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
定价:45.00元
作者:马克·沃林恩(Mark Wolynn)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115709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在其20余年的研究中发现,过去的创伤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时,总会留下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可能以情绪化的语句或词语表现出来,它表达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连接着我们没有处理好的创伤。这些语言就是“核心语言”:
“我永远都会是独自一人。”
“我会伤害别人,这都是我的错。我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
“她会背叛我,我会受到伤害。”
“我只是在苟且偷生。我只能勉强维持着生计。”
“我不配拥有我所得到的。”
“他们会排斥我,我无法融入。”
海灵格知名弟子,家庭代际创伤领域的先驱马克·沃林恩拥有20余年的临床经验。希望每一位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都能在这场探索之旅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语言,与隐藏的创伤对话,解决当下的问题。
目录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译者序
前 言
部分 家庭创伤的脉络
第1章 找寻创伤002
010// 不曾预想的代际遗传
013第2章 跨越三代的生命:家庭之躯
母亲传递给孩子的细胞记忆 //015
表观遗传学 //017
表观遗传学视角下的创伤传递 //024
第3章 家庭的记忆 030
035// 存留于家庭里的创伤印记
040// 意象疗愈与大脑的关系
043// 意象疗愈与基因的关系
045 第4章 核心语言疗法
无意识记忆 //046
未能开口的话:遗失的语言 //048
核心语言与记忆修复 //049
怎样识别你的核心语言 //050
核心语言地图 //051
第5章 阻碍生命流动的四项无意识主题 053
054// 生命的流动
056// 四种阻断生命流动的无意识主题
077// 如何着手处理这四个主题
080// 探索核心语言地图的四种工具
第二部分 核心语言地图
第6章 核心怨言 084
096// 核心语言就像指南针
098// 将抱怨与症状当作线索
100 第7章 核心叙词
对你的母亲进行描述 //101
对你的父亲进行描述 //101
核心叙词通常来自早期的分离 //106
核心叙词中的情感色彩 //107
第8章 核心语句 111
112// 寻找你的核心语句
116// 找到核心语句的其他方法
117// 从新的经历中找到你家庭中的经历
118// 诞生于战争中的核心语句
121// 沉默的家庭之痛
122// 囚禁于恐惧之中
124// 探索核心语句的根源
130// 你的核心语句:改变恐惧的方法
133 第9章 核心创伤
过渡问题 //134
家谱图 //137
卡萝的核心语言地图 //143
第三部分 重建连接之路
第10章 由洞悉走向整合 148
149// 整合核心语言地图
151// 创造属于自己的疗愈语言
154// 从疗愈语言到疗愈意象
158// 疗愈语言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160// 疗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170 第11章 关于分离的
核心语言
分离的类型 //173
关于分离的核心语言 //174
孤独的万达 //177
早期分离下的焦虑 //178
拔毛癖:“与根的断离” //180
分离:内在冲突的根源 //183
生命流动的中断 //185
第12章 关于关系的核心语言188
190// 丹与南希的故事
203// 你与伴侣本身
206// 盲目的爱
212 第13章 关于成功的
核心语言
弥补家庭中曾犯过的错 //213
与母亲之分离,与他人之疏远 //216
对成功有影响的家庭动力 //220
第14章 疗愈之核心语言 230
231// 下一步:继续完成转变
233// 抵达核心语言之旅的后一站
234 附录A 追溯家庭历史的问题清单
235 附录B 关于早期创伤的问题清单
236 术语表
237 致谢
240 注释
作者介绍
马克·沃林恩(Mark Wolynn)
海灵格弟子,家庭代际创伤领域的全球专家。旧金山家庭系统排列研究所主任,北加州海灵格研究所主任,纽约海灵格学习中心副主任。他训练过上千名临床医生,帮助人们治疗沮丧、焦虑、恐慌症、强迫症、自我伤害、慢性疼痛和生理疾病。 他还是一位热忱的讲师,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诊所、会议和教学中心组织并领导研讨会。 他曾在匹兹堡大学、西方精神病学研究所、Kripalu瑜伽中心、欧米茄研究所、纽约开放中心和加利福尼亚综合研究所任教。
本书获得2016年全球健康类图书高荣誉“鹦鹉螺图书奖”(Nautilus Book Awards)银奖。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这不是你的错”,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仿佛是对无数在家庭关系中感到困惑、自责甚至痛苦的人们的一次郑重宣告。我一直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感到好奇,也听说过它在疗愈家庭创伤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能够系统地了解这一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海灵格的理论核心,例如“爱的序位”、“承担责任”等概念,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练习,帮助读者识别家庭中的“纠缠”,理解代际创伤的传递方式,并找到化解和疗愈的途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放下那些不属于我的包袱,不再背负家族中的怨恨和遗憾,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和成长。我设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家庭关系中的动态,学会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富有爱意的方式与家人互动,最终拥抱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完整的自我。
评分从书名“这不是你的错”开始,我就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情和理解。这不仅仅是一句安慰,更像是一种对我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委屈和自责的有力回应。 “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这个副标题则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家庭系统动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听说过海灵格博士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我迫切地想了解,他所提出的“爱的序位”和“疗愈的悖论”等概念,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化解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家庭冲突和代际创伤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的,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指导性的练习,帮助我在自己的家庭关系中进行实践。我尤其渴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方法,来理解和接纳那些我曾经无法理解甚至排斥的家庭成员,并最终实现与自己、与家人、与过往的和解,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活出更加自由和完整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的邀请。书名中“这不是你的错”几个字,就像一道温和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我曾经深埋心底的那些模糊的愧疚感。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我和某些亲人之间总是存在难以逾越的隔阂?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在告诉我,也许我一直以来都找错了方向,症结并不在于个体的“过错”,而是隐藏在更深的家庭动力之中。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海灵格博士所倡导的“家庭创伤疗愈之道”,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家庭模式,并找到与之和解的方法?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爱的序位”的启示,了解我们如何在尊重家庭系统秩序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情感需求。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宽广、更包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过往和现在,从而卸下不属于我的重负,真正地疗愈自己,并与家人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 “这不是你的错”,这个开头就自带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直接戳中了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难以言说的委屈和自责。“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立刻联想到弗兰兹·海灵格(Bert Hellinger)的名字,虽然我对他的具体理论了解不多,但“家庭创伤”和“疗愈”这两个词汇,足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本书似乎承诺着一种能够深入家庭系统,化解代际传递的痛苦,最终实现个人和解与成长的路径。我很好奇,海灵格博士是如何将如此宏大而复杂的话题,以一种能够被普通读者理解和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案例分析?还是具体的练习指导?或者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盏明灯,照亮那些在家庭关系中迷失或受伤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获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甚至想,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识别家庭中的“纠缠”,并找到健康的“排序”方式,那将是多么宝贵的收获。
评分对于“家庭创伤”这个词,我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共鸣,仿佛它是一个无形的幽灵,在我们的生命中悄悄地留下痕迹。当看到“这不是你的错”这几个字时,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部分。海灵格的名字,在我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疗愈的符号,代表着一种能够深入家庭根源,化解世代累积的痛苦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理解的门,让我能够明白,那些困扰我许久的家庭问题,并非是我个人的失败,而是某种更深层、更系统的动力在起作用。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看见”和“接纳”那些曾经被忽视或压抑的家庭成员,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并以一种尊重和充满爱的姿态去面对。我尤其想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那些不属于我的责任和情感负担,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束缚,从而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