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 | 作者 | 顾德明,缪进昌,丁誉声,丁山 绘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43815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字数 | 页码 | 289 | |
| 版次 | 3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是一册有1000余幅彩图,辅于简明文字说明,集学术性、直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图谱。书中主要描述人体运动的结构和执行体系(运动器官系统)的骨、骨连结(关节)和骨骼肌(肌肉)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以关节为中心结合体育技术动作描述关节的运动形式,并对运动关节的肌肉机能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锻炼身体主要肌肉的手段和方法。 在介绍运动器官系统的基础上,对上肢、下肢、头颈、躯干等部分关节和骨骼肌的机能作了综合性概述,并对肌肉工作进行了分析。为了体现人体的整体性,对人体活动起物质摄取、输送和废物排除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脉管系统(心、血管等)和对人体活动起控制、调节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感觉器官,以及起人类繁衍功能的生殖系统用彩图作了简明介绍。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还选辑了儿童少年时期骨龄的X线照片。关节滑膜囊的形态和部位图像、支配人体运动器官的主要运动神经图表。 《运动解剖学图谱(第3版)》还附有运动系统英汉解剖学常用名词英文索引和运动系统汉英解剖学常用名词汉语拼音索引。 |
| 作者简介 | |
| 丁山,1960年出生,祖籍江苏镇江。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出版专著《素描》《色彩》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展示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人体(运动)解剖挂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运动解剖学图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于1990年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丁誉声,1930年出生,祖籍江苏镇江。南京医科大学绘图工程师。毕业于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出版专著《人体解剖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连续层次解剖图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运动解剖学图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人体(运动)解剖挂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中《运动解剖学图谱》1990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缪进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24年7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1951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本科(现南京医科大学)。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和第七军医大学任助教,1954-1992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担任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工作,创建了北京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标本陈列室。1955-1959年曾担任苏联专家助手,协助培养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曾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人体(局部和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组织学、人体发生学、神经解剖学、人体测量学、关节生理学、医用解剖拉丁文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应课程的讲义。在四十多年中培养了一批运动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访问学者、留学生。其中不少成为本学科学术骨干。 1980-1995年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常务委员、运动解剖学学科组组长、《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体育科学》杂志编委、北京解剖学会理事。1960-1992年,曾担任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本科和(体育运动学校)统编教材编写组组长、副组长和顾问。 主要著作有《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图谱》(与顾德明合作)、《运动解剖学挂图》《体育卫生图谱》等。其中《运动解剖学图谱》1990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大辞典——体育卷》《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等著作的有关运动解剖学方面条目的撰写工作。曾担任《中国体育辞书系列——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一书的副主编和条目主要撰稿人。 科学研究方向为“体力负荷对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发表的论文有《运动训练对线粒体的影响》《不同体力负荷对股骨和肱骨的影响》《跳跃运动对跖骨和趾骨的影响》《不同运动负荷对手掌骨形态的影响》《肌节模型的制作》等。 1985年获国家体委“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1988年在运动解剖学学术会上获“新中国运动解剖学开拓者”称号、1998年获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运动解剖学组授予的“中国运动解剖学学科发展贡献奖”、1999年获中国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运动医学杰出贡献奖”、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顾德明,1934年生,祖籍江苏常熟。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授。 曾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南京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专业和在北京体育学院进修运动解剖学。 主编出版《运动解剖学图谱》《人体(运动)解剖挂图》《运动解剖挂图》《男子健美训练》《健美训练》。其中《运动解剖学图谱》,1990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参编出版《运动解剖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体育运动学校通用教材)、《人体解剖学》(江苏体育专业教材)。 1985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和证书。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和证书。 《运动解剖学图谱》的出版,深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将著者辑入《国际传记词典》第23册序列(1993年版),“以褒奖他在解剖学领域内作出的创新性贡献,这在我国体育界获此殊荣”,为中国解剖学跻身于世界学术之林做了贡献,这也是这个小型团队的荣光。其学术成就,被辑入1994年版《南京年鉴》。 |
| 目录 | |
| 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人体解剖学的定位术语 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 章 骨 骨的概况 骨的形状 骨的构造 人体全身骨骼及其在体表的标志 躯于骨 脊柱 脊柱骨(椎骨)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骨尾骨 胸廓 胸廓骨 肋骨与胸骨 上肢骨 上肢带骨(肩带骨) 锁骨 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 上臂骨 肱骨 前臂骨 尺骨桡骨 手骨 腕骨掌骨指骨 手骨掌侧面 手骨背侧面 下肢骨 ……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管理协调保证体系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人体解剖学的定位术语 篇 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 章 骨 骨的概况 骨的形状 骨的构造 人体全身骨骼及其在体表的标志 躯于骨 脊柱 脊柱骨(椎骨)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骨尾骨 胸廓 胸廓骨 肋骨与胸骨 上肢骨 上肢带骨(肩带骨) 锁骨 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 上臂骨 肱骨 前臂骨 尺骨桡骨 手骨 腕骨掌骨指骨 手骨掌侧面 手骨背侧面 下肢骨 …… 第二篇 人体运动的管理协调保证体系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和专业感,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黑白灰的主色调搭配关键部位的彩色标注,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核心内容——那些精妙的人体结构图。拿到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它的目录,那种结构清晰、层级分明的编排方式,体现了编者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随便翻翻的普及读物,而是更像一套严谨的教科书或工具书,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直指要害。比如关于关节运动幅度的描述,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配有详细的测量角度图示,这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或者专业的康复师来说,简直是案头的必备良品。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书里对肩关节的描述,自己动手去触摸和感受相应的骨性标志和肌肉起止点,那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验非常直观,远比那些只有文字堆砌的资料来得实在。而且,页边距的设计也相当人性化,留出了足够的空白,方便我在阅读时做笔记和批注,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是个非常加分的设计细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部分,从纸张到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健身速成指南”可比。我注意到,它对肌肉群的讲解采用了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是告诉你“哪里是哪里”,更深入剖析了肌肉纤维的走向、不同动作模式下的募集顺序,甚至还涉及了肌腱附着点的生物力学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复杂的三维运动轴心的解析部分,作者似乎真的花了大心思去简化那些晦涩难懂的解剖学术语,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和清晰的向量图来辅助说明。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琢磨一个看似简单的转体动作,感觉核心肌群的协同发力很微妙,但书本中关于深层稳定肌群如何“接管”和“协同”的段落,一下子就点亮了我的思路。它没有停留在静态的肌肉图片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动态示意图,模拟了肌肉在收缩、拉长、离心和向心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这对于理解运动损伤的机制和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至关重要。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解上限,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让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都有了可靠的理论支撑,不再是东拼西凑的碎片化知识。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健身房摸爬滚打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专业的解剖学书籍往往过于偏重骨骼和神经的复杂构造,使得普通用户望而却步,但这本书显然考虑到了非专业读者的需求。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非常注重可读性,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你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讲解。举个例子,当它描述到髋屈肌群的功能时,它不会只罗列起止点,而是会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比如“久坐对髂腰肌的影响”或者“跑步中蹬伸阶段的受力分析”,这种情境化的解释让抽象的知识立刻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信息处的“小贴士”或“临床关注”栏目,这些往往是经验的结晶,指出了教科书上不常提及但实际训练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关于前锯肌和菱形肌在推举动作中的协同作用,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姿态下的激活差异,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微调肩胛骨的位置来优化动作链条,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是真正体现了作者的功力。
评分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图文结合方面的艺术性。坦白说,很多医学或运动科学的教材,插图往往是低效且枯燥的,要么是过于写实的绘画,要么是冰冷的CT扫描图。然而,这本图谱的插图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所有的插图都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用最少的线条勾勒出最准确的结构关系。特别是那些关于肌肉层级的解剖图,它们采用了“剥洋葱”式的展示方式,通过不同图层之间的叠加和移除,清晰地展示了深层肌肉如何被浅层肌肉覆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这种视觉化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空间想象的难度。我过去在理解某些复合关节(比如踝关节)的运动轴线时总是感到模糊不清,但这本书中的三维透视图,配合箭头和坐标系的标注,让我立刻建立起了清晰的立体认知。此外,图注的设计也非常到位,每个关键结构都有唯一的编号,与正文中的描述完美对应,省去了读者在文字和图片之间来回反复寻找的麻烦,阅读体验极其流畅和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信赖的参考标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健身和运动康复领域,充斥着大量互相矛盾的训练方法和解剖学“常识”。这本图谱,凭借其严谨的学术背景和详尽的资料汇编,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定海神针”。我发现自己遇到任何关于肌肉功能或运动损伤的疑问时,都会习惯性地翻开它进行查证。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按肌肉名称、骨骼名称还是特定运动功能来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页面,这对于需要快速检索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它在描述某些争议性功能时,通常会平衡地引述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体现了一种科学研究应有的审慎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动”的书,更是一本“告诉你身体是如何运作的”的深度解读手册。它培养的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让你学会从整体的生物力学角度去分析每一个动作的合理性,而不是仅仅模仿表面的形态。对于任何想在运动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