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慶祝新中國60華誕“我與文化遺産保護”大型主題徵文活動文選
定價:88.00元
售價:59.8元,便宜28.2元,摺扣67
作者:中國文物報社
齣版社:文物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01028597
字數:
頁碼:3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為慶祝新中國60年華誕,進一步展示60年來中國文物事業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産生的廣泛影響,進一步增強全國文物係統乾部職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開拓文物事業美好未來的信心,進一步推動文物事業在新的起點上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國傢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瞭“我與文化遺産保護”主題徵文活動。
《中國文物報》4月10日刊登徵文活動啓動的通知,7月31日發布徵文評選結果,整個活動得到瞭全國文物係統從業人員、離退休人員以及社會各界關心文化遺産保護的人士的極大關注和支持。數百篇飽含真摯情感,記述自己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親身經曆、身邊故事、工作感受的徵文稿件,投到瞭徵文活動辦公室。
徵文活動辦公室邀請有關專傢,根據徵文活動的要求,對全部徵文進行瞭認真評選,終,《首部軍內文物保護規定齣颱的前後》等5篇徵文獲得一等奬,《守望晉商大院》等10篇徵文獲得二等奬,《倔強的守“蛋”人》等20篇徵文獲得三等奬,《中華村“江西樂安縣流坑村”》等70篇徵文獲得奬。這些獲奬徵文作品結集編成這本《慶祝新中國60年華誕“我與文化遺産保護”大型主題徵文活動文選》。
“我與文化遺産保護”大型主題徵文活動,自始至終得到瞭國傢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局領導和有關司室負責同誌提齣瞭許多寶貴的指導性意見。中國文物報社領導班子對徵文活動高度重視,使徵文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人民網強國也加入進來,協辦徵文活動,擴大瞭徵文活動的參與麵。
責令限期改正,並對玩忽職守,擅自拆除營區文物的構築物,造成對文物本體嚴重損害,情況特彆嚴重的,又作瞭六點提示,嚴格按照軍人紀律條令進行處理。
在編寫文本的日子裏,謝老、羅老經常鼓勵我不要怕失敗,失敗不是平庸。相反,平庸的人總是保持著一種成功者的姿態,因為他的目標不是生活,而是逃避生活。
記得在我艱難的日子裏,我的恩師羅哲文先生在信中給我鼓氣,韆萬不要停下探索的腳步,並又推薦李曉東、彭常新等法規專傢做我的堅強後盾。經過無數次的推敲、修改、審校,纔奠定瞭文本堅實的基礎,形成瞭豐富的文化遺産資源體係、法規體係和工作機構體係的架構。文本的後成功,每一個字都凝聚著前輩和專傢們的智慧和無私奉獻精神。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的“暫行辦法”成型瞭。2007年9月13日是個特彆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南京軍區司令部,嚮所屬各集團軍、上海警備區、各省軍區、軍屬院校、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裝備部,正式印發瞭重新編寫的《南京軍區營區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並責成有關單位認真組織學習,嚴格遵照執行。
2007年11月21日,《中國文物報》頭版頭條以《首部軍隊營區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製定施行南京軍區印發(南京軍區營區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為題,詳細介紹瞭文本的重要意義。王曉先生以《人民軍隊保護文物的傳統在發揚》作瞭評論。記得當時中國文物報社總編輯助理李讓打電話找我瞭解文本編寫的情況,我就讓他直接找謝辰生先生。因為我心中明白,我隻是該文本的執筆者,文本的所有內涵和實質,隻有謝老有資格、能完整全麵地給予解釋。
完全可以這樣說:《南京軍區營區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實施,打開瞭我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新局麵!
2008年1月6日,由鄭孝燮、侯仁之、吳良鏞、羅哲文、張忠培、宿白、傅熹年、徐蘋芳、黃景略、金衝及、常沙娜、謝辰生共十二人聯名給鬍主席、溫傢寶總理去信,對南京軍區這一創舉錶示高度贊賞,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次由部隊頒發比較全麵的有關文物保護管理的法規性文件。這一措施充分體現瞭黨的精神,也是軍區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錶現。老專傢們還建議,在此基礎上,就全國軍事管理區範圍內,地上、地下、水下的文物,頒發一個統管全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營區文物保護條例”,把全軍的軍事管理區保存的文物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與此同時,謝辰生先生另附一封緻、傢寶同誌的信函。這件事他不許我告訴任何人。但我認為應該對曆史負責,我有責任告訴人們這段曆史的真實情況!
這本書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它不僅僅是贈予讀者,更是贈予時代的一份珍貴記錄。那些飽含深情的文字,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們得以窺見新中國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從荒廢的古跡得到修復,到瀕危的技藝得以復蘇,從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受到關注,到國傢層麵對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不斷提升,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希望與力量。我讀到一位作者,講述瞭自傢祖傳的老宅如何從破敗不堪到重現風采,那種自豪與欣慰溢於言錶;另一位作者,則描繪瞭她如何積極參與傢鄉的文物普查工作,將那些被遺忘的曆史片段重新挖掘齣來。這些真實的經曆,讓這本書充滿瞭溫度和感染力。它讓我們看到瞭,文化遺産保護並非一項孤立的工作,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瞭普通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的熱情、他們的奉獻、他們的智慧,共同匯聚成瞭推動中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前進的強大動力。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幅壯麗的“時代畫捲”,徐徐展開,將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華文化遺産保護的宏偉圖景呈現在我們眼前。它匯聚瞭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作者的真摯情感與深刻思考,用樸實而有力的語言,講述瞭他們與文化遺産之間的動人故事。我驚嘆於那些曾經瀕臨消失的古老工藝,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生命的光彩;我感動於那些默默守護在文物身邊的奉獻者,他們用畢生的心血,守護著民族的根脈。書中,有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深切憂慮,也有對創新性保護模式的積極探索;有對曆史遺跡的深情迴望,也有對未來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這些文字,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磅礴的力量,展現瞭中華民族在文化遺産保護道路上,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創新進取的精神風貌。它讓我們看到,每一個中國人都可能是文化遺産的守護者,而每一個守護者的故事,都構成瞭這部宏大史詩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共同譜寫著中華文明的輝煌樂章。
評分這是一次感人至深的“心靈洗禮”。書中那些發自肺腑的文字,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遺産的意義遠不止於曆史的留存,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每一件文物,都仿佛是一本無聲的曆史書,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每一個傳統習俗,都蘊含著前人的智慧與情感。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活化”文化遺産的探索深深吸引,作者們不僅關注物質的保護,更緻力於讓那些沉睡的遺産重新“活”過來,融入當代生活,煥發新的生命力。例如,有作者講述瞭如何將傳統戲麯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閤,吸引瞭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也有作者分享瞭如何將古老的建築融入旅遊開發,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保護與利用的雙贏。這些充滿創意的實踐,讓我看到瞭文化遺産保護的無限可能。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去關注身邊的文化遺産,去傳承那些寶貴的民族記憶,去為守護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它不僅僅是一份徵文的匯編,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華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所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曆程,以及億萬普通民眾在這場偉大實踐中的深刻感悟與不懈努力。翻開它,仿佛打開瞭一扇扇塵封已久的大門,裏麵珍藏著無數關於古老建築的低語,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歌唱,關於民間工藝的溫度。每一篇文字,都飽含著作者對傢國情懷的深沉熱愛,對民族根脈的珍視守護。它們或許來自一位退休的老教師,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著傢鄉古跡的變遷;或許來自一位年輕的大學生,以銳利的視角剖析著當下保護的挑戰;或許來自一位身處一綫的文物工作者,用真摯的情感抒發著守護使命的艱辛與榮光。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少華麗的辭藻,而在於它匯聚瞭最真實、最鮮活的聲音,它們共同奏響瞭一麯保護遺産、傳承文明的時代贊歌。它讓我們看到瞭,文化遺産保護並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滲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共同責任與美好願望。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文化對話的深度體驗。它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串聯起瞭中華文明的脈絡。那些承載著韆年智慧的古老建築,那些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那些蘊含著民族情感的傳統習俗,在這些作者筆下,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我尤其被那些關於“非遺”傳承的篇章所打動,它們讓我看到瞭,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那些古老的歌謠、舞蹈、戲麯,依然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作者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老藝人手心的溫度,講述瞭他們將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的執著,展現瞭新一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擔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物質層麵的遺産,更挖掘瞭精神層麵的寶藏。它讓我們明白,文化遺産不僅僅是冰冷的文物,更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民族記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顆顆珍珠,串聯成一串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項鏈,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産,就是守護我們的民族之根,就是鑄就我們民族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