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交流输电线路与电信线路的电磁耦合
定价:60.00元
售价:40.8元,便宜19.2元,折扣68
作者:张文亮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23413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依据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及国内外相关资料,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交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的电磁耦合机理、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电磁影响限值、保护措施、相关的测量技术等内容。共8章,包括交流输电线路时变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及感性、阻性、容性耦合,导线对地电压和电流分布,金属导体的低频磁屏蔽作用等。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文亮,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于永清,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已退休。陆家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所所长。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交流输电线路与电信线路电磁耦合的书,说实话,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去读的,毕竟现在电力和通信的交叉领域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翻开前几章,就被那种深邃的理论和密集的数学公式给“劝退”了。作者显然对电磁场理论有着炉火纯青的掌握,他对耦合机制的物理图像描述得非常透彻,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推导到具体的感应电动势计算,每一步都像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不过,对于我这种主要关注工程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读者来说,这些过于底层的理论推导占据了太多的篇幅,导致在实际的防护措施和设计准则方面,内容显得相对单薄,或者说,不够“接地气”。我更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实际案例的分析,比如在高压走廊下,如何通过优化线缆布局和屏蔽设计来将串扰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对于那些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但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过滤”掉那些理论的海洋,才能找到真正需要的实用工具。总体感觉,这是一本偏向学术前沿探索而非工程手册的著作,其深度令人敬畏,但广度上的平衡略有欠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部用最复杂的语言讲述最清晰概念的“反向教材”。作者似乎对“如何用最直接的方式解释复杂的耦合现象”兴趣不大,反而沉迷于构建一个极其精细的数学模型,来捕捉那些微小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电磁干扰。比如,书中对地平面反射对近场耦合的影响分析,用了好几页篇幅来阐述一个在实际中可能通过简单接地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精雕细琢的分析固然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底,但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决策的工程人员来说,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书中的仿真案例和实验数据相对匮乏,很多结论都停留在理论推导的层面。如果能多提供一些基于现代仿真软件(如HFSS或CST)的直观结果对比,让读者能将书本上的公式与软件运行的结果对应起来,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高精度的理论证明集,而非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数学素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坦白讲,有些跳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章节间穿梭来建立知识体系。它似乎更侧重于从电磁兼容(EMC)的角度来解构耦合问题,但随后又猛地插入了关于高频传输线特性的深入探讨,这种跨度使得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可能会感到迷茫。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瞬态过电压对电信设备影响的部分,这本该是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但作者的处理显得有些保守和概括,没有深入到具体电涌保护器件(SPD)的选择标准和安装细节。反而是在对传输线阻抗失配导致的反射损耗的讨论上,篇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让人怀疑,作者的兴趣点可能更偏向于基础的信号完整性问题,而非强电磁环境下的灾难性故障预防。总而言之,它像是一个技术百科全书的片段集锦,知识点密度很高,但缺乏一个明确的、能引导读者从基础到高级应用的主线。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电力系统打交道的人士,我对这本书中对共模和差模干扰分离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作者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大功夫,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数学框架来描述所有耦合模式。然而,这种统一性的追求似乎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耦合效应着墨不多。现实世界中,土壤介质的非均匀性、输电线缆的绝缘老化、以及电信设备自身的非线性响应,都会极大地改变电磁场的传播和耦合方式。这本书主要基于理想的、线性的介质环境进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问题,但也削弱了其对复杂现场环境的指导意义。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不确定性分析和鲁棒性设计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果一切都是完美的,耦合会如何发生”的层面。坦白说,这本书更适合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进行模型验证,对于野外作业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对照大量的经验数据才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和排版设计倒是相当不错,纸张和印刷都很考究,这对于一本技术密集型的书籍来说很重要,起码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模糊的图表而产生额外的困扰。但是,内容上,我对某些术语的使用感到疑惑。作者似乎在使用了一套非常专业的、可能仅限于某个小圈子内的符号体系来定义耦合系数和衰减因子,这使得我在对照其他国际标准或国内通用规范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符号转换和概念对等。这种“自成体系”的做法,虽然保证了理论推导的内在一致性,却牺牲了与其他领域读者的沟通效率。如果能在附录中提供一个详尽的符号对照表,或者采用更主流的行业标准术语,这本书的普及性和可读性会大幅提升。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带着强烈的个人烙印,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去适应其特定的语言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