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技术项目实验指导书 9787121054488

IPV6技术项目实验指导书 97871210544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羽 著
图书标签:
  • IPv6
  • 网络技术
  • 计算机网络
  • 通信工程
  • 实验指导
  • 网络协议
  • IP地址
  • 网络安全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54488
商品编码:296680495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IPV6技术项目实验指导书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姚羽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1210544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模块化网络实验指导丛书之《IPv6技术项目实验指导书》主要介绍了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IPv6地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IPv6地址配置、IPv6邻居发现、IPv6静态邻居配置、IPv6地址冲突检测、IPv6静态路由、IPv6默认态路由、IPv6 OSPFv3单区域、IPv6 OSPFv3多区域、IPv6访问控制列表、IPv6手动隧道(PC-Switch)、IPv6手动隧道(Switch-Switch)、IPv6自动隧道(PC-Switch)、IPv6自动隧道(Switch-Switch)等基础实验实训操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大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教程,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和社会认证的实验指导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IPv6技术实战演练:下一代互联网的深入探索》 一、 背景与意义 当前,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设备连接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IPv4协议已难以为继。IPv6作为互联网协议的下一代版本,以其海量的地址空间、简化的报头、更优化的路由机制以及内置的安全性特性,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石。掌握IPv6技术,不仅是应对网络发展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个人和企业在未来数字经济浪潮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二、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简单复述,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IPv6技术学习路径。我们将从IPv6的基础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理解其核心原理,并重点放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上,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IPv6技术功底。 第三章:IPv6基础架构与地址规划 3.1 IPv6地址的诞生与演进: 详细阐述IPv4地址耗尽的根本原因,以及IPv6协议诞生的历史背景和设计哲学。 3.2 IPv6地址的结构与表示: 3.2.1 IPv6地址的长度与分类: 深入解析IPv6地址的128位长度,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地址类型,包括单播(Unicast)、组播(Multicast)和任播(Anycast)地址。 3.2.2 单播地址详解: 全球单播地址(Global Unicast Address): 重点讲解全球单播地址的结构,包括网络前缀、子网ID和接口ID的划分,以及其在互联网中的唯一性。 唯一本地地址(Unique Local Address - ULA): 介绍唯一本地地址的应用场景,如何在私有网络中安全地使用,以及其与IPv4私有地址的区别。 链路本地地址(Link-Local Address): 阐述链路本地地址的作用,其自动配置机制,以及在本地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3.2.3 组播地址详解: 组播地址的结构与标识: 介绍组播地址的特定前缀FF00::/8,以及不同范围(如接口本地、链路本地、站点本地、组织本地、全局)组播地址的含义。 常用组播组: 列举并分析一些关键的IPv6组播组,如所有节点、所有路由器、DHCPv6服务器等,并解释它们在网络中的作用。 3.2.4 任播地址详解: 介绍任播地址的概念,其在多节点提供服务时的负载均衡和冗余应用。 3.3 IPv6地址的压缩与省略规则: 3.3.1 零压缩规则: 详细讲解连续零段的省略规则,以及如何通过双冒号(::)来表示连续的零。 3.3.2 前导零省略规则: 介绍每段IPv6地址中前导零的省略方法。 3.3.3 综合应用示例: 通过大量实例展示IPv6地址的压缩与展开过程,确保读者熟练掌握地址的正确书写和解读。 3.4 IPv6子网划分: 3.4.1 子网ID的重要性: 强调子网ID在IPv6地址规划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其实现精细化的网络管理。 3.4.2 子网划分的策略与方法: 讲解如何根据网络规模、安全需求和管理便利性来规划子网,并介绍使用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表示法进行子网划分。 3.4.3 实际场景中的子网规划: 通过企业园区网、数据中心、ISP网络等典型场景,演示IPv6地址的合理规划和分配,帮助读者理解地址规划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IPv6的核心协议与机制 4.1 ICMPv6:IPv6网络的“神经系统” 4.1.1 ICMPv6的角色与重要性: 阐述ICMPv6在IPv6网络中的关键作用,包括错误报告、网络诊断和协议功能支持。 4.1.2 ICMPv6报文类型详解: 深入分析ICMPv6的主要报文类型,重点关注: 邻居发现(Neighbor Discovery - ND)协议报文: 路由器通告(Router Advertisement - RA): 讲解RA报文的生成机制、内容及其在节点自动配置中的作用。 路由器请求(Router Solicitation - RS): 阐述RS报文的触发条件和目的。 邻居请求(Neighbor Solicitation - NS): 详解NS报文在地址解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替代IPv4的ARP。 邻居通告(Neighbor Advertisement - NA): 讲解NA报文的响应机制,以及如何实现地址解析的完成。 重定向(Redirect)报文: 分析重定向报文的作用,如何指导节点选择更优的下一跳。 差错报告报文: 介绍目标不可达(Destination Unreachable)、超时(Time Exceeded)、参数问题(Parameter Problem)等差错报文,以及它们对网络故障排除的价值。 信息报文: 讲解回声请求(Echo Request)和回声应答(Echo Reply)报文,即ping命令在IPv6下的应用。 4.1.3 ICMPv6的安全性考虑: 讨论ICMPv6在网络攻击中的潜在风险,以及SA/M(安全审计/消息)等机制的介绍。 4.2 DHCPv6:IPv6网络的“地址管家” 4.2.1 DHCPv6的必要性: 解释在IPv6网络中,除了SLAAC(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DHCPv6仍然是实现地址分配和配置管理的重要手段。 4.2.2 DHCPv6的工作模式: 有状态DHCPv6(Stateful DHCPv6): 详细介绍DHCPv6服务器如何分配IPv6地址、租期信息以及其他网络配置参数,并解释其“有状态”的含义。 无状态DHCPv6(Stateless DHCPv6): 阐述无状态DHCPv6的工作方式,即仅用于提供除IPv6地址之外的其他配置信息(如DNS服务器地址),而IPv6地址由SLAAC自动生成。 DHCPv6 Lite(RFC 8106): 介绍DHCPv6 Lite作为一种轻量级选项,用于指示客户端使用SLAAC获取地址,但通过DHCPv6获取其他配置参数。 4.2.3 DHCPv6报文交互过程: 剖析DHCPv6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包括SOLICIT, ADVERTISE, REQUEST, REPLY等关键报文。 4.2.4 DHCPv6部署策略: 探讨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如大型企业、小型办公室)选择和部署DHCPv6的策略。 4.3 IPv6的自动配置(SLAAC) 4.3.1 SLAAC的工作原理: 深入解析SLAAC如何结合RA报文和EUI-64(Extended Unique Identifier - 64bit)或随机生成方式来自动配置IPv6地址和默认网关。 4.3.2 SLAAC与DHCPv6的协同工作: 演示SLAAC和DHCPv6在同一个网络中如何协同工作,满足不同的配置需求。 4.3.3 SLAAC的优势与局限性: 分析SLAAC在简化管理、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地址管理和安全性方面的潜在挑战。 4.4 IPv6的路由机制 4.4.1 IPv6报头简化与路由效率: 讲解IPv6报头相对于IPv4报头的变化,如移除了校验和字段,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提升路由器的处理速度。 4.4.2 扩展报头(Extension Headers): 介绍IPv6的扩展报头概念,包括逐跳选项(Hop-by-Hop Options)、目的选项(Destination Options)、路由报头(Routing Header)、分片报头(Fragment Header)和认证报头(Authentication Header)/封装安全载荷报头(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Header)。重点讲解它们在实现特定功能(如分片、路径控制、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4.4.3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协议(RIPng, OSPFv3, IS-IS for IPv6, BGP4+): 静态路由配置: 演示如何在IPv6网络中配置静态路由,适用于简单网络环境。 RIPng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next generation): 介绍RIPng协议的工作原理,其在小型和中型网络中的应用。 OSPFv3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 深入讲解OSPFv3的工作机制,包括其区域(Area)、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以及与IPv4 OSPF的区别,适用于中大型网络。 IS-IS for IPv6: 介绍IS-IS协议在IPv6环境下的工作方式,以及其在ISP和大型企业网络中的优势。 BGP4+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sion 4): 重点讲解BGP4+在IPv6互联网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其路径向量机制、AS(Autonomous System)概念以及与IPv4 BGP的区别,是互联网路由的核心协议。 第五章:IPv6的迁移策略与应用部署 5.1 IPv6迁移的必要性与挑战: 详细探讨IPv4地址枯竭的现状,以及IPv6部署在技术、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5.2 IPv6迁移策略: 5.2.1 双栈(Dual Stack): 详细介绍双栈运行模式,即同一设备同时运行IPv4和IPv6协议栈,是目前最主流的迁移方式。 5.2.2 隧道技术(Tunneling): 手动隧道(Manual Tunnels): 讲解如何通过配置手动隧道,在IPv4网络上传输IPv6报文。 自动隧道(Automatic Tunnels): 6to4隧道: 阐述6to4隧道的工作原理,利用IPv4地址自动建立IPv6隧道。 Teredo隧道: 介绍Teredo隧道如何跨越NAT环境,为IPv6设备提供连接。 6in4隧道: 详细讲解6in4隧道,一种更稳定、可配置的隧道技术。 NAT64/DNS64: 介绍NAT64和DNS64协同工作,实现IPv6设备访问IPv4资源,以及IPv4设备访问IPv6资源。 5.2.3 协议翻译(Protocol Translation): 详细解释NAT64等协议翻译机制,在IPv6和IPv4网络之间进行地址和协议转换。 5.3 IPv6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部署: 5.3.1 企业网络部署: 探讨企业内部网络从IPv4向IPv6过渡的方案,包括网络设备升级、服务器配置、应用兼容性等。 5.3.2 数据中心部署: 分析数据中心如何构建IPv6基础架构,提高连接密度和管理效率。 5.3.3 移动通信部署(4G/5G): 讲解IPv6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对未来物联网(IoT)发展的重要性。 5.3.4 物联网(IoT)与IPv6: 探讨IPv6如何为海量物联网设备提供地址支持,以及其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 5.4 IPv6安全考量与防护: 5.4.1 IPv6的固有安全特性: 介绍IPv6内置的IPsec支持,以及其在增强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方面的优势。 5.4.2 IPv6安全风险与攻击: 分析IPv6环境下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如ICMPv6反射攻击、ND欺骗、IPv6扫描工具等。 5.4.3 IPv6安全防护策略: 讲解如何通过防火墙策略、访问控制列表(ACLs)、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等手段来保障IPv6网络安全。 附录: 附录A:IPv6常用命令参考 Windows平台下的IPv6命令(如 `ipconfig /all`, `ping -6`, `tracert -6`)。 Linux/macOS平台下的IPv6命令(如 `ifconfig`, `ip -6 addr`, `ping6`, `traceroute6`)。 路由器/交换机平台下的IPv6配置命令示例。 附录B:IPv6地址速查表 常用IPv6地址段的含义和用途。 IPv6地址压缩与展开示例。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入浅出地讲解IPv6的核心概念,并提供大量实操指导,帮助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动手操作的经验。 全面性: 覆盖IPv6的地址规划、核心协议、迁移策略到安全应用等各个方面,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IPv6知识体系。 前瞻性: 聚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帮助读者了解IPv6在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中的关键作用。 易于理解: 采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示,力求将复杂的IPv6技术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面向读者: 无论您是网络工程师、系统管理员,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亦或是对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深刻理解IPv6的原理,熟练掌握IPv6的配置与管理,并能够自信地应对IPv6时代的网络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组织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系统性和连贯感,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条有逻辑的主线。从基础的报头解析,到进阶的路由发现,再到最后复杂的安全和迁移策略,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块块精密的齿轮,紧密咬合,推动着整个学习的进程。我发现作者在设计实验路径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认知负荷,确保知识点是逐步递增、螺旋上升的。每完成一个大模块的学习,都会有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来巩固之前所有的知识点,这就像是武侠小说里“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让人在实战中感受到技术的融会贯通。这种精心设计的学习阶梯,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让人在感到挑战的同时,也能持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它真正做到了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可完成的小目标。

评分

作为一本实验指导书,其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是我最欣赏它的地方之一。许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推导,让人读完后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就是纯粹的操作手册,缺乏对“为什么”的解释。而这本书明显规避了这些问题。它在介绍完IPv6的基本特性后,会立刻引出一个相关的实验场景,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网络架构设计和配置任务中。这种情景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粘性。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关于DHCPv6和SLAAC并行部署的那个实验设计,它不仅展示了两种配置方法的差异,还通过实际抓包分析了数据包的结构变化,这种可视化、可验证的学习过程,远比单纯阅读RFC文档来得直观和深刻。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网络协议具象化了,让我对IPv6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坦诚而深入”,它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难懂的行业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耐心指导新手一样,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尤其是那些关于地址配置和隧道技术的章节,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们似乎深知读者在面对这些新概念时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转折处设置一些回顾和总结性的段落,确保读者能够稳固地吸收前一部分的知识再进入下一阶段。我注意到,书中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描述都极其详尽,几乎到了手把手的程度,包括可能遇到的错误提示和相应的排查思路,这极大地减少了我在实际操作中走弯路的可能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体现了作者对技术实践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教”你,而是在“陪”你完成整个技术攻关的过程,这份陪伴感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从一个资深IT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指导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前瞻性的技术参考手册。其中对于IPv6网络中新兴技术,例如NDP协议的深入剖析和应用场景的探讨,显示出作者紧跟行业前沿的视野。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网络设备兼容性测试的部分,那里的描述非常细致,几乎可以作为我们部门未来进行设备选型和升级的内部规范参考。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满足已经具备一定网络基础的工程师进行技能升级的需求,同时其详尽的步骤又确保了新人可以安全地迈入IPv6的世界。它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的快餐式技术书,而是一本值得在工作台上常年翻阅、随着技术发展不断进行标注和补充的工具书。它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它真正解决了我目前在推进IPv6部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操作瓶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是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未来感的印象。我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了,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看到“IPv6技术项目实验指导书”这样的标题,心里就涌起一股探索的冲动。这本书的厚度也相当可观,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令人满意,油墨印制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并茂,关键的技术点都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拿到手后,我立刻着手研究它的目录结构,发现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项目实验”为核心,这意味着学习过程将是动手实践的,而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这种实战导向的编写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通往新技术世界的实操地图,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充满了期待。我深信,通过这本书的引导,即使是像我这样技术背景相对薄弱的人,也能搭建起自己的IPv6实验环境,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