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9787556301881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97875563018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冈田尊司者:曹逸冰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奇幻
  • 悬疑
  • 推理
  • 冒险
  • 异能
  • 超自然
  • 小说
  • 轻小说
  • 都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301881
商品编码:296672484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冈田尊司者:曹逸冰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56301881

字数:178000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日本出版10年,加印30次。长年占据日本心理学图书榜单。★精准扫描你身边的每一个“不正常人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每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有趣的知识读物。书中大量引用了全球各领域名人(如香奈儿、卓别林、萨瓦尔多等)的亲身经历,将每一种“不正常”的成因、表现、应对方法生动地介绍给大家。★“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本书将为每一个“不正常人类”选择***自己的“活法”。从人格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周围人的机遇。★“快读·正能量生活馆”丛书005号。推荐购买:“快读·慢活”出品:《活得累,学冥想》《强势》《你不懂咖啡》《暖暖的女人不生病》

内容提要

你身边绝大多数貌似正常的人,实际上都潜伏着怪异、病态的“不正常”一面,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障碍。

本书拒绝狂、性这类重口味的猎奇对象,而是隐身于表面上再普通、再正常不过的“不正常人类”中间,对心理学诡异、微妙的领域作了一次冷静而彻底的探索。作者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与上万名“不正常人类”直接接触、交流,并将他们逐一归结为边缘型、自恋型、偏执型、分裂型等10种典型人格障碍,其中,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一种到多种人格障碍,每一种人格障碍,从细小的行为特征到深层次的心理根源,都在书中被一一精准扫描,并给出全方位的应对方案。

翻开本书,从这一刻起,生活中原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上司、同事、朋友、情人……都将在你的全新眼光中,彻底暴露他们的冰冷真相。


目录


作者介绍

冈田尊司

日本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

他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长期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脑科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担任人格障碍治疗的线工作。此外,为了对自己进行“心理锤炼”,他还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曾荣获第20届横沟正史奖。

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接触了上万名形形的人格障碍患者,出版过多部心理学畅销著作,被誉为日本心理学界的“大神”。本书作为一部人格障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一经出版便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追捧浪潮,长期占踞日本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


文摘


序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一部关于“正常”与“异常”的深度探索 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中,“正常”与“异常”的界限,从来都不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墙壁,而更像是一片流动的、模糊的地带。我们习惯于用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去定义,却常常忽略了隐藏在“正常”面纱下的暗流涌动,以及被冠以“异常”标签的个体身上所闪烁的独特光芒。这本《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一种深刻而细腻的笔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对人类多样性、心理边界乃至社会认同的全新审视。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也不是一部罗列各种“怪癖”的奇闻集锦。相反,它是一次对人类内心深处奥秘的温情解剖,是对那些被社会主流所忽视、甚至排斥的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入洞察。作者以非评判性的视角,深入到被冠以“不正常”标签的群体之中,试图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因,探究他们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与坚持。 第一章:定义的迷雾——我们如何界定“正常”? 章节伊始,作者便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才算“正常”?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个体经验。我们所认为的“正常”,很多时候并非普适真理,而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下的产物。作者通过追溯“正常”概念的演变,剖析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潜在偏见。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准,到社会习俗的变迁,再到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每一个层面的探讨都揭示了“正常”定义的流动性和脆弱性。 我们会发现,曾经被视为“精神错乱”的某些特质,在后来的时代可能被视为天才的敏感,或者艺术家独有的灵感。而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显得僵化甚至不近人情。这种对“正常”定义的解构,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我们是如何轻易地将他人归类和标记的。 第二章:潜藏的边界——“不正常”的风景线 在本章中,作者将镜头聚焦于那些被主流社会视为“不正常”的个体。然而,这里的“不正常”并非带有贬义,而是指那些在行为、思维、情感表达等方面,与大多数人存在显著差异的群体。这些差异可能源于遗传、成长环境、创伤经历,抑或是某种独特的心理结构。 本书并没有将这些差异简单地标签化,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访谈,展现了这些个体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可能拥有异于常人的感知能力,对细微之处有着非凡的洞察;他们可能在某种特定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但与此同时,他们在社交、情感维系等方面却遭遇着巨大的挑战。作者深入描绘了他们所经历的孤独、不被理解的痛苦,以及他们为了融入社会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例如,可能有一章会探讨那些拥有极高智商但社交障碍的个体,他们如何在高智商的世界里找到乐趣,却又在日常交往中寸步难行。另一章则可能聚焦于那些情感体验极其丰富细腻,却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过度敏感”或“情绪化”的人,他们如何在这种强大的内心世界中找到平衡。作者强调,所谓的“不正常”,往往只是生命另一种存在方式的体现,他们的存在,丰富了人类的多样性。 第三章:研究的视野——研究所的意义与使命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个名称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探索态度,一种试图理解而非简单回避的勇气。本书中的“研究所”并非一个实体机构,而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开放、包容、求知的态度,致力于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多样性。 研究所的任务,是去记录、去分析、去理解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存在。它挑战着学科的固有边界,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作者在此阐释了进行此类研究的必要性: 消弭偏见与歧视: 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打破对“不正常”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促进社会对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 拓展人类认知: 研究“不正常”的个体,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发现潜在的可能性,甚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正常”的定义。 提供支持与帮助: 对这些群体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本章强调,研究所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不正常”的个体,也同样拥有追求幸福、实现价值的权利,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第四章:对话与共融——打破孤岛,搭建桥梁 理解是第一步,而真正的进步则在于对话与共融。本书的后续章节,将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如何促进“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理解与连接。 作者会探讨各种打破隔阂的途径: 叙事的力量: 通过故事、文学、艺术等形式,让“不正常”群体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用情感的共鸣来消弭认知上的距离。 教育的引导: 在教育体系中融入对人类多样性的理解,从小培养尊重差异、拥抱独特的价值观。 社会的支持体系: 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网络,为那些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个体提供切实帮助。 个体层面的努力: 鼓励读者从自身做起,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用真诚的交流去理解他人的困境。 本书认为,真正的“正常”,并非指所有人都千篇一律,而是指一个社会能够包容并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让每个人都能在尊重与理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五章:未来的可能——重塑“正常”的边界 在结尾部分,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当我们将“不正常”的边界不断向外推移,当我们将理解与包容作为衡量“正常”的新标尺,我们所处的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场智识与情感的双重洗礼。它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鼓励我们拥抱差异,呼唤我们用更广阔的心胸去理解这个世界和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通过这场深刻的探索,我们或许能发现,所谓的“不正常”,只是生命光谱中另一抹独特的色彩,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更加真实、也更加值得我们去热爱。 这本书,献给所有对人类内心充满好奇,对社会多样性保持敏感,并渴望构建一个更温暖、更包容世界的人们。它邀请你放下评判,敞开心扉,与那些“不正常”的灵魂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去发现隐藏在差异背后的,人类共同的脆弱与坚韧,以及那份对生命最本真的渴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不正常人类研究所》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略带神秘又有点怪诞的风格,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游离在“正常”边缘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感兴趣,总觉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更能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没有犹豫就把它带回家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所吸引,文字像是有生命一般,在字里行间跳跃,仿佛带领着我进入了一个由作者精心构建的奇妙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研究所里究竟收容了哪些“不正常”的存在?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他们的故事又会如何展开?是惊悚、是悲伤,还是带着一丝荒诞的幽默?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猎奇,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不正常”背后的原因,或许能从中看到一些我们自身被压抑或忽略的情感和特质。那种期待感,就像是在黑暗中窥探一个充满未知却又引人入胜的洞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迈向更深的未知。

评分

拿到《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主题的选择上非常有勇气。在如今充斥着各种“鸡汤”和“正能量”的书籍市场中,敢于触碰“不正常”这个议题,本身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一直认为,人类并非都是同一条轨道上的齿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频率和运行方式,而社会往往倾向于将那些不符合主流的个体定义为“不正常”。这本书似乎想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去理解、去探讨那些被边缘化、被误解的声音。我设想,书中的故事可能不会是简单的标签化,而是会展现出这些“不正常”人类所经历的挣扎、痛苦,以及他们可能拥有的独特视角和才能。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呈现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所谓的“不正常”,或许恰恰是人性的另一种面向,是未经雕琢的真实。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探索,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本书的书名就自带一种悬念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里面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一个神秘的机构,一群拥有奇异能力或者怪异行为的人,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非常好奇,这个“研究所”究竟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收容、是研究,还是试图“治愈”?抑或是,这些“不正常”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这个研究所的独特生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构建一个逻辑严密、氛围独特的叙事空间,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那些角色的孤独、挣扎,以及他们可能寻找到的慰藉。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角色的心理动机,让他们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不正常”,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这种对人物塑造的深度要求,是我在阅读过程中非常看重的。

评分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籍,但总觉得缺少一些更具象化、更具故事性的呈现。《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本书,似乎恰好能填补这个空白。书名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探索,我猜测书中可能描绘了各种各样独特而又令人费解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可能挑战着我们的常识,但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刻的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去阐释一些关于人性、关于心理的复杂议题。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角色的经历,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常”?那些所谓的“不正常”,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某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的思考,甚至是对自身认知的挑战。

评分

我对《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名字所带来的那种“反差感”。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关于“正常”的描述,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普遍认为“不正常”的人群。这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因为我总觉得,最真实的、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那些不被主流所理解的角落。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展现这些“不正常”人物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努力生存的。我期待作者能够用饱满的情感,为这些角色注入生命,让他们不再仅仅是标签,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个体。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人类的多样性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接纳、关于理解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