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泓李力 编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历史文化
  • 中国历史
  • 文化史
  • 古代史
  • 历史
  • 精选
  • 南北朝
  • 魏晋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新世界
ISBN:9787510464614
商品编码:29676777858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
  • 作者:杨泓//李力
  • 定价:62
  • 出版社:新世界
  • ISBN号:978751046461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6-01
  • 印刷时间:2018-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11
  • 字数:306千字

编辑推荐语

杨泓、李力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详细记述该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该时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思想、学术、教育、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礼仪风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层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发展演变情况。本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整体风貌和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

杨泓、李力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对于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据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 析,从思想、文学、宗教、艺术、史学以及生活习俗 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论述 外,又特别注意以全新的视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 考古领域中极为丰富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充实和 提高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尤其对以往注意不够,文献记载较少,而又在这一 历史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鲜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 其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变情况,加大 了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作者简介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1958年毕业。自195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现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考古月刊编辑委员会顾问。并被聘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等书的撰写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参考资料》(现《文物》)发表论文《高句丽壁画石墓》以来,迄今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增订本,1985)、《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并与李力合著《华夏之美——中围艺术图鉴》(香港中华书局,1993)和《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三联书店,2008)。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三国西晋文化
第一节 学校和经学
第二节 清议到玄学
第三节 五言诗和建安文学
第四节 青瓷的启示
第五节 蜀郡漆工
第六节 佛教初兴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文化
第一节 草原风貌
第二节 佛典东传
第三节 凉州模式
第四节 艺术创新
第三章 南朝文化
第一节 江南名都
第二节 佛学发展
第三节 道教传播
第四节 诗与民歌
第五节 文史新义
第六节 画家与画论
第四章 北朝文化(上)
第一节 鲜卑溯源
第二节 从平城到洛阳
第三节 墓制变迁
第四节 佛法勃兴与灭法
第五节 佛教艺术的繁荣
第五章 北朝文化(下)
第一节 北方道教
第二节 北朝文史
第三节 长矟铁马
第四节 舆服风习
第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丝路通畅
第二节 三角缘神兽镜之谜
第三节 高句丽和百济
参考文献


尘埃落定,风姿依旧:一部关于中古时期汉族文明跌宕起伏的图景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时代,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山河破碎的哀歌,又有文化绽放的荣光。本书所描绘的,便是这样一段跌宕起伏、气象万千的岁月——从黄巾之乱的烽烟初起,到隋唐盛世的曙光初露,一个汉族文明在分裂与融合、冲突与创新中,不断洗礼、重塑,最终孕育出辉煌新生的壮丽画卷。 这段时期,中国历史的版图被撕裂,北方的胡风南渐,南方的士族南渡,国家的分崩离析与民族的碰撞融合交织进行。然而,正是这看似混乱的表象之下,一股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正在悄然滋生,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蓬勃发展。它没有被战乱所淹没,反而吸纳、融汇了多元的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影响深远的中古文化。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一时期汉族文明的方方面面,从思想哲学到文学艺术,从宗教信仰到生活习俗,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饱满、充满活力的文化全景。 思想的激荡与精神的求索 这是一个思想碰撞最为剧烈的时代。儒家正统在经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沉寂,面对现实的动荡与士人的疏离,其思想体系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调整。本书将详细梳理魏晋玄学在这一背景下的兴起,剖析“清谈”的社会文化根源,解析“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表达。他们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冲破了僵化的礼教束缚,为后世的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之外,道教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早期道教的仪式化、教团化,以及其与玄学的相互渗透,都为后世道教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书将考察道教在民间与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分析其教义的演变,以及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更是这一时期思想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从最初的零星传播,到逐渐被接受与理解,再到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玄学)进行对话与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般若学、涅槃学等。本书将深入探讨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路径、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以及佛教对中国哲学、艺术、伦理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 文学的繁荣与艺术的飞跃 在思想的激荡之下,文学艺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从建安风骨的苍劲有力,到魏晋风度的清峻飘逸,再到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本书将精析曹操、曹植父子的“建安风骨”,阮籍、嵇康等人的玄言诗,以及李白、杜甫之前最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时代的回响,更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抒发。 散文方面,玄言散文的盛行,如《世说新语》等,以其精妙的语言、犀利的人物刻画,展现了魏晋士人的风流与智慧。本书将品读这些经典篇章,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骈文的兴盛,以其对声律、对偶的极致追求,标志着中国古典散文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梳理骈文的发展脉络,介绍其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王羲之的行书,被誉为“书圣”,其飘逸洒脱的笔法,至今仍是无数书法家的楷模。本书将深入分析王羲之及其时代的书法风格,探讨“二王”一脉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介绍其他重要书法家的成就,如钟繇、陆机的楷书、草书等,展现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与辉煌。 绘画艺术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张僧繇的“点睛成龙”的传说,都标志着中国绘画从注重写实向追求神韵的转变。本书将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与实践,分析代表性画作的艺术特色,以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在战乱与融合中不断发展,本书也将适当提及,以期呈现更全面的艺术图景。 文化的融合与风俗的变迁 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汉族政权的南渡,使得原本泾渭分明的文化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对北方各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北方民族的骑射、音乐、服饰等,也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内容。本书将考察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佛教在北方的传播与汉化,以及汉族文化如何被北朝统治者所接受与传承。 士族阶层的兴起与士人风尚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门阀制度的盛行,使得士人成为政治与文化的主导力量。他们追求清谈、玄学,讲究风度、品鉴,形成了独特的士人文化。本书将剖析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文化特征,以及他们所倡导的“名士风流”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宗教信仰的变迁,尤其是佛教的兴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对民众道德观念、生死观的影响,都将是本书考察的重点。同时,道教的传播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生活习俗的变迁,如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也反映了文化的融合与时代的特征。本书将通过史料的梳理,描绘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画面。 历史的遗产与文明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动荡不安,但其在文化上却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学的探索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思想资源,佛教的中国化为后世的宗教发展开辟了道路,文学艺术的创新为后世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破坏”的时代,在旧的秩序瓦解的同时,新的文化种子正在孕育生长。 本书旨在以宏观的视角,梳理这一时期汉族文明发展的脉络,分析其内在的逻辑与规律。通过对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深入考察,力求展现一个真实、鲜活、充满魅力的中古中国文化图景。它既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波折,更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孕育新生、凤凰涅槃的辉煌篇章。阅读本书,如同穿越时空的门扉,与那些时代的智者、艺术家、以及平凡的百姓对话,感受那份历经沧桑却依旧风姿卓绝的文明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其文化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常常被后世所忽视。而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并且是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在列举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动力。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结构变化、政权更迭如何影响文化形态的分析,我个人认为非常到位。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南北方文化差异及其融合的论述。在长期的分裂与战争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并非简单地割裂,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作者通过对民俗、宗教信仰、文学风格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展现了这种复杂而又动态的文化融合过程。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汉族文化,而南方的汉族文化又如何在中原士族的传承中保持其特色,这些都让我在阅读中对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文化多样性及其演变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宏大。

评分

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已经为后续的精神享受奠定了基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又博大的学术气息。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动荡与创造的特殊时期。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矛盾而又辉煌的时代,士人风流、玄学兴盛、佛教传播、艺术繁荣,然而历史的记载往往零散,难以窥见全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遗憾。 它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思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玄学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论述,这两股强大的思潮如何相互激荡,又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心灵,书中都有详尽的阐释。作者不仅梳理了理论脉络,更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我仿佛看到了竹林七贤在月下饮酒高歌,听到了僧侣们在寺庙中翻译佛经的悠扬梵唱,感受到了石窟造像中蕴含的虔诚与力量。这种“入情入境”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人物和思想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

评分

读完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个看似混乱不堪的时代,实则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令人惊艳的创造力。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全景图。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文化精神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名士风流的描绘,那种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鲜有如此纯粹的展现。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精”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玄学清谈的哲学思辨,到佛教东渐的思想碰撞,再到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作者都能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它让我意识到,当时的文化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玄学的发展如何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土壤,佛教的传入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士人的思想观念,这些精彩的论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演变梳理得条理清晰,却又丝毫不见枯燥乏味。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讨。那种在乱世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以及在玄学和佛教影响下的生命哲学,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原本以为这个时期的文化会比较晦涩难懂,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作为例证,使得文化研究变得生动有趣。读到关于书法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王羲之笔下的行云流水,感受到嵇康的《广陵散》中所蕴含的孤傲与悲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艺术品孤立起来,而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潮流中进行解读,让我更能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这是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文化呈现,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真正体会到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最根本的还在于对其文化的理解,而这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作者在书中对于“个性解放”和“主体意识”的探讨,在我看来尤为重要。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开始反思传统的礼教束缚,追求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独立,这种文化上的觉醒,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本书的论述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分析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吸引力。例如,对陶渊明诗歌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是深入剖析了他那种避世归隐、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回应。此外,书中对于科技发展,特别是建筑、天文、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也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创造力的魏晋南北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