办征文活动,扩大了征文活动的参与面。
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玩忽职守,擅自拆除营区文物的构筑物,造成对文物本体严重损害,情况特别严重的,又作了六点提示,严格按照军人纪律条令进行处理。
在编写文本的日子里,谢老、罗老经常鼓励我不要怕失败,失败不是平庸。相反,平庸的人总是保持着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因为他的目标不是生活,而是逃避生活。
记得在我艰难的日子里,我的恩师罗哲文先生在信中给我鼓气,千万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并又推荐李晓东、彭常新等法规专家做我的坚强后盾。经过无数次的推敲、修改、审校,才奠定了文本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法规体系和工作机构体系的架构。文本的后成功,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前辈和专家们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的“暂行办法”成型了。2007年9月13日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南京军区司令部,向所属各集团军、上海警备区、各省军区、军属院校、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正式印发了重新编写的《南京军区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并责成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2007年11月21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头条以《首部军队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施行南京军区印发(南京军区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为题,详细介绍了文本的重要意义。王晓先生以《人民军队保护文物的传统在发扬》作了评论。记得当时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助理李让打电话找我了解文本编写的情况,我就让他直接找谢辰生先生。因为我心中明白,我只是该文本的执笔者,文本的所有内涵和实质,只有谢老有资格、能完整全面地给予解释。
完全可以这样说:《南京军区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打开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2008年1月6日,由郑孝燮、侯仁之、吴良镛、罗哲文、张忠培、宿白、傅熹年、徐苹芳、黄景略、金冲及、常沙娜、谢辰生共十二人联名给胡主席、温家宝总理去信,对南京军区这一创举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次由部队颁发比较全面的有关文物保护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这一措施充分体现了党的精神,也是军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老专家们还建议,在此基础上,就全国军事管理区范围内,地上、地下、水下的文物,颁发一个统管全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区文物保护条例”,把全军的军事管理区保存的文物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谢辰生先生另附一封致、家宝同志的信函。这件事他不许我告诉任何人。但我认为应该对历史负责,我有责任告诉人们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
这本书如同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宏伟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它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作者的真挚情感与深刻思考,用朴实而有力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动人故事。我惊叹于那些曾经濒临消失的古老工艺,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我感动于那些默默守护在文物身边的奉献者,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守护着民族的根脉。书中,有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创新性保护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对历史遗迹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未来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这些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可能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而每一个守护者的故事,都构成了这部宏大史诗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共同谱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乐章。
评分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不仅仅是赠予读者,更是赠予时代的一份珍贵记录。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新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荒废的古迹得到修复,到濒危的技艺得以复苏,从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受到关注,到国家层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不断提升,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希望与力量。我读到一位作者,讲述了自家祖传的老宅如何从破败不堪到重现风采,那种自豪与欣慰溢于言表;另一位作者,则描绘了她如何积极参与家乡的文物普查工作,将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重新挖掘出来。这些真实的经历,让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感染力。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并非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奉献、他们的智慧,共同汇聚成了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评分这是一次感人至深的“心灵洗礼”。书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文字,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的意义远不止于历史的留存,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每一件文物,都仿佛是一本无声的历史书,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个传统习俗,都蕴含着前人的智慧与情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活化”文化遗产的探索深深吸引,作者们不仅关注物质的保护,更致力于让那些沉睡的遗产重新“活”过来,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有作者讲述了如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也有作者分享了如何将古老的建筑融入旅游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这些充满创意的实践,让我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去传承那些宝贵的民族记忆,去为守护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对话的深度体验。它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脉络。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古老建筑,那些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那些蕴含着民族情感的传统习俗,在这些作者笔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非遗”传承的篇章所打动,它们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古老的歌谣、舞蹈、戏曲,依然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艺人手心的温度,讲述了他们将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的执着,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担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物质层面的遗产,更挖掘了精神层面的宝藏。它让我们明白,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冰冷的文物,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民族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串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项链,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民族之根,就是铸就我们民族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不仅仅是一份征文的汇编,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亿万普通民众在这场伟大实践中的深刻感悟与不懈努力。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里面珍藏着无数关于古老建筑的低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唱,关于民间工艺的温度。每一篇文字,都饱含着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沉热爱,对民族根脉的珍视守护。它们或许来自一位退休的老教师,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家乡古迹的变迁;或许来自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以锐利的视角剖析着当下保护的挑战;或许来自一位身处一线的文物工作者,用真挚的情感抒发着守护使命的艰辛与荣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少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汇聚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声音,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保护遗产、传承文明的时代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共同责任与美好愿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