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21世纪钢琴教学丛书:巴赫二部创意曲集(教学版) |
| 作者/主编: | 冯丹,生鸣著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15649 |
| 出版年份: | 2006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64页 |
| 开本: | 8 |
| 图书定价: | 19元 |
| 实际重量: | 25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分析标记简介
1.C大调
2.c小调
3.D大调
4.d小调
5.降E大调
6.E大调
7.e小调
8.F大调
9.f小调
10.G大调
11.g小调
12.A大调
13.a小调
14.降B大调
15.b小调
编者附言
巴赫的《创意曲集》是学习钢琴复调技术的很好的中级教材。练习弹奏这部作品现已成为学习钢琴者必修的课程。通过对它的学习,既可以训练我们的双手,使其能独立弹奏出两个不同的声部,训练我们的内心有声部进行的层次感,使演奏者的手指独立性及内心的歌唱性得到良好的训练,同时,它又可以让我们学到好的主题,并且了解到一个好的主题是通过采用什么手法,怎样来展开,发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的,从中能感受到“创意”的滋味及声部写作中的乐趣。对学习作曲的朋友来说,《创意曲集》又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对位法”的范例。在巴赫的众多作品中,这是他写了要求的作品。他建议通过学习创意曲来“达到一种良好的歌唱般的演奏”。
巴赫的《创意曲集》包括两个部分,即:二部创意曲与三部创意曲。因考虑到《二部创意曲》是初学者常用曲目,分析也比较容易,所以单独抽出来成册。书中除了弹奏提示以外,还对乐曲结构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文字分析,并附有“结构图示”,一目了然。
希望《21世纪钢琴教学丛书:巴赫二部创意曲集(教学版)》能给读者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帮助。
作为一名钢琴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套既能深入挖掘巴赫精髓,又能切实服务于当前学生学习进度的教材。很多经典教材年代久远,其教学理念和对现代学生的适应性存在一定的代沟。冯老师这本选集,则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一份礼物。它没有颠覆巴赫原有的结构,但它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诠释了‘如何有效学习’这一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即兴变奏和力度色彩的地方,书中的建议不仅具有指导性,还非常具有启发性,它鼓励学习者去‘想象’和‘感受’音乐的物理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音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远超出了单纯的曲目练习范畴。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复杂的对位乐谱时,光是眼睛在谱面上的追踪就能耗费大量的精力,更别提去思考音乐本身了。这本教材的字体、行距、以及关键的声部标记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老旧的版本,把所有声部都挤在一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个密文。在这里,每一个声部的线条都是清晰可辨的,即便是初次接触二部对位的新手,也能相对容易地分辨出‘主题’和‘应答’在哪里交替。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极大地降低了学习巴赫的心理门槛,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听见’每一个独立的声部在相互追逐嬉戏。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技术’与‘音乐性’之间平衡点的把握。我们都知道,巴赫的作品是技术训练的殿堂,手指的灵活性、均匀度和独立性都需要极高的要求。然而,如果只是机械地练习那些音阶跑动和和弦转换,最终出来的演奏只会是僵硬的、缺乏生命力的。这套教学版似乎深谙此道,它通过精妙的曲目编排,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高强度的技术磨练,但你的注意力始终是聚焦在音乐的线条流动上。每一次指法的提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对位关系的表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那种上来就要求你‘弹得像机器一样准’的版本要高明得多,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技术成为音乐的仆人。
评分这本厚重的乐谱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那种庄重感就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学巴赫的曲子,尤其是那些被精选出来的二部创意曲,简直就像是攀登一座古典音乐的珠穆朗玛峰。每一个音符之间都蕴含着精妙的逻辑和近乎完美的对位关系,不是那种华丽堆砌的技巧展示,而是纯粹的、精神层面的对话。我特别欣赏这套教学版在选曲上的考量,它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在面对巴赫时容易在哪里‘卡壳’。不像有些版本,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地塞给你,让你望而却步。这里的编排,循序渐进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练习曲目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仿佛作者在低语,引导你一步步深入理解复调音乐的灵魂。那些看似简单的旋律线,一旦你开始尝试拆解,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钢琴爱好者,我经常在练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尤其是在处理双手独立进行,但又必须保持整体统一性的时候。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音乐理论术语,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要么就是过度简化,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巴赫原有的精神内核。但这一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它在保持了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非常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注释部分,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这里要强,那里要弱’的指令,而是更倾向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比如讲解某个声部的进入时机,它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让你瞬间理解了那个‘对话’的感觉,而不是单纯地看着五线谱上的黑白点。这种理解上的突破,比单纯的指法练习重要一万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