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誌、王紅霞主編的《路由交換技術》是一本 項目化教程,以一個中小型企業網項目貫穿全書,共 包括9個項目25個任務,涉及企業網搭建過程中所有的 網絡設備,其中*後一個項目給齣一個局域網綜閤項 目,是對前8個項目知識和技能的綜閤運用。在每個項 目中,**行項目導讀、明確學習目標,後進行任務 描述,並說明完成這一任務的相關準備工作,再進行 任務實施,之後列齣完成這一任務所需的知識要點, 接著是學習評價,*後是思考與練習,在“理實一體 化”的課堂中讓學生先學“怎麼做”,再學“為什麼 這樣做”。全書案例在虛擬軟件Cisco Packet Tracer 6.2下實現。
序言
項目1 計算機網絡基礎
任務1.1 認識網絡拓撲圖
1.1.1 學習目標
1.1.2 任務描述
1.1.3 任務分析與準備
1.1.4 任務實施
1.1.5 知識要點
1.1.6 學習評價
1.1.7 思考練習
任務1.2 組建小型對等網絡
1.2.1 學習目標
1.2.2 任務描述
1.2.3 任務分析與準備
1.2.4 任務實施
1.2.5 知識要點
1.2.6 學習評價
1.2.7 思考練習
任務1.3 Cisco Packet Tracer的基本配置
1.3.1 學習目標
1.3.2 任務描述
1.3.3 任務分析與準備
1.3.4 任務實施
1.3.5 知識要點
1.3.6 學習評價
1.3.7 思考練習
項目2 交換機的管理與基本配置
任務2.1 認識交換機
2.1.1 學習目標
2.1.2 任務描述
2.1.3 任務分析與準備
2.1.4 任務實施
2.1.5 知識要點
2.1.6 學習評價
2.1.7 思考練習
任務2.2 交換機的基本配置
2.2.1 學習目標
2.2.2 任務描述
2.2.3 任務分析與準備
2.2.4 任務實施
2.2.5 知識要點
2.2.6 學習評價
2.2.7 思考練習
任務2.3 管理交換機的方法
2.3.1 學習目標
2.3.2 任務描述
2.3.3 任務分析與準備
2.3.4 任務實施
2.3.5 知識要點
2.3.6 學習評價
2.3.7 思考練習
項目3 交換機實現二層隔離
項目4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與管理
項目5 路由器實現跨網絡通信
項目6 三層交換機的配置與應用
項目7 設備安全策略的應用
項目8 網絡地址轉換技術
項目9 綜閤項目實訓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講究,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加上簡潔的銀色字體,拿在手裏很有質感。我本來是衝著這個“路由交換”的名字來的,以為內容會非常硬核,直接切入OSPF、BGP這些核心協議的配置細節。結果翻開第一章,發現它用瞭很大篇幅來鋪墊網絡基礎理論,什麼比特流、物理層介質的特性,講得非常細緻,甚至深入到瞭電磁波的傳播方式。坦白說,對於一個已經工作瞭幾年,對基礎概念很熟悉的工程師來說,這部分內容有點過於冗長瞭。作者似乎想讓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網絡的人也能讀懂,但對我而言,這就像是開車時被要求繞道經過每一個紅綠燈路口,效率不算高。不過,其中關於不同介質在實際復雜環境中信號衰減的案例分析,倒是挺貼閤實際工程現場的,讓我重新審視瞭一些老舊設備部署時遇到的奇怪性能波動問題。如果說這本書的定位是入門教材,那它無疑是稱職的,隻是對於我這種追求“乾貨速食”的讀者來說,開胃菜有點太豐盛瞭。我更期待的是實戰中那些光怪陸離的故障排除技巧,而不是教科書式的原理推導。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安排得非常閤理,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層層遞進,邏輯性很強,適閤係統地學習某個知識體係。但是,我個人更偏愛那種“問題驅動”的學習方式,即先拋齣一個實際的業務需求或棘手的故障,然後圍繞這個核心問題,逐步展開所需的技術知識點。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更偏嚮於“知識點驅動”,它先講瞭原理,再講應用,導緻在閱讀初期,很多概念的意義顯得很抽象,直到後麵纔發現它們是如何被聯係起來的。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講完MAC地址錶、ARP緩存和路由錶之後,纔會迴過頭來分析為什麼在跨VLAN通信時,某些流量會被錯誤地丟棄。如果能將這些點在一開始就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網絡場景,讀者的學習動力和對知識的內在需求感會更強。目前的結構,更像是把所有零部件擺放整齊,等待讀者自己去想象如何組裝成一颱機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帶著一種學院派特有的嚴謹和一絲不苟,但又時不時冒齣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類比。比如,作者在解釋負載均衡時,引用瞭交響樂團指揮分配不同聲部任務的場景,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算法具象化瞭。但這優點也帶來瞭明顯的弊端:在描述一些快速迭代的技術概念時,文字顯得有些滯後和拖遝。比如,涉及到SDN的控製器架構時,我希望看到更前沿的白盒交換機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最新進展,但書裏更多是基於傳統虛擬化技術的討論,感覺信息更新慢瞭至少三五年。讀起來就像在看一部經典老電影,畫麵清晰,劇情流暢,但總覺得少瞭點現代特效帶來的震撼感。尤其是在處理網絡安全章節時,重點放在瞭ACL和防火牆的基本配置上,對於零信任架構、東西嚮流量加密這些當下熱門議題,著墨不多,讓人略感意猶未盡。我得承認,作為打地基的書,它很紮實,但作為指引未來方嚮的燈塔,光芒稍顯暗淡。
評分我花瞭很大精力去研究書中關於排錯工具使用的那幾章,期待能找到一些提高效率的“獨門秘籍”。作者確實列舉瞭諸如Wireshark、Ping、Traceroute等常用工具,並給齣瞭詳細的命令行參數解釋和抓包分析的示例。然而,這些示例大多是基於非常理想化的拓撲結構,比如標準的星型或者簡單的兩層架構。在我的實際工作中,麵對的往往是十幾層嵌套的虛擬化網絡和各種私有協議的混閤環境,工具的輸齣結果充滿瞭噪音和誤導性信息。我更想看到的是如何從海量的日誌中快速定位ARP抑製風暴的源頭,或者如何結閤NetFlow數據分析齣特定應用的服務質量下降原因。書中對故障分析的流程描述,雖然邏輯嚴密,但更像是教科書上標準的“三段論”——觀察、假設、驗證,缺乏在時間緊迫、信息不全的生産環境中那種近乎“直覺”的判斷力培養。也許這是紙質書的局限性,無法實時展示動態的故障過程,但至少在案例的選擇上,可以更貼近企業級網絡的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在圖文並茂的處理上做得還可以,大量的邏輯拓撲圖清晰地展示瞭數據包的流嚮,這一點值得肯定。然而,對於一些復雜的協議狀態機轉換圖,比如BGP的鄰居建立過程,圖示顯得過於簡化瞭。它把很多細節隱藏在瞭“正常流程”的描述之下,對於那些偶爾齣現“Active”狀態無法切換到“Established”的邊緣情況,書中的解釋就顯得蒼白無力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暫停閱讀,轉而打開在綫文檔或者查閱RFC,來對比書上圖示和標準定義的差異。這說明作者在整閤外部知識體係時,似乎沒有完全消化那些晦澀但至關重要的底層細節,隻是做瞭錶麵的梳理。相比於一些國際大廠齣的內部培訓資料,這本書在呈現復雜協議狀態轉移時的顆粒度不夠細,讀者需要自行去填補中間的“空白區”,這無疑增加瞭自主學習的難度和時間成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