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通信(第2版)
定价:56.00元
作者:郝建军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63522187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数字微波通信对人类社会的通信建设起到过重要作用,曾一度与光纤、卫星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通信传输的三大支柱。虽然近年来光纤通信成为干线传输的主要手段对数字微波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数字微波作为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在灵活性、抗灾性和移动性等方面仍然具有光纤传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本书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主线,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及复接原理、数字传输系统、同步系统、多址技术及蜂窝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新的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主线,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及复接原理、数字传输系统、同步系统、多址技术及蜂窝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注意结合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新的应用;既适应了当前通信领域发展的现状,又反映了这一领域发展的*进展。
本书系统性强,除必要的数学推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注重数字通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吸收新的技术成果,各章均有习题及计算机仿真练习。
本书阐述简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用面较宽,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和相近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 本书讨论的数字通信的主要问题
习题
第2章 信源编码
2.1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2.2 语音编码技术
2.3 图像编码技术
习题
第3章 信道
3.1 常见信道例举
3.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 信道中的加性噪声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5 信道容量
习题
第4章 数字复接技术
4.1 数字信号的复接
4.2 时分多路复用原理和典型终端设备
4.3 同步数字系列
习题
第5章 数字传输技术
5.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
5.2 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信道下数字基带系统
5.3 通过限带信道的数字基带系统
5.4 部分响应系统
5.5 时域均衡
5.6 扰码与解扰
5.7 回波抵消的原理
5.8 数字调制的基本方法
5.9 几种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5.10 应用举例
习题
第6章 加性白高斯噪声下的数字佳接收
6.1 匹配滤波器
6.2 数字信号的信号空间表示
6.3 确知信号的佳接收
6.4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性能
6.5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接收性能
6.6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性能分析
习题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概述
7.2 几种常用的简单分组编码
7.3 线性分组码
7.4 循环码
7.5 卷积码
7.6 网格编码调制
7.7 Turbo码
7.8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习题
第8章 同步技术
8.1 概述
8.2 载波同步技术
8.3 位同步技术
8.4 群同步
8.5 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习题
第9章 多址技术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9.1 多址接入技术
9.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9.3 卫星通信系统及其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习题
0章 无线数字通信技术
10.1 扩频通信技术
10.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0.3 多天线通信技术
10.4 协同通信技术
10.5 感知无线电技术
10.6 自适应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那种沉稳的蓝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本书内容是扎实的、不浮夸的。我当初选择它,主要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一直有些模糊,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概念的教材。拿到手翻开目录,内容覆盖了从基础的信号表示到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核心模块,层次分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时,会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者实际的应用场景,这让原本枯燥的公式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比如,讲解香农公式时,它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公式然后草草带过,而是深入剖析了带宽和信噪比对信息传输速率的制约关系,让你真正理解“信息论的瓶颈”在哪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简直是福音,它建立了一个坚固的理论地基,让你在后续学习更高级的MIMO或者OFDM技术时,不至于感到无从下手,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正是其价值所在。它绝非那种轻轻翻阅就能掌握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拿出笔记本、演算纸,边读边推导的“工具书”。我记得在处理信道编码那一章时,作者对代数结构和有限域的阐述极其严谨,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定理的引用都显得恰到好处,丝毫不拖泥带水。然而,正因为这种严谨性,对于那些只想了解大致概念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琢磨。我个人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理解那些循环码和卷积码的结构,尤其是在解析译码过程时,必须对照图示一步步走下来。但一旦攻克了这些难点,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数字信息传输的健壮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知道数据为什么能抵抗噪声的侵袭,也明白了纠错的数学基础到底是什么。对于想要从事底层算法研究或者系统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深度的挖掘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老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完它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冷静、客观,几乎没有主观色彩的渲染,完全是基于物理事实和数学逻辑进行构建。它不迎合短期的技术热点,而是专注于那些构成数字通信“内功心法”的基石。那些关于热力学噪声限度、信道容量的讨论,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指导一切通信技术发展的黄金法则。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是陡峭的,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回顾,但它带来的“内力增长”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调用库函数的工程师,而是一个能理解通信系统“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思考者,这种底层能力的构建,远比掌握某一代标准的技术细节要宝贵得多。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考试时接触到这本教材的。说实话,时间紧迫,我需要一本信息密度高、覆盖面广的参考书。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过多的留白和不必要的插图,几乎每一页都塞满了精炼的知识点。尤其是对各种性能指标的分析部分,比如误码率(BER)随信噪比(SNR)变化的曲线图,图示清晰,参数选择合理,非常便于快速对比不同调制方案(如BPSK、QPSK、16QAM)的优劣。我发现,许多其他教材中需要额外章节才能讲清楚的对比分析,在这本书里往往能在一个精妙的表格或一个关键的公式推导中得到总结。它更像是一个高浓度的知识胶囊,需要你用足够的时间去“溶解”和吸收,但一旦吸收完毕,知识的集成度非常高,能迅速提升应对复杂题目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实践性”和“理论深度”之间的平衡拿捏得相当到位。很多理论教材读起来像是纯粹的数学论文,而很多工程手册又过于偏重具体芯片的实现细节。这本书则巧妙地架起了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例如,在讲解功率谱密度(PSD)时,它不仅给出了数学定义,还紧接着分析了带限传输可能导致的码间串扰(ISI)问题,并自然地引出了预加重和均衡技术的基本思想。这种“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引入对策”的逻辑链条非常流畅。它让你明白,我们设计通信系统时所做的每一个妥协(比如选择非理想滤波器),背后都有深层次的理论依据支撑。这对我后来参与实际的系统仿真项目帮助极大,不再是盲目套用参数,而是能从原理层面解释为什么某个参数设置会影响整体性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