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挠性印制电路
定价:24.00元
作者:梁瑞林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187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挠性印制电路是目前*重要的电子互连技术之一。本书主要介绍挠性印制电路基础、挠性印制电路种类、挠性印制电路连接、挠性印制电路的设计、挠性印制电路的组装与检查、挠性印制电路的发展与展望。 本书是“表面组装与贴片式元器件技术”丛书之一。本书可供从事挠性印制电路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是“表面组装与贴片式元器件技术”丛书之一。书中介绍了挠性印制电路的种类、材料、连接、设计、制作、组装和检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在内容上,力图尽可能地向读者传递国际上先进的挠性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方面的前沿知识,而避免冗长的理论探讨。
本书可以作为电子电路、印制电路行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工科院校学生、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柔性电路的书籍,我接触的渠道比较特殊,是在一个行业论坛上无意中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我正为一个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瓶颈头疼,需要一种既轻薄又具备一定机械稳定性的互连方案。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详实的理论基础和贴近工程实践的案例所吸引。作者对于材料科学的讲解非常深入,从聚合物基板的选择性、到导电油墨的配方设计,再到关键的层压和蚀刻工艺,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动态弯曲寿命的分析部分,那些复杂的应力模型和疲劳测试数据,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折叠或卷曲的应用场景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这部分,受益匪浅,直接指导了我后续PCB设计时对走线宽度和过渡区域的处理策略,成功规避了早期原型中常见的断路问题。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做得也相当出色,复杂的截面结构图清晰明了,让人无需太多专业背景也能快速理解内部构造。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教材大多偏向学术化,内容陈旧,很难跟上当前技术迭代的速度。然而,这本《挠性印制电路》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只是停留在介绍FPC的基本结构,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来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我特别欣赏它对“信号完整性”在挠性基板上如何被重新定义的讨论。在高速传输的应用中,由于介电常数的非均匀性和弯曲导致的厚度变化,传统的PCB设计规则往往失效,这本书提供了一套修正后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指南,比如如何合理布局接地层,以及如何利用三维建模来预测弯曲对阻抗的影响。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个关于屏蔽层设计的技巧应用到了我的一个医疗监测设备项目中,结果发现电磁干扰(EMI)水平显著下降,这对于需要通过严格认证的设备来说,价值不可估量。它更像是一本“高级应用手册”,而非入门教材。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惊喜。通常,技术书籍的章节划分会比较刻板,但这本书的逻辑推进非常自然流畅。它似乎是根据一个产品从概念到量产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组织内容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基础知识和材料特性,后半部分则完全转向了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我尤其欣赏它对“微孔技术”的详细论述,包括激光钻孔的参数控制、去钻污(De-smear)工艺的选择及其对后续电镀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很多通用教材中一笔带过或者信息量不足的地方,但在这里,作者不仅给出了工艺窗口,还提供了常见缺陷的实物照片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我负责的柔性生产线的维护和优化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坦率地说,很多现场的老工程师也未必能系统梳理出这么多细节,这本书有效地将一线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未来几年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想知道哪些技术是即将爆发的点。读完之后,我发现作者的预见性很强。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3D集成”和“可穿戴电子”对挠性电路设计的颠覆性影响。它不仅仅在讨论现有的PI(聚酰亚胺)和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板,还前瞻性地分析了类纸基板(Paper-like Substrates)和可拉伸电子材料的潜力与挑战。书中关于“异构集成”的章节,讨论了如何将硬性电路板(Rigid PCB)与柔性电路(FPC)通过复杂的绑定技术(Bonding Techniques)进行无缝连接,这为实现更高密度的系统封装提供了思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次顶尖的行业研讨会,充满了对未来技术的兴奋感。这本书为我制定未来三年的研发路线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用户体验”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它的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专业性之外所展现出的一种“匠人精神”。例如,在讨论表面处理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化学镀铜的步骤,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添加剂对孔壁粗糙度的影响曲线,甚至讨论了不同清洗剂残留物对后续阻焊油墨附着力的微观作用机制。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追求,使得这本书的专业价值大大提升。我记得在分析“翘曲”(Warpage)问题时,作者不仅分析了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的宏观原因,还引入了残余应力的概念,并用一个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在设计阶段通过“应力平衡图形”来抵消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形变。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翻阅其中的特定章节,就像在查阅一本非常可靠的“疑难问题排除手册”。它的价值是持续性的,贯穿于整个设计和制造周期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