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王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21055850
字数:348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问题为基础,有机地融入了作者参与制定美国仪器仪表学会ISA-100a工业无线通信标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IEEE 802.11b、802.15.1(蓝牙)、ZigBee三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技术,并以作者开发的无线控制系统为典型例子,重点介绍了IEEE 802.11b、802.15.1(蓝牙)、ZigBee三种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通信协议体系结构、协议栈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相应的无线通信卡、无线测控设备、无线接入设备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本书力求做到理论分析与技术应用并重,使读者对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技术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技术产品的开发方法。
本书可作为自动控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自动化、计算机、通信、测控、电气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市面上很多关于无线通信的书籍都过于偏重理论推导或者协议的字面描述,往往缺乏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我非常关注这本特定主题的书籍是否能跨越这种鸿沟。对于“测量与控制”而言,时间同步是一个核心挑战,尤其是在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中进行状态估计或闭环控制时。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如IEEE 1588(PTP)等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如何在受限的无线网络环境下得到有效实施,以及如何克服跳频、信道衰落等因素对时间戳精度的影响。如果作者能提供关于功耗优化策略的章节,那将极大地帮助那些部署在偏远或难以布线的野外环境中的测量节点。比如,如何设计低占空比的通信模式、如何利用深度睡眠模式以及智能唤醒机制来延长电池寿命,这直接关系到系统的长期维护成本和可靠性。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只是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而应该清晰地指明“在什么场景下应该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现代工业物联网(IIoT)无线通信栈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深入剖析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栈如何为高精度测量提供保障的著作。我猜测这本《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技术》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测量系统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远高于普通的数据传输,任何丢包或错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产品报废或设备损坏。因此,书中对可靠性传输机制的讨论深度,如确认/重传机制(ARQ)、时间敏感网络(TSN)与无线技术的融合,以及如何利用信道编码技术来对抗噪声,是衡量这本书价值的关键点。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能对比不同通信技术在处理大规模设备接入时的可扩展性问题,比如,在一个大型化工厂中,如何用一套统一的无线架构管理成千上万个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同时保证每个设备的数据都能被及时、准确地捕获。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MATLAB或Python的仿真工具来验证这些通信策略的有效性,那对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可以帮助读者在投入实际硬件之前,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充分的迭代和优化。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挺吸引我的,但我手里暂时没有这本书,所以我的评价只能基于我对这个领域的一些普遍认知和对同类书籍的阅读体验来展开。我猜想,对于“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技术”这样的主题,书籍内容必然会深入探讨各种主流和新兴的无线通信协议在工业自动化和精密测量场景下的应用细节。我期待书中能详尽地介绍如何权衡不同技术的性能指标,比如延迟、可靠性、功耗和抗干扰能力,这对于实际工程部署至关重要。例如,在实时控制系统中,毫秒级的延迟都是不可接受的,那么LoRa、ZigBee、蓝牙Mesh以及更前沿的5G/6G技术在这些特定约束下的适用性分析,一定会是干货满满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最好能结合具体的传感器类型和执行器,展示如何搭建一个稳定、高效的无线数据采集与控制网络,而不是空泛地罗列标准规范。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无线频谱管理和电磁兼容性(EMC)方面的实践指导,那就更完美了,因为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电磁噪声是无线系统最大的敌人。一个优秀的实践指南应该能指导工程师如何通过合理的拓扑设计和参数配置,将误码率降到最低。
评分阅读一本技术专著,我最看重的是作者的专业深度和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对于像“测量与控制”这样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任何模糊不清的描述都可能导致误解和错误的工程实现。我推测这本书的作者在通信和控制工程领域必然有深厚的积累,才能将复杂的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层(MAC)以及上层应用层的技术细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希望看到严谨的数学模型支撑那些关键的性能评估,但同时,这些理论又必须能通过直观的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理解,避免让读者陷入纯粹的公式海洋中。此外,面向读者的友好性也很重要,如果书中能针对不同背景的读者(比如控制工程师和通信工程师)提供不同深度的内容导读或附录,帮助他们快速定位所需知识点,那这本书无疑会成为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手册,是工程师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分我对技术书籍的偏好在于其前瞻性和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中,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AI)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测量与控制系统中。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触及了如何利用无线技术将数据高效地传输到边缘侧进行初步处理和决策,从而减轻云端压力和降低回传延迟。例如,在预测性维护场景中,振动数据的实时无线传输和本地AI分析,对预防设备突发故障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探讨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如何灵活部署定制化的测量协议,或者讨论如何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来动态选择最佳通信频段以避免干扰,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立刻提升一个档次。我希望作者能站在更高的架构层面,不仅仅停留在单一协议的介绍,而是提供一个能指导工程师构建未来智能、自适应、自组织的无线测量系统的宏观视角和微观实现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