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跨文化中國學
定價:30.00元
作者:汪德邁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2020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跨文化中國學》的作者是法國漢學傢汪德邁。汪德邁1948年就獲得瞭漢語本科,1975年以中國古代體製論文獲得法國國傢博士。身為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和法國遠東學院院長,他的研究對象卻是中國的甲骨文、儒傢思想,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和思想史。有一句話*能代錶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他說:“一輩子研究中國文化是世界上*迷人的事。“
他以行動踐行瞭他的這一言論:他與中國哲學傢湯一介在北京大學對談“中西文化的互補性”,在北京師範大學講授“中國教給我們什麼”,在中國文化書院解析“漢字與《易經》”的文化密碼。同時,他緻力於探討與西方《》闡釋學相對立的儒傢注疏,基於法國漢學研究中的一個爭論,研究中國“異托邦”的方法論原則。他積極地嚮世界推廣中國文化,也希望中國文化真正走嚮世界。
內容提要
本書是法國漢學傢汪德邁先生21世紀以來在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曆年講學要點的集萃,作者運用長達六十餘年研究中國國學的成果,從文化學、宗教學、語言學和社會學角度,針對歐洲哲學和歐洲文化科學以往介紹中國文化的資料和思想體係,指齣在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資料與概念的理解體係中,歐洲人應該增加對中國曆史傳統和社會文化的理解,認識中國文化對於解決歐洲文化時弊和抵製西方霸權文化的重要價值與現實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汪德邁,1945年就讀於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漢語與越南語,同時在巴黎索爾邦大學學哲學與法律。1948年獲得漢語本科,1950年獲得越南語本科,1962年獲法國高等社會研究院法傢研究碩士,1975年以中國古代體製論文獲得法國國傢博士。是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法國遠東學院原院長,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榮譽教授。主要研究甲骨文、儒法傢思想、中國古代政治製度、中國思想史,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傢(韓、日、越)文化史。齣版專著六部,論文逾百篇。獲法蘭西學院儒蓮奬、法蘭西學院金石美文學院奧馬樂奬等。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熟悉的一切。例如,當我們討論“中國製造”時,除瞭經濟層麵的意義,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是否會分析中國人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創新精神?我腦海中閃過許多與此相關的疑問:為什麼中國的一些傳統藝術形式,如書法、京劇,能在現代社會依然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它們背後又承載瞭怎樣的文化密碼?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繼承傳統、融閤現代,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它會不會深入剖析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這些挑戰與機遇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當下的中國文化?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論,這樣我纔能更好地將書中的內容與現實世界聯係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引人入勝的學術氣息,搭配上書名,立刻勾起瞭我想要探索其中奧秘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但往往覺得自己的認知停留在一些比較錶麵化的層麵,比如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而這本書似乎承諾能將我帶入一個更深邃、更廣闊的領域。我特彆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長期以來睏惑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中國人在某些情境下會錶現齣與西方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是否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從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對中國文化進行一種“拆解”和“重構”,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微小卻意義深遠的文化現象背後所蘊含的邏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中國社會結構、人際交往準則、甚至是思維方式的獨到見解,從而能更全麵、更準確地認識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明。它能否幫助我跨越文化鴻溝,建立起更有效的溝通和理解?我對此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仿佛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悄然打開。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理解彼此,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化的認知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關於“理解”的獨特路徑,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方式的啓迪。我想知道,它是否會探討中國人在曆史的長河中,如何塑造瞭自己獨特的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身份認同在當代社會又經曆瞭怎樣的變遷。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分析中國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卻又和諧並存的特質,比如,既強調集體主義,又保留著強烈的個人情感;既崇尚和諧,又不乏銳意的創新。它能否幫助我理解,這些看似不協調的因素,是如何在中國文化中找到瞭平衡點,並共同構成瞭其獨特的魅力?我期待它能讓我真正地“看見”一個立體、鮮活、且充滿智慧的中國。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試圖連接兩個看似遙遠的世界。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感到著迷,而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暗示瞭這種連接。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遇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比如,在中國學習或工作的外國人,他們最初可能會遇到的哪些文化衝擊?而中國人又會如何看待和迴應這些外來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探討“文化適應”這一復雜的過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心理、行為和社會層麵的變化?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提齣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誤解、建立信任,並最終實現有效的閤作。我設想,它或許會提供一些關於非語言溝通、價值觀差異、甚至是幽默感在不同文化中解讀方式的見解。這些細節的闡釋,往往是構建真正意義上跨文化理解的關鍵。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揭示那些隱藏在日常現象之下的文化深層邏輯。例如,當我們談論中國人的傢庭觀念時,除瞭孝道和血緣關係,是否還有更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曆史演變在其中起作用?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看不見的手”,如何塑造瞭中國社會的穩定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儒傢、道傢、法傢等,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延續與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嚮。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洞察力”,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中國文化背後那些更為根本性的驅動力。它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在某些決策上會錶現齣與我固有認知不同的邏輯?這種理解,對我未來與中國同行交流閤作,無疑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