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
定价:36.00元
作者:张勇,滕颖蕾,宋梅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635289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认知无线电和认知网络两大技术,认知无线电网络是目前成熟的认知网络实例化网络应用。本书从认知科学方法论特性开始,具体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发展、频谱感知和分配,重点介绍协同感知技术,频谱共享技术;认知网络定义、特征及关键技术、认知网络路由、跨层设计及安全问题,标准化进展和认知无线电实验平台等。
《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旨在为研究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该方向理论研究和算法设计的人员作为专业学习书籍使用。同时,本书也适合学习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技术的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提供阅读参考,并可作为理论教材和学习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结而言,这本《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在我看来,是一部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之作。它没有被过去的技术限制所束缚,而是坚定地拥抱了智能化、自适应化的未来趋势。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它为设计和部署下一代自组织、自配置、自修复的无线网络系统,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理论基石和工具箱。它促使我重新审视了传统频谱规划的局限性,并激发了我对利用计算智能解决资源竞争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更深刻、更具前瞻性的“问题框架”,引导我们在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构建出真正高效、灵活的通信基础设施。我强烈推荐所有关心无线通信进化方向的人士仔细研读。
评分这本《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络》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个快速迭代的无线通信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理论推导和晦涩数学模型的教科书,毕竟“认知”这个词汇本身就自带一种高深的学术光环。然而,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它那种直击应用层面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它没有沉湎于过往的频谱分配困境,而是将视角大胆地投向了未来——一个无线资源不再是稀缺品,而是可以根据环境、需求动态调度的智能生态系统。书中对环境感知机制的深入剖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传感技术,更是精妙地阐述了如何将这些“感官数据”有效地转化为可执行的决策信号。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从固定规则到自适应优化的范式转变,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对于那些希望理解5G乃至6G时代,无线系统如何摆脱传统授权和非授权频段的僵化束缚,迈向真正的“智能互联”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路线图。
评分如果说前几章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书中关于“认知网络架构的演进”的论述则真正展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维。我特别欣赏它对分层结构——从感知层、决策层到执行层——的详细解构。这套框架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认知系统如何通过闭环反馈机制实现自我优化。尤其是决策层面的讨论,它引入了诸如强化学习(RL)和深度Q网络(DQN)等新兴的AI技术在频谱管理中的潜力。这种跨越式的技术融合,是目前许多传统无线通信教材所欠缺的。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会如何发展”。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像是一份对未来十年无线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报告。对于希望在技术前沿占据制高点的从业者,这本书提供的战略性视角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技术书籍往往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生怕陷入故纸堆里的理论。但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这种陷阱,它在保持技术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可读性和逻辑流畅性。文字的组织极为清晰,没有不必要的冗余,每一个段落都服务于构建整体的认知系统蓝图。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善于使用生动的类比和精心设计的图表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解释“非平稳信道特性”如何挑战传统通信模型的稳定性时,书中用到的动态环境模型比我以往读过的任何论文都要直观易懂。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思想、减少学习曲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要求读者具备深厚的数学背景才能入门,却能引导具备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到研究前沿。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由顶尖技术专家主导的深度研讨会。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广度与深度的完美平衡。在广度上,它涵盖了从底层物理层信号处理的迭代创新,到上层网络协议栈的重构思想,甚至触及到了认知安全和能效优化等跨学科议题。而在深度上,它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泛泛而谈。例如,在讨论“频谱共享”这一关键环节时,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概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博弈论模型在协调多用户接入冲突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实际的仿真案例展示了不同决策算法的性能差异。这种将前沿数学工具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实用性和可信度。对我个人而言,它解答了我长期以来关于“如何有效管理异构网络中的动态资源池”的困惑,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可操作的框架,而非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