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青岛城市民俗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姜锋 等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807107736
字数: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青岛城市民俗》主要记录了从1891年城市建制到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的青岛社会生活场景。揭开历史画卷,它是如此丰富、曲折而又与众不同。青岛从开埠起便成为异族侵略的领地,在城市形成的初期便被洋化了。走在青岛市的中心地带,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但来自胶东各地及四面八方的中国人仍不同程度地守护着他们的生活习俗,听着他们喜欢的乡音、乡曲,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传承着地域的传统文化。因此,青岛是一个华洋混杂、中西融合的城市,是旧中国饱受殖民统治城市的缩影。
中山路商业街建成后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商界人士来青岛投资开设商店。上世纪初,这条街自南向北有时装店、山东汽车商会、大同商行、荣华电器行以及以经营西餐为主的青岛咖啡店。咖啡店旁边原为一家西洋人经营的面包厂,1921年被英国入扩建为既能演戏也能放映电影的“中西大戏园”。1923年中西大戏园又进行改建,分楼上楼下,更名为“中国大舞台电影院”。电影院的旁边是日本人开的甘栗太郎株式会社,招牌商品是“糖炒栗子”,实际是干鲜果品连锁店。它的隔壁是小礼查西餐店。
中山路商业街的建成,带动了当时整个青岛商业的发展,其周边的北京路、天津路、海泊路、四方路、黄岛路、高密路、李村路等商业街也先后崛起,不断有民族商业进驻这个商业圈。如总店建在北京的乐孟繁开的“乐家老铺宏仁堂”、长春堂药店、鸿新照相馆、亨得利钟表店、粤菜饭店英记酒楼等等,都先后来这里“扎根”。青岛人有段老话:“身穿谦祥益,脚蹬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这里提到六家有四家在中山路上,另外的两家一是鲁菜酒楼春和楼,在天津路口;一是谦祥益绸布店,在北京路口。“看戏上中和”,说的是1913年德国殖民者在中山路北端华人居住区内建设的中和戏院。中和戏院是青岛早的大戏院,当时在这里上演的传统剧目,不管是不是名角演出,几乎都场场爆满。因为这里有了戏院,南来北往的客商、渔民、小贩、银行帮办、酒饭馆店员、码头工人和海关小职员非常多,使这里成了中山路热闹的地方。
海泊路集中了一大批南北鞋商前来行商,当时店铺就有30余家,形成了“鞋业一条街”。
总序
序
一 港埠村落
青岛渊源
“青岛”城市名称由来
青岛村落
二 工商百业
近代工业
洋行
会馆
三 商场集市
商业街
商场
城区集市
乡间集市
四 传统庙会
青岛天后宫庙会
萝卜会
海云庵糖球会
周戈庄“上网节”
于姑庵庙会
海王庙庙会
青云宫庙会
小龙山庙会
五 民居风貌
传统民居
里院风情
平民大院
六 万国建筑博览
德占时期
目占时期
北洋和国民时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七 交通通讯
公路交通
铁路交通
港口运输
近代通讯
八 阴历年节
过年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小年
九 人生礼仪
生育礼俗
婚嫁礼俗
丧葬礼俗
十 多元宗教
道教信仰
天后信仰
天主教和基督教
佛教信仰
十一 民间神祗
城隍
龙王
财神
土地神
关圣帝君
天地神
灶神
门神
山神
灵物
十二 休闲娱乐
公共休闲娱乐
富裕阶层休闲娱乐
平民休闲娱乐
十三 艺术天地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地方戏曲
地方曲鼓
十四 民间工艺
民间剪纸
木版年画
莱西刻葫芦
饽饽榼子
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
戏剧用具
皮老虎
龙湾头泥人
编后记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亲身置于青岛的市井之中。那些关于节庆习俗的描述,生动形象,让我看到了在海风吹拂下,青岛人民如何庆祝丰收,如何祭祀海神,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生活智慧。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年味,听到鞭炮声声,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喜悦。书中对各种传统手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巧的编织、细致的雕刻,无不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生活的热爱。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奶奶正专注地编织着一件精美的挂饰,她的眼神里闪烁着对技艺的传承和对生活的满足。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致敬,对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青岛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这份情感也如同潮水般涌来,感染了我。
评分读完《青岛城市民俗》,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事实陈述,而是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书中对于青岛人生活习惯的描绘,细致入微,从早晨的一杯淡茶,到夜晚的几句闲聊,都透着一股子接地气的实在。我特别喜欢关于海边人家生活方式的描写,那些与大海搏斗的场景,那些靠海吃海的智慧,都让我对青岛人民的坚韧和乐观有了更深的认识。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能感受到渔民们晒得黝黑的皮肤和粗糙的手。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最柔软的情感。它让我明白了,一座城市之所以迷人,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更在于它保留了多少根植于土地的文化基因和淳朴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对青岛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一种想要去了解、去融入的情感。
评分《青岛城市民俗》让我对青岛的认识,从“一个美丽的沿海城市”上升到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灵魂之城”。书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描绘,让我对青岛的海鲜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其中蕴含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感的交织。我能想象出,在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鲜美的海鲜,聊着家常,那种温暖而满足的画面。书中的语言充满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看”到,能让人“听”到,更能让人“闻”到。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青岛深深的眷恋和热爱,这份情感也渗透在字里行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了解一座城市,不仅仅要看它的风景,更要听它的故事,感受它的人民,品味它的文化。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青岛的民俗文化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故事会,听着一位智者讲述着关于这座城市的美丽传说。书中关于一些古老习俗的解读,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我对这些习俗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已经被遗忘的民俗的挖掘和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意识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些珍贵的民俗记忆封存其中,让我们得以窥见青岛的过去,感受它独特的文化脉络。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穿越了时空,去体验了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
评分初次翻开《青岛城市民俗》,我便被它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青岛的往昔岁月。那些关于海鲜的市井故事,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那些关于老街巷的传说,又勾起了我对这座城市历史的无限遐想。书中的文字细腻且充满温度,仿佛能看到戴着草帽的老渔民在码头上辛勤劳作,能听到小贩在集市上高声吆喝,更能感受到那种源自骨子里的淳朴与热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青岛老建筑的描写,那些隐藏在岁月尘埃中的雕花、窗棂,都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现代繁华,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市井生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青岛更深层次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书中描绘的那些地方走一走,亲身去体验那些文字中鲜活的画面,去触摸那些古老物件上留下的印记,去倾听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歌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