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陇南书院/天水文史资料
定价:86.00元
作者: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9015191
字数:
页码:3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1000多年。由私人或官府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创办,延请有学问者讲学,大多采取个别钻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以时议政论,对当地教育和学术思想发展有影响。
天水古称秦州,为“三陇人文蔚萃之区”,但清朝初年文风衰弱,顺治年间,秦州因科第不兴,地方官将原因归结为风水使然,修建了垂青楼、魁星阁,用以培植风水。“自康熙丁酉(1717年)举二人后,已阅四纪,乃无一焉”。一纪为12年,四纪近半个世纪,竟无一人中举,文风之荒落,可见一斑。乾隆之后,随着书院的兴起,这一状况有了改观。有清一代,秦州建有两所书院:天水书院和陇南书院。天水书院旧为汉阳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费廷珍创设,是清代秦州州立书院。陇南书院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分巡巩秦阶道董文涣创立。
同治、光绪两朝,王权、任其昌先后主讲天水、陇南两书院,遂使当地文风鹊起,为清末民国的秦州地区培养了一个的进士群体。进士既能出仕为宦,退职后回归故里,又以士绅的身份参与地方社会建设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一生不失“士”的身份课徒教子、著书立说,使秦州形成科第联翩的兴盛局面。清代,甘肃各县(州)进士人数以皋兰为*,进士数为48名;次为武威,进士数为42名;再次就是秦州。光绪朝,三地排名发生了变化,秦州进士人数远远超过武威(7名),仅次于皋兰(29名)。光绪六年(庚辰)及十二年(甲戌)两科会试,秦州共考中8名进士,称奇。
目录
沿革与建筑
陇南书院历史沿革
陇南书院的建筑规模和特点
书院人物小传
董文涣
任其昌
任承允
张世英
刘永亨
安维峻
陈廷鉴
杨润身
哈锐
高秉衡
陈养源
贾缵绪
周务学
李克明
胡心如
田骏丰
张云石
杨集瀛
丁秉乾
霍众特
回忆与研究
创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记
陇南书院
周务学应考陇南书院
晚清陇南书院
任其昌故里纪行
秦州书院、进士与近代社会
湘军与甘肃书院的复兴
——以陇南书院和甘州书院为例
陇南书院的创建及其对陇东南文化教育的影响
试谈董文涣在甘肃的游宦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史志资料辑录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陇南书院资料辑录
《洪洞金石录》及天水地方志有关董文涣、任其昌、任承允传记资料辑录
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有关陇南书院之资料解读
附编
诗文选注
董文涣诗选注
任其昌诗选注
任其昌文选注
任承允诗选注
任承允文选注
其他书院简介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沿革与建筑
陇南书院历史沿革
陇南书院的建筑规模和特点
书院人物小传
董文涣
任其昌
任承允
张世英
刘永亨
安维峻
陈廷鉴
杨润身
哈锐
高秉衡
陈养源
贾缵绪
周务学
李克明
胡心如
田骏丰
张云石
杨集瀛
丁秉乾
霍众特
回忆与研究
创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记
陇南书院
周务学应考陇南书院
晚清陇南书院
任其昌故里纪行
秦州书院、进士与近代社会
湘军与甘肃书院的复兴
——以陇南书院和甘州书院为例
陇南书院的创建及其对陇东南文化教育的影响
试谈董文涣在甘肃的游宦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史志资料辑录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陇南书院资料辑录
《洪洞金石录》及天水地方志有关董文涣、任其昌、任承允传记资料辑录
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有关陇南书院之资料解读
附编
诗文选注
董文涣诗选注
任其昌诗选注
任其昌文选注
任承允诗选注
任承允文选注
其他书院简介
后记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份珍贵的、承载着历史温度的老照片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以一种近乎絮叨的、却又无比真诚的方式,一点点地勾勒出陇南书院和天水的过往。我特别喜欢那些零散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像是某个先生在某个午后,对着窗外的风景,随手写下的几句感慨;又像是某位老者,回忆起当年书院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种遥远却鲜活的画面感,一下子就将我拉回了那个年代。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关于某位塾师的教学方法,或者某次节日庆典的布置,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恰恰是构成那个时代独特风貌的基石。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更像是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有些模糊,却又始终温润的记忆。那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反而让历史的痕迹更加鲜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不为人知却同样值得被珍视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呈现了天水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史资料。它没有固定的线索,而是像一张散落的网,网住了当地各个层面的历史信息。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民间习俗的记载,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仪式,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一些关于地方名人轶事的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勾勒出了他们的个性与影响,让人不禁为他们的才华与品德所折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多次提及了当地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一些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或者传承已久的民间手工艺。这些文字就像一道道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让我在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之余,也生出了一种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天水的大街小巷,亲身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倾听那些沉睡在岁月中的故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想着大概会是一些比较枯燥的史料堆砌。但读着读着,我却被书中那些鲜活的细节所打动。它就像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虽然表面朴素,但内部却蕴藏着宝贵的光芒。我尤其喜欢那些记录了普通人生动经历的篇章,比如某位学子在贫困条件下刻苦求学的故事,或者某位农人在丰收季节的喜悦与辛劳。这些点滴的记录,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汗水与足迹。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是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位老者,坐在你面前,用他饱经风霜的经历,给你讲述他所看到的世界。这种纯粹和真挚,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同于那些经过精心编排、逻辑严谨的历史著作,而更像是一份未曾整理的、充满惊喜的宝藏。每一页都可能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次翻阅都可能触碰到一段尘封的往事。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地方风物的描写,比如某个古老的街巷,或者某处被遗忘的古迹。那些文字仿佛带有画面感,让我能够想象出当年的景象,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让我欣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口述历史的片段,那些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时代。这种多角度、多视角的呈现方式,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也让我对天水这片土地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