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感知、无线传感器及测量
定价:59.00元
作者:苏巴斯·钱德拉·穆克帕德亚(Subha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115399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创客 系列,全彩色印刷,图片清晰,版式新颖,尽量贴合90后主题的喜好。内容简单明了,适合入门级读者自行搭建或者进行短期培训的课程来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从传感器基础知识出发,对传感器连接到处理器的信号以及会出现的问题做了阐述,接着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基础知识,除了说明组建WSN的重要性及各个部分实现的功能外,还重点介绍了WSN的电源基础知识及各种供电技术,然后介绍了基于Zigbee的系统设计,对传感器数据接收和分析软件的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随后列举了3个应用项目,读者会从中学习到一些项目的具体实现技巧。
目录
作者介绍
Subhas C. Mukhopadhyay,博士,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工程与先进技术学院教授,在智能传感器网络领域发表论文220多篇,是8种国际会议的主编,6种期刊编委,发表专著7本,其中5本为SpringerVerlag收录。他是IEEE Sensors journal and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s期刊的主编,担任多次传感器研究领域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制作水平令人印象深刻,这对于一本技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电路原理图都清晰易读,不像有些书籍印出来黑乎乎的一团,让人望而却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部分,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实例来演示如何运用GUM(测量不确定度指南)来量化整个传感系统的误差链,这对于从事计量校准工作的我来说,提供了非常规范的操作范本。书中对不同测量标准(如ISO标准)的引用也相当到位,使得书中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国际通用性。然而,在探讨传感器异构性带来的数据兼容性问题时,处理得不够深入。当面对来自不同厂商、不同协议的设备进行大规模集成时,数据清洗和标准化流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虽然提到了数据标准化,但缺乏针对性的集成框架或中间件的探讨,让实际的系统集成工作者会感觉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还隔着一层“鸿沟”,期待在后续的修订中能有更多关于系统集成架构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为你梳理知识脉络。我本来以为“智能感知”这部分会比较空泛,结果却发现里面详尽地描述了机器学习在异常事件检测中的应用。作者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深度学习”,而是具体讲解了如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识别传感器数据中的特定模式,比如机械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信号。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状态监测项目简直是雪中送炭。语言风格上,作者的叙述非常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通过分步解析和清晰的流程图展示,也能让人迅速抓住核心。唯一的遗憾是,在传感器选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面,着墨不多,更多的是技术原理的阐述,对于项目预算和实际采购决策的参考价值相对有限,可能需要读者自己结合市场调研进行补充。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感觉作者是把多年的研究精华都压缩进去了。我主要关注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协议部分。书中对AODV和LEACH等经典协议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得鞭辟入里,特别是在能耗模型和网络寿命预测方面的数学推导,严谨得让人佩服。我尝试着对照书中的公式在MATLAB上进行仿真验证,发现结果与书上描述的基本一致,这说明理论基础非常可靠。此外,书中对于数据融合和定位算法的介绍也很有深度,尤其是对卡尔曼滤波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算法设计来提升整体系统的鲁棒性和精度。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结合的趋势下,探讨一下传感器数据流处理的新范式,那就更完美了。目前的内容更侧重于传统网络架构下的优化,对于面向云端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略有欠缺,但这也许是受限于出版时间吧。
评分这本《智能感知、无线传感器及测量》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未来感的线条和电路图纹理,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传统的教材。我最近在研究物联网的应用,所以对这块挺感兴趣的。书里前半部分讲的传感器技术,内容非常扎实,尤其是对那些新型的MEMS和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分析,写得特别透彻。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处理传感器采集到的噪声信号,里面给出的算法实现步骤清晰明了,让我这个动手能力比较弱的人也能很快上手。而且,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物理模型时,常常会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智能农业中的土壤湿度监测系统,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于低功耗设计和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隐患讨论得稍显保守,感觉还是停留在基础阶段,对于追求极限性能和前沿安全防护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另找资料补充。总体而言,对于初入该领域的工程师或者学生,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够帮你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找关于超宽带(UWB)定位技术在室内环境应用的资料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专门介绍无线通信和测量章节时,对UWB的脉冲特性和多径效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点非常对我的胃口。作者深入剖析了到达时间(ToA)和到达时间差(TDoA)算法在复杂室内环境中的误差来源及校正技术,其中对非视距(NLOS)误差的建模部分,提供了几个非常实用的修正模型。这套体系结构完整,从硬件前端的射频设计到后端的软件算法优化,都有所覆盖,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知识体系。但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书中对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如5G/6G在海量传感器接入场景下的能力和挑战的讨论稍显不足。目前更多聚焦于经典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对于未来高带宽、低时延的传感器应用场景的展望和技术储备略显保守,期待后续版本能紧跟技术前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