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入技术 9787115302489

宽带接入技术 97871153024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国涛 著
图书标签:
  • 宽带接入
  • 通信技术
  • 网络工程
  • 数据通信
  • 光纤通信
  • DSL
  • PON
  • LAN
  • WAN
  • 网络协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02489
商品编码:2965758242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宽带接入技术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方国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153024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每章后含有2~3个项目实训
内容新,紧跟技术发展


内容提要

接入网是通信网靠近用户端的网络,是通信网建设的重点,目前接入网正向着宽带化、光纤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光纤接入是目前主流的宽带接入方式,而无线WLAN接入则是重要的补充接入方式。

本书分为6章,分别介绍了接入网的整体架构与分类、铜线接入xDSL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的网络结构与PON技术原理、光接入网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以太网接入技术、无线接入技术及其网络覆盖与优化、HFC接入技术与应用等。全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既有技术原理的讲解,也有实际的工程案例应用;每一章有对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与课程能力目标相对应。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通信技术、通信线路、移动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培训教材供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网络通信的基石:深度解析宽带接入技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已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流畅观看高清视频,到进行实时视频会议,再到享受云游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宽带接入技术。本书旨在为您揭开宽带接入技术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剖析其发展历程、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带您全面理解支撑现代数字社会的通信基石。 第一章:宽带接入的时代呼唤与技术演进 回顾互联网的黎明时期,拨号上网的低速和不稳定让信息交流举步维艰。随着多媒体应用的兴起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窄带通信技术已难以胜任。宽带接入技术的出现,如同一场信息传输领域的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连接方式。本章将追溯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DSL(数字用户线路)技术,到光纤接入(FTTx)的崛起,再到无线宽带技术的蓬勃发展,梳理其技术演进的关键节点和背后的驱动力。我们将探讨不同技术在带宽、传输距离、部署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为后续深入理解各类技术奠定基础。 第二章:DSL技术:从电话线到高速通道的嬗变 DSL技术是最早也是最普及的宽带接入技术之一。它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电话铜线,在不影响正常电话通信的前提下,实现了远超拨号网络的传输速率。本章将详细阐述DSL技术的原理,包括其核心的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技术,以及不同类型的DSL,如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VDSL(甚高速数字用户线路)等。我们将深入剖析其信号传输机制、调制解调方式(如QAM),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信号衰减、串扰等,并介绍相应的解决对策。了解DSL技术,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也能为理解混合网络环境下的宽带部署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光纤接入(FTTx):迈向信息传输的“光速时代” 光纤通信以其卓越的传输性能,成为当前和未来宽带接入的主流选择。光纤接入(FTTx,Fiber to the x)系列技术,将光信号直接或部分引入用户端,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带宽和传输质量。本章将聚焦FTTx技术,深入解析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原理,包括光的折射、反射、全反射等物理现象。我们将详细介绍FTTx的不同部署模式,如FTTH(光纤到户)、FTTB(光纤到楼)、FTTC(光纤到路边)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势及适用场景。此外,本章还将重点介绍PON(无源光网络)和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等关键技术,探讨其分光、合光机制以及多用户共享光纤的实现方式。对FTTx的深入理解,将帮助我们认识到光纤网络在支撑高清视频、VR/AR、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章:无线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的无限可能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式增长,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早期的2G、3G,到如今的4G LTE和5G,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突破瓶颈,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上网体验。本章将系统梳理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解析4G LTE和5G的核心技术,包括OFDM(正交频分复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波束赋形等。我们将深入探讨5G技术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三个应用场景下的关键创新,以及其对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远影响。同时,本章也会提及Wi-Fi、WiMAX等其他重要的无线接入技术,全面展现无线宽带接入的广阔前景。 第五章:宽带接入网络架构与关键设备 宽带接入技术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完善的网络架构和高性能的关键设备。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审视宽带接入网络的整体架构,包括接入网、汇聚网和核心网的协同工作。我们将重点介绍接入网中的核心设备,如DSLAM(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OLT(光线路终端)、ONU/ONT(光网络单元/光网络终端)等,并深入分析它们的功能、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同时,本章也会涉及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等网络设备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中的作用。理解网络架构和关键设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宽带接入的实现机制,以及网络性能的瓶颈所在。 第六章:宽带接入的性能评估与优化 用户对网络质量的感知,直接反映了宽带接入技术的性能。本章将探讨宽带接入技术的性能评估指标,包括带宽(下载/上传速度)、延迟、抖动、丢包率等,并介绍常用的测试工具和方法。我们将深入分析影响这些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例如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信号干扰、网络拥塞、设备性能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将提出一系列网络优化策略,包括信道管理、QoS(服务质量)保障、负载均衡、网络升级改造等,旨在帮助用户和网络运营商提升网络连接的整体性能,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第七章:安全与挑战:守护数字世界的生命线 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黑客攻击、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时刻威胁着网络通信的稳定与安全。本章将聚焦宽带接入网络安全,探讨常见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手段,例如DDoS攻击、钓鱼攻击、数据窃听等。我们将介绍IPsec、SSL/TLS等加密技术在保障数据传输安全中的作用,以及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设备的部署。同时,本章也将讨论宽带接入技术在实际部署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网络覆盖、成本控制、技术标准统一、频谱资源分配等,并展望未来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未来展望: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与发展趋势 科技的进步永无止境,宽带接入技术也在不断向前演进。本章将展望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更高带宽的光纤技术(如Tbps级别的光通信)、更智能化的无线通信(如6G),以及融合光纤与无线的新型混合接入方案。我们将探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何与宽带接入深度融合,以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和实时通信需求。此外,本章还将分析物联网、车联网、元宇宙等未来应用场景对宽带接入技术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引领读者思考宽带技术在构建未来数字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以上八个章节的系统性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宽带接入技术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生动的实例,为您呈现一场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精彩解读。无论您是通信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本书都将是您理解数字时代脉搏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实在令人担忧。虽然整体上还能勉强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但在关键的技术术语翻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和错误。有时候同一个英文术语,在不同的章节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中文解释,这在需要精确理解技术细节的时候,无疑是致命的。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网上的官方文档和标准规范去核对这些术语的准确含义,极大地拖慢了我的阅读进度,也让我对作者或译者的专业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此外,一些长难句的翻译也显得非常僵硬和拗口,完全没有将原文流畅的逻辑结构转译过来,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某种艰涩的“解码”工作。一本技术书籍,如果连术语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那么它所传递的知识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了。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彻底进行一次严格的专业审校,解决这些低级错误。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极其深入的技术细节上确实做到了详尽的阐述,但这种详尽是以牺牲可读性和实用性为代价的。它似乎是为那些已经对整个领域了如指掌的资深专家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面向广大工程师或学生的学习读物。书中对标准协议栈的引用和版本追溯倒是做得非常细致,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这些信息往往被埋藏在冗长的理论推导之中,阅读体验非常枯燥。举个例子,在讨论某一关键算法的优化时,作者用了整整三页篇幅去推导一个数学公式,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只是对一个早已公开的业界实践的重复确认,对于实际工作中如何快速部署和调试,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应用这些理论,或者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分析,但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几乎找不到踪影。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学术性的炫技,而非一次高效的知识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其最大的败笔之一。理论部分虽然冗长,但至少还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案例部分却显得极其单薄和虚假。每一个“实践案例”都像是教科书式的理想化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到现实网络环境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它描绘了一个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美光纤接入网络的场景,但对于如何平滑地将老旧的铜缆系统迁移过去,或者如何处理现有用户对服务质量下降的投诉等实际操作难题,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避而不谈。这使得读者在合上书本后,面对真实的工作场景时,仍然会感到茫然无措,因为书中描绘的世界与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相去甚远。技术书籍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却近乎于零,更像是一份挂羊头卖狗肉的宣传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排版简直是灾难,初次翻阅时我就被那种老旧的、缺乏美感的字体和密密麻麻的段落弄得心生倦意。封面设计更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过时感,仿佛是从上个世纪的仓库里直接搬出来的。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对核心概念的讲解,总是喜欢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却鲜少提供清晰易懂的图示或实际案例来辅助理解。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知识壁垒。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去梳理那些复杂的流程图,结果发现它们不仅逻辑跳跃,而且标注模糊不清,很多时候我更像是自己在摸索,而不是在学习。即便是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想要从中快速找到所需的关键信息也相当困难,因为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处理得非常生硬,章节标题也往往不能准确概括其内容,导致查找效率极低。如果作者能多花些心思在用户体验和知识的结构化呈现上,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份未经打磨的原始技术文档,而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材。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更新程度感到非常失望。在这样一个技术迭代速度极快的领域,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了一个非常早期的技术节点上。书中对当前主流的、已经普及的下一代接入技术,如G.fast、XGS-PON等,只是进行了非常简略的提及,甚至有些关键参数还是基于几年前的标准草案。这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在购买后的几个月内就迅速贬值。对于希望跟上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严重滞后,很多内容甚至已经被更新的技术规范所取代。阅读它,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正在被淘汰的“古老”技术,而不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技能。如果出版方不能保证技术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那么出版一本厚重的技术书籍的意义何在呢?读者购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未来趋势的把握,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称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