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即插即用式光纤陀螺全站仪组合定向理论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于先文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641541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全书分八章,包括绪论、全站仪的主要轴系、光纤陀螺的工作原理及误差、地面定向的点线面、光纤陀螺/全站仪组合原理、常参数出厂标定、应用方法及精度、仪器试制及测试等内容,全面叙述了光纤陀螺/全站仪组合的整套技术理论。
章 绪论
1.1需求背景
1.1.1测绘需求
1.1.2城镇测绘技术现状
1.2机械陀螺经纬仪(全站仪)
1.2.1机械陀螺经纬仪(全站仪)定向原理
1.2.2机械陀螺经纬仪(全站仪)的发展
1.2.3机械陀螺经纬仪(全站仪)定向方法
1.2.4机械陀螺经纬仪(全站仪)的不足9
1.3光纤陀螺
1.3.1光纤陀螺的发展
1.3.2光纤陀螺的特点
1.3.3光纤陀螺的应用
1.4即插即用式光纤陀螺全站仪组合定向
1.4.1技术难点
1.4.2组合方案设计
1.4.3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
……
第二章 组合定向的地理基础
第三章 全站仪构造及主要轴系
第四章 光纤陀螺定向原理及主要误差
第五章 光纤陀螺全站仪组合定向原理
第六章 常参数出厂标定方法
第七章 即插即用式学纤陀螺全站仪组合的应用方法
第八章 仪器试制及测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变量及符号释义
于先文,男,博士,副教授,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安徽五河人。1999年7月于西安工程学院测绘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3月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6月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2011年通过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现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测量数据处理理论、GNSS精密定位技术、惯性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等。已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江苏省测绘科研基金1项,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获得授权发明5项,参编教材2部。
从文献引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调研,整合了惯导、GPS/GNSS、大地测量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我欣赏作者在构建“组合理论”时,没有固守某一单一学科的框架,而是进行了一种跨领域的集成创新。特别是关于如何利用全站仪对天顶角和水平角进行高精度约束,从而辅助解算陀螺仪的姿态角,这个思路非常有启发性。这打破了以往惯导系统主要依赖外部绝对定位系统(如GPS)的传统依赖模式,为在城市峡谷、隧道等GPS信号受限环境中进行高精度定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书中对于“光纤陀螺仪”本身的最新一代技术进展,如Sagnac效应的优化、环路设计对噪声的影响等,似乎只是作为输入模型来处理,而没有深入探讨如何针对性地优化陀螺仪的参数以更好地适应这种组合策略。如果能在理论层面加入对陀螺仪噪声特性的深入分析和建模,那么这个组合理论的性能边界可能会被推得更远。
评分坦白说,我翻阅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套能够显著提高野外作业效率的解决方案。目前的测量工作流程中,数据采集和后处理往往占据了大量时间,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为了追求绝对精度而牺牲了时间效率。这本书的“即插即用”概念,在我看来,指向的正是这种效率的飞跃——即快速的系统自检和自动参数辨识。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系统误差在线补偿的部分。光纤陀螺仪对温度、振动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真正实用的组合系统必须能够实时识别并消除这些干扰。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全站仪提供的外部观测信息(例如对已知点或特定基线长度的测量)巧妙地融入到陀螺仪的误差状态向量中,从而实现对陀螺漂移参数的动态约束。如果这些理论推导最终能转化为一个简洁明了的软件实现流程图,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看来,书中的章节布局显示出从基础理论向高级应用过渡的清晰脉络,但愿在实际应用章节中,作者能多提供一些关于硬件接口和软件逻辑的“黑盒”描述,哪怕只是概念性的,也能帮助我们这些一线人员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这些尖端理论落地。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阅读它需要非常扎实的信号处理和运动控制基础。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中关于协方差矩阵实时更新的章节,那部分内容对理解组合滤波器的收敛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作者在推导组合导航误差模型时,采取了一种非常严谨的矩阵微分方法,这使得最终得出的状态转移方程具有极高的理论完整性。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更倾向于应用层面的研究者来说,有时候理论的“美感”会压倒对“实用性”的直观把握。我更关心的是,在实际部署中,如果某个传感器暂时失效(比如全站仪在短时间内无法锁定目标),这套组合理论会如何优雅地过渡到纯惯性模式,并且在传感器恢复工作后如何快速“捕获”并重新对准系统。书中关于“快速捕获”的描述似乎略显抽象,我期待能有更具体的时间阈值和相应的系统响应案例来佐证其“即插即用”的承诺。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高级研究生的教材或前沿研究的深度报告,而非面向初级工程师的快速上手指南。
评分阅读完部分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快速高精度定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数学框架,其严谨性足以支撑未来数年的工程应用和技术迭代。它成功地将光纤陀螺仪的角速率测量优势与全站仪的绝对空间定位能力进行了有效地嫁接。关于定向过程中的“可观测性分析”,作者给出的结论非常清晰,指出了在何种观测条件下,系统能达到最优的姿态收敛速度和精度。这对于工程项目前的资源评估和方案设计至关重要。我个人尤其看重的是其对“组合模型”中各种误差源的量化处理——它不仅考虑了仪器自身的系统误差,还非常细致地将基准站架设误差和目标点识别误差也纳入了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状态向量中。虽然书中的图表和示例代码(如果有的话,我目前只看到了理论推导)可能需要多次对照才能完全理解,但其核心思想的先进性是无可替代的。它确实为如何设计一个高鲁棒性、高效率的便携式测量终端奠定了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即插即用式光纤陀螺全站仪组合定向理论》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初步印象。我刚拿到手时,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密集的公式符号所震撼。作为一名长期在工程测量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一直深切体会到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高精度的方位信息是多么关键。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启停或快速部署的场景中,常常让人头疼。因此,我对这种宣称“即插即用”的理论体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系统启动时的初始对准问题,以及在动态环境下陀螺仪数据与全站仪观测值之间进行最优融合的算法细节。书中对卡尔曼滤波在惯性导航与地物观测数据融合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点非常符合当前行业对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需求。不过,理论的深度和实际操作的易用性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针对实际工程案例的仿真分析,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数学推导,那样才能真正检验这个“组合定向理论”的普适性和鲁棒性。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的光纤陀螺原理到复杂的组合模型构建的全过程,这套系统的完整性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