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 9787563951222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 9787563951222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清清 著
图书标签:
  • 拖延症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行为改变
  • 习惯养成
  • 效率提升
  • 个人成长
  • 动机
  • 克服拖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51222
商品编码:295890455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

定价:29.00元

作者:彭清清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39512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多方面讲述了拖延症的形成原因、危害,对人们的影响以及通过自我控制、制订目标、管理时间、提高执行力等方法来摆脱拖延纠缠、战胜拖延顽疾,让读者清楚地、全面地认识拖延症,从而更好地面对它、摆脱它、战胜它。

内容提要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就需要引起重视。

目录


认识拖延症

拖延症是什么 / 003

拖延的原因 / 007

拖延症的类型 / 011

拖延带来的影响 / 016

一个人是如何患上拖延症的 / 020

第二章

拖延是成功的绊脚石

逃避现实 / 027

思维懒惰 / 031

行动力差 / 035

太过追求完美 / 040

消极对待生活 / 044

第三章

做好自我控制

摆脱焦虑 / 051

提升情绪自控力 / 057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 062

培养自律的习惯 / 066

放下怨恨,拥抱未来 / 071

克服不良情绪 / 078

第四章

活在当下

不要随意贬低自己 / 085

把握现在 / 089

忘记烦恼,轻松生活 / 093

选择快乐 / 098

活出自己的风格 / 102

第五章

跟借口说再见

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 107

做事,就要一次性做到位 / 111

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不需要借口 / 116

不要把事情想得很难 / 122

第六章

战胜拖延从战胜懒惰开始

用勤奋克服懒惰 / 129

脚踏实地才能更长久 / 135

告别等待 / 139

第七章

世界上没有完美

承认不完美 / 145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 149

学会接纳自己 / 153

保持好心态,凡事都往好处想 / 156

生活中没有万事俱备 / 160

第八章

提高执行力不拖延

现在马上去做 / 167

积极主动,甩掉拖延 / 172

学会拒绝 / 177

抛弃你的犹豫不决 / 182

做事果断,不优柔寡断 / 187

第九章

管理好目标,才不会拖延

有什么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 195

树立明确的目标 / 202

给目标一个时间期限 / 207

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 211

第十章

做好时间管理,终结拖延行为

时间的管理 / 219

学会掌控时间 / 225

正确地、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 231

管理好碎片时间 / 235

抓住可支配的时间 / 240

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 / 243

增加有效时间,改善无效时间 / 248

作者介绍


彭清清,女,自由撰稿人,图书编辑。她是一位感性的、细腻多和充满文艺气息的都市青年女撰稿人,几年间创作出了许多上乘佳作。她的文字清秀隽永、内容简练,在小处彰显着大气,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精神的力量。

文摘






序言



《时间的艺术:掌控当下,告别“明日再说”》 引言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deadline追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然而,不少人却陷入了一个看似悖论的境地:明明时间充裕,却总能在最后一刻才想起那些本应早早完成的任务。这种“能拖就拖”的习惯,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悄悄侵蚀着我们的效率、自信,甚至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它并非懒惰,也非能力不足,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模式,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倾向,常常让我们在“想要做”和“实际做”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 本书《时间的艺术》并非一本关于时间管理技巧的速成手册,它不提供“一分钟学会XX”的承诺。相反,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去理解那些常常被忽视的“拖延”背后,隐藏着的更深层的心理机制。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让我们一再推迟行动的内在原因,揭示那些潜藏在“明日再说”背后的恐惧、焦虑、完美主义以及对未知的不安。通过对这些根源性问题的深刻洞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构建起对抗拖延的坚固防线。 第一部分:探寻拖延的根源——心智的迷宫 第一章:认识“拖延者”的内心世界 拖延,并非单一行为,而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拖延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 普遍的误解: 很多人将拖延简单地归咎于懒惰或意志力薄弱。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拖延往往源于对任务的负面情绪联想,例如认为任务枯燥、困难、无趣,或是与潜在的失败和批评联系在一起。 情绪的驱动: 拖延往往是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策略。面对令人不适的任务,大脑会试图通过推迟来获得即时的情绪缓解。这种“情绪性规避”让我们暂时摆脱了焦虑、压力或无聊感,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这些负面情绪。 完美主义的陷阱: 极高的自我要求和对完美的执着,往往会成为拖延的催化剂。害怕达不到理想中的结果,宁愿不开始,也不愿冒着犯错或显得不够优秀的风险。这种“不是最好,就宁愿不做”的心态,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陷入了原地踏步的困境。 对失控的恐惧: 拖延有时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尤其当任务涉及到不确定性或潜在的失败时。通过推迟,我们可以将完成任务的时间点延后,从而避免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失控的可能结果。 自我认同与价值感: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可能与自我价值感紧密相连。如果他们的自我认同主要建立在“总能在压力下完成任务”的英雄主义上,那么提前完成任务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失去意义或价值。 第二章:认知偏差:扭曲的现实视角 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行为?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导致拖延的常见认知偏差。 “当下偏见”(Present Bias): 人类天生倾向于更看重眼前的即时满足,而低估未来的收益或损失。一项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长期回报的任务,在“当下偏见”的影响下,往往不如即时的娱乐放松更具吸引力。 “任务评估误区”: 我们常常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或高估自己未来可用时间。这种对任务复杂度和时间投入的错误判断,导致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现在还有时间”。 “情境依赖性”: 某些人只有在特定情绪或压力环境下才能高效工作,于是他们会潜意识地创造“必要”的压力,通过拖延来达到这种状态。 “负面自我对话”: 内心深处的负面评价,如“我做不好”、“我肯定会搞砸”,会不断强化拖延的合理性,并降低尝试的动力。 第三章:情感的羁绊:那些让我们止步不前的力量 拖延并非理性决策,而是深层情感需求的表达。本章将深入探讨情感在拖延过程中的作用。 焦虑与压力: 任务带来的焦虑感(例如,担心失败、被批评、任务难度大),是驱动拖延最常见的情感因素。推迟任务,就是暂时逃避这些不愉快的情绪。 无聊与厌倦: 面对枯燥、缺乏挑战或不感兴趣的任务,我们的大脑会寻求刺激,而拖延正是分散注意力和寻求即时满足的一种方式。 恐惧: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害怕成功带来的期望和责任)、对批评的恐惧、对未知结果的恐惧,都可能导致我们不敢迈出第一步。 挫败感与低自尊: 过去的失败经历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在面对新任务时产生回避心理,避免再次体验挫败感。 竞争与比较: 在与他人比较中,如果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可能会产生“不如不做”的心理,以此来保护脆弱的自尊。 第二部分:打破僵局——策略与实践 第四章:重塑认知:思维的拨乱反正 要克服拖延,首先需要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本章将提供一套重塑认知的工具。 挑战“非黑即白”的思维: 认识到任务不完美完成也比未完成好。接受“足够好”原则,放下对完美的执念。 识别并重构负面想法: 学习识别那些导致拖延的负面想法,并用更现实、积极的观点取而代之。例如,将“我肯定做不好”改为“我将尽力而为,从中学习”。 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 将庞大、令人生畏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步骤,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前进的动力。 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将注意力从最终结果的压力转移到执行任务的过程本身。享受学习和进步的体验,而不是仅仅被结果所束缚。 积极预演与可视化: 想象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情景,体验完成后的轻松和喜悦。这种积极的心理预演可以增强信心,降低对任务的恐惧。 第五章:情感的疗愈:与内在的自己和解 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感,是战胜拖延的关键。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情感层面的调整。 正念练习: 通过正念冥想,学习观察和接纳当下的情绪,而不被其控制。识别拖延的冲动,但选择不立即屈服。 情绪疏导: 寻找健康的渠道来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如运动、写作、与朋友倾诉等,而不是将情绪压抑或通过拖延来逃避。 拥抱不确定性: 学习接受生活和任务中的不确定性,认识到并非所有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将不确定性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威胁。 自我关怀与同情: 对自己宽容一些,认识到拖延是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用理解和鼓励代替自责和批评。 重新定义“成功”: 将成功定义为努力和进步,而非仅仅是最终的成就。奖励自己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即使结果不尽完美。 第六章:行动的启动:建立可持续的行动习惯 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情感基础,本章将聚焦于具体可行的行动策略。 “五分钟规则”: 如果觉得难以开始,就告诉自己只做五分钟。通常,一旦开始,就更容易继续下去。 创造“启动信号”: 建立一套固定的启动流程,如泡一杯咖啡、整理桌面,然后立即开始工作。让这些仪式成为行动的触发器。 时间管理工具的智慧运用: 了解各种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时间块等)的原理,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盲目套用。 设置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 将模糊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并设定明确的完成时间。 建立支持系统: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家人或加入学习小组,互相监督、鼓励和支持。 反思与调整: 定期回顾自己的行动,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第三部分:超越拖延——迈向更有活力的生活 第七章:拖延的积极一面?重新审视“延迟满足” 有时,审慎的延迟并非全然是坏事。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必要时进行有意识的延迟,而非被动的拖延。 区分“主动延迟”与“被动拖延”: 主动延迟是为了更好地准备或优化决策,而拖延则是逃避。 战略性等待: 认识到何时等待有利,何时立即行动。例如,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等待可能更有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 “延迟满足”的智慧: 理解延迟满足的长期收益,并将其内化为一种价值观念,而非仅仅是压抑欲望。 第八章:构建内在驱动力:从“不得不做”到“想要做” 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在的驱动。本章将探讨如何培养持续的动力。 寻找任务的意义: 探索任务与个人价值观、长期目标之间的联系,发现其内在价值。 培养成长型思维: 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乐于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 设置有挑战性但可实现的目标: 挑战性的目标能激发我们的潜能,但必须确保其在能力范围内,以避免过度挫败。 奖励机制的优化: 建立有效的奖励系统,将奖励与过程和努力挂钩,而非仅仅是结果。 结论:生命的艺术,在于当下 《时间的艺术》并非为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希望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与拖延的斗争中挣扎,但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去理解它、面对它,并最终超越它。通过深入剖析拖延的根源,重塑我们的认知,疗愈我们的情感,并采取切实的行动,我们可以逐步摆脱“明日再说”的泥沼,重拾对时间的主导权,将那些被浪费的时光转化为充实、有意义的经历。 最终,掌控时间,并非是要将每一分每一秒都填满,而是要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如何度过我们的当下,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充实、更有成就感和内心宁静的未来。这门关于时间的艺术,是一场持续终生的学习与实践,而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将引领我们走向更自由、更具活力的生命状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拖延症就像我生命中的一个阴影,伴随着我各种计划的推迟和目标的搁浅。每次下定决心要改变,但总是在关键时刻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住,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读这本书的开篇,我竟然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我们“懒惰”或者“意志力薄弱”,而是深入剖析了拖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心理机制,比如完美主义的陷阱、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当下痛苦的回避等等。这种细致入微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拖延行为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为什么我总是拖延”。书中很多对拖延情景的描绘,就像是在照镜子,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排版也很舒适,文字清晰,章节划分也很合理,阅读起来没有任何障碍。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看看书中还有哪些能够帮助我真正摆脱拖延泥潭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不到最后期限,绝不会动工。这种习惯让我饱受折磨,也错失了不少机会。拿到这本《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之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翻阅。没想到,它带给我的冲击远比我想象的要大。书中关于“内在动机”与“外在压力”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总是依赖外部的紧迫感来驱动自己,一旦没有了这种压力,我就立刻变得懈怠。这本书提出的建立内在激励机制的方法,比如将任务分解成小目标,并为完成每个小目标设定奖励,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感觉非常可行。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模式来对抗拖延,这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常常会因为预想的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选择逃避。作者引导我们去审视和重塑这些负面想法,让我看到了战胜内心阻碍的希望。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一如既往地令人放心,纸张手感很好,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

评分

不得不说,拖延症的困扰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我常常因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而感到内疚,也因此影响了与他人的合作。这本书《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就像是及时雨,给了我一把解开束缚的钥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科学方法。过去我总是想一口气改变所有坏习惯,结果可想而知,总是以失败告终。而这本书强调的是微小的、可持续的改变,比如每天只做一点点,然后逐渐积累。这种“微习惯”的理念,让我觉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我还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拖延的信号”,比如开始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或者突然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小练习,我开始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些信号,并尝试用更有效的方式来替代它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印刷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棒,而且书籍的重量也适中,方便携带。

评分

自从开始阅读《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以来,我感觉我的内心世界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我一直以为拖延是某种“缺点”或者“性格缺陷”,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与人类进化和大脑结构息息相关的行为模式。这种科学的解读,让我摆脱了那种自卑和羞耻感,转而以一种更积极、更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拖延问题。书中对于“时间感知”和“情绪调节”的深入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我常常因为感觉任务太遥远或者太痛苦,而选择回避,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理解了,原来是我对时间和情绪的认知出了偏差。作者提出的通过“计划性放松”和“任务可视化”等方法,来改变这种不健康的应对模式,让我看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图书封面设计很简洁大气,内容也十分严谨,翻译流畅,读起来很有启发性。

评分

我常常在想,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该有多好!《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指南”,不如说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最终做出积极的改变。书中关于“决策疲劳”和“意志力枯竭”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是到了下午就会感到精力不济,难以继续工作。作者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比如合理安排任务优先级,避免在精力最差的时候处理最困难的事情,这些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的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提供“速成”的灵丹妙药,而是强调了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它鼓励我们去尝试,去犯错,去调整,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种包容和鼓励的态度,让我觉得改变不再是一件令人畏惧的事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让这样一本宝贵的书籍得以被更多人阅读,真的非常感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