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CDMA 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
定价: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林曙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512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书籍。文章由浅到深,从底层到高层,从理论到应用,从接口到操作,具体、详细、全面地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
全书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基础,详细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的无线接口协议(RLP)、RP接口(A8/A9协议)、Pi接口(A10/A11协议)等;第二部分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介绍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网络安全与管理的思想,并介绍了摩托罗拉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实例;第三部分为分组域网络优化,介绍分组域网络优化步骤、业务参数、分析方法和常见问题处理。
3G时代,从服务来说,*的不同就是增加高速分组数据服务。3G时代的分组域网络有一定延续性。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对于3G其他标准的分组域网络构成和组网技术,也具有参考价值。本书主要适合于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用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章 概述
1.1 CDMA通信技术
1.2 CDMA标准
1.3 CDMA3 种主流技术
第2章 CDMA2000分组域网络
2.1 CDMA2000系统结构与接口
2.2 CDMA2000链路层协议与信道
2.3 CDMA2000分组域网络结构
2.4 简单IP网络
2.5 移动IP网络
第3章 RLP协议
3.1 术语和数字变量
3.2 常规要求
3.3 RLP流程
3.4 PLP帧格式
第4章 A9/A8接口
4.1 概述
4.2 参数数据库
4.3 A9信令消息
4.4 A9信令消息元
4.5 A8 承载路径
第5章 A11/A10 接口
5.1 概览
5.2 术语和定义
5.3 参数数据库
5.4 信令消息
5.5 信令消息结构
5.6 业务消息
第6章 网络设计
6.1 网络预测和规划
6.2 网络功能及网元设置
6.3 网络整体设计
第7章 分组域网络建设实例
7.1 CDMA 2000 1络设备
……
第8章 网络安全与管理
第9章 CDMA 2000 1X分组数据业务优化
0章 总结
附录 术语和定义
参考文献
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舒服,页边距和行距的设置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虽然主题是技术性的,但作者在行文遣词上保持了一种恰当的平衡,既有工程师的严谨,又不失科普的温度。例如,在介绍某个核心网元的功能时,他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或技术演进的思考,这使得技术本身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代码,而是鲜活的技术发展史的一部分。对于我这种对技术发展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锦上添花。我甚至开始思考,正是基于这些早期的分组域架构,才有了后来4G、5G的迅猛发展。这本书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关键的技术转折点,去理解当时设计者们的智慧与权衡。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价值,那一定是“权威性”。书中引用的各种标准和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让我确信作者对CDMA2000分组域技术有着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掌握。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内在逻辑。对于正在准备相关专业认证考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详实背景信息和案例分析,绝对是通往高分的秘密武器。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一种系统性的问题分析思维,即如何从协议栈的最低层开始,层层递进地排查和定位复杂网络中的故障。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书本本身所涵盖的具体技术知识,对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长远的助益。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述网络结构和接口协议的协同工作方面,简直可以说是一部详尽的“操作手册”。我特别留意了它对QoS(服务质量)机制的论述,那是分组网络中非常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环。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QoS的各个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是如何在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传递、解释和最终被执行的,这种端到端视角的分析,对于理解如何保证实时业务(比如早期的VoIP尝试)的体验至关重要。它帮助我区分了不同层次上的拥塞控制策略及其相互作用,这远超出了我原先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范畴。可以说,这本书为构建稳健、高效的移动数据承载网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读其中关于信令流程的部分,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些吃力,毕竟涉及到大量的时序图和状态机转移。但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流畅,他没有直接跳到最深层的细节,而是先用高层概括奠定基础,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参数含义和操作目的。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我发现,很多我之前在网络日志中看到的模糊不清的“握手失败”现象,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清晰的、基于协议规范的解释来源。这种能够“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比单纯地记住配置命令要宝贵得多。而且,书中对一些特定场景下的异常处理流程也有提及,这表明作者不仅是理论的阐述者,更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者,这在纯粹的教科书中是很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而又沉稳的感觉,仿佛预示着内容的严谨与深度。我原本对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是早期2G/3G过渡时期的技术标准了解得比较零散,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整个技术体系脉络上的用心。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力求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这点对于像我这样希望系统性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实际网络维护或优化岗位上,需要追溯历史协议细节以解决疑难杂症的工程师而言,这种条分缕析的讲解方式无疑是极佳的参考工具。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功能实体之间交互过程的描述,那种如同绘制了一张精细电路图般的细致,让人能够轻易地在脑海中构建起整个分组域数据流动的虚拟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