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李力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详细记述该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该时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思想、学术、教育、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礼仪风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层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发展演变情况。本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整体风貌和发展历程。
杨泓、李力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对于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据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 析,从思想、文学、宗教、艺术、史学以及生活习俗 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论述 外,又特别注意以全新的视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 考古领域中极为丰富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充实和 提高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尤其对以往注意不够,文献记载较少,而又在这一 历史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鲜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 其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变情况,加大 了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1958年毕业。自195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现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考古月刊编辑委员会顾问。并被聘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等书的撰写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参考资料》(现《文物》)发表论文《高句丽壁画石墓》以来,迄今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增订本,1985)、《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并与李力合著《华夏之美——中围艺术图鉴》(香港中华书局,1993)和《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三联书店,2008)。
导 言
第一章 三国西晋文化
第一节 学校和经学
第二节 清议到玄学
第三节 五言诗和建安文学
第四节 青瓷的启示
第五节 蜀郡漆工
第六节 佛教初兴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文化
第一节 草原风貌
第二节 佛典东传
第三节 凉州模式
第四节 艺术创新
第三章 南朝文化
第一节 江南名都
第二节 佛学发展
第三节 道教传播
第四节 诗与民歌
第五节 文史新义
第六节 画家与画论
第四章 北朝文化(上)
第一节 鲜卑溯源
第二节 从平城到洛阳
第三节 墓制变迁
第四节 佛法勃兴与灭法
第五节 佛教艺术的繁荣
第五章 北朝文化(下)
第一节 北方道教
第二节 北朝文史
第三节 长矟铁马
第四节 舆服风习
第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丝路通畅
第二节 三角缘神兽镜之谜
第三节 高句丽和百济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其文化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常常被后世所忽视。而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并且是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在列举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动力。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结构变化、政权更迭如何影响文化形态的分析,我个人认为非常到位。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南北方文化差异及其融合的论述。在长期的分裂与战争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并非简单地割裂,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作者通过对民俗、宗教信仰、文学风格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展现了这种复杂而又动态的文化融合过程。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汉族文化,而南方的汉族文化又如何在中原士族的传承中保持其特色,这些都让我在阅读中对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文化多样性及其演变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宏大。
评分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已经为后续的精神享受奠定了基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又博大的学术气息。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创造的特殊时期。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矛盾而又辉煌的时代,士人风流、玄学兴盛、佛教传播、艺术繁荣,然而历史的记载往往零散,难以窥见全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遗憾。 它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思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玄学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论述,这两股强大的思潮如何相互激荡,又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心灵,书中都有详尽的阐释。作者不仅梳理了理论脉络,更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我仿佛看到了竹林七贤在月下饮酒高歌,听到了僧侣们在寺庙中翻译佛经的悠扬梵唱,感受到了石窟造像中蕴含的虔诚与力量。这种“入情入境”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人物和思想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
评分读完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个看似混乱不堪的时代,实则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令人惊艳的创造力。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全景图。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文化精神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名士风流的描绘,那种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鲜有如此纯粹的展现。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精”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玄学清谈的哲学思辨,到佛教东渐的思想碰撞,再到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作者都能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它让我意识到,当时的文化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玄学的发展如何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土壤,佛教的传入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士人的思想观念,这些精彩的论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演变梳理得条理清晰,却又丝毫不见枯燥乏味。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讨。那种在乱世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以及在玄学和佛教影响下的生命哲学,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原本以为这个时期的文化会比较晦涩难懂,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作为例证,使得文化研究变得生动有趣。读到关于书法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王羲之笔下的行云流水,感受到嵇康的《广陵散》中所蕴含的孤傲与悲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艺术品孤立起来,而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潮流中进行解读,让我更能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这是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文化呈现,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真正体会到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最根本的还在于对其文化的理解,而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作者在书中对于“个性解放”和“主体意识”的探讨,在我看来尤为重要。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开始反思传统的礼教束缚,追求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独立,这种文化上的觉醒,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本书的论述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分析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吸引力。例如,对陶渊明诗歌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是深入剖析了他那种避世归隐、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回应。此外,书中对于科技发展,特别是建筑、天文、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也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创造力的魏晋南北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