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十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定价:135.00元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81072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可供通信、计算机、信息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FDD-LTE通信系统SINR-BLER-MCS基础参数关联研究
GSM VQE研究和应用分析
美国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的成功可以复制
美军天基信息传输系统体系结构演进策略
LTE中eMBMS技术分析
卫星通信链路计算中干扰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卫星通信转发干扰分析及处理
LTE直放站功能实验及适用范围评估
GSM网络中多波束天线的研究与实践
话务拥塞自适应系统
Hadoop云计算技术在垃圾短信过滤中的应用与实现
大数据ZB时代互联网网间互连架构优化方案研究
分组传送网与传统传输网混合组网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分组网的时钟同步网建设探讨
基于移动分组域的安全域划分与防护研究
空调节能在通信基站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系统维护技术的入门与提高
宽带异常掉线的分析与优化
基于LTE的本地传输网建设策略研究
电力调度数据网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URL加密的网站防盗链系统设计与实现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体会与案例
“软件逆向工程”课程内容设置的探讨
IPRAN业务承载测试
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超声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设计
无线通信系统下信道估计及符号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磁盘过滤驱动的Windows注册表固化
基于聚类分析的网络流量在线识别研究
基于Fisher分和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入侵检测方法
DLB 树:一种基于双叶子结点的内存数据库索引算法
一种OpenFlow网络的流量负载均衡策略
一种检测BGP协议前缀劫持的方法
一种多源协同分析的虚拟化安全监控模型
基于Rete算法的网络安全事件处理的研究
基于Cavium平台的任务队列模式研究
基于工控系统的关联规则入侵检测方法
基于二维信任度的WSN黑洞攻击检测方法
一种IPv6环境下蠕虫检测技术研究
云环境下基于熵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评估方法
基于分布式IDS的云计算网络防护系统
一种在高速网络环境下入侵检测系统中的负载均衡技术
基于结构特征的恶意PDF文档检测
基于时空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算法
一种云平台防御策略部署模型
基于FOA-SVR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方法
基于优化PSO-BP算法的无线局域网DoS攻击检测
基于类间离散度的文档敏感内容识别算法研究
基于Ceph的海量小文件存储的优化方法
城市场景中4G宏微协同立体覆盖建设方案
基于800M LTE FDD网络组网研究与实现
LTE 800M系统TAL规划研究
基于网络流量相似性聚类的僵尸网络检测
一种动态:NGINx负载均衡算法
Scheme to Improve Integrity Verification of Cloud Storage Based on Diffie-Hellman Algorithm
Web应用SQL潜在注入点提取过程研究
涉密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技术研究
基于保序加密的MongoDB数据加密技术研究与实现
跨站请求伪造(CSRF)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
一种PE文件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与实现
跨站脚本漏洞检测技术研究
IMS用户游牧限制技术研究
模糊C-均值算法在任务调度问题上的应用
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电信核心网云化组网方案研究
一种面向Android移动终端的多媒体数字保护系统
基于DWT的鲁棒视频水印算法研究与仿真
基于权限分析的安卓应用程序风险检测模型
近零用户开销的数据持有性证明
基于全文检索Sphinx改进策略
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动态认证协议的设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人立刻联想到高精尖的技术领域。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和了解前沿通讯技术的心态翻开的,毕竟“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这个名头本身就代表着行业内的权威性和信息的前沿性。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内容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报告集,对于我这种仅有基础了解的读者来说,很多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晦涩的专业术语简直就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例如,其中一篇关于新型频谱共享机制的探讨,涉及到了博弈论和随机过程的交叉应用,作者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但如果不具备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光是理解其研究背景和提出的假设,就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查阅背景资料。这无疑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献汇编,它详尽地记录了特定时期内,国内顶尖学者们在解决行业核心难题时的思考路径和最新成果。但对于渴望快速获取“干货”或希望找到易于上手的工程应用指南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确实略高,更适合作为特定领域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书,而非入门读物。它像是一座技术的高峰,景色壮丽,但攀登起来需要专业的装备和长久的毅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令人印象深刻,纸张的手感厚实且富有质感,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包含大量图表和公式的部分,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特地留意了其中关于光纤通信系统性能优化的那几个章节。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绘制得非常精细,每一个模块的连接关系都一目了然,这对于可视化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不过,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更倾向于一种成果的堆砌,而非叙事性的引导。每一篇论文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洽的研究单元,虽然它们都汇聚于“通信”这一宏大主题之下,但不同章节之间的思想跳跃性较大。比如,前一篇还在讨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能效问题,后一篇可能就一头扎进了量子加密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两者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我期待能有一个更具宏观视野的导论或总结,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技术发展脉络图。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个高水平的“技术片段集锦”,需要读者自己去完成知识的整合工作,对于那些习惯于线性学习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迷失方向,需要读者具备很强的自我导航能力。
评分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所代表的“学术前沿”去的,希望从中能捕捉到一些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新技术方向。阅读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内科研人员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例如,关于无线信道建模的那部分内容,其严谨性丝毫不逊色于国际顶尖期刊的水平,对信道衰落特性的分析细致入微,考虑了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随机扰动,构建的模型参数设置极具代表性。然而,也正因为其极度的学术导向,使得很多成果的“落地性”显得相对遥远。论文中提到的很多创新性算法,其计算复杂度和资源消耗在目前的商用硬件环境下可能还难以承受,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最优解探索。对于我这个希望寻找能立即在现有工程中进行优化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燃料”更多是为下一次技术革命做准备的,而非解决当前燃眉之急的“工具箱”。它更像是为未来的实验室埋下了伏笔,展示了学术界对“完美通信”的执着追求,但与眼前的工程实践之间,似乎还隔着一两层技术迭代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显然是经过了专业校对和编辑的。尤其是一些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标注得一丝不苟,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新兴网络架构部分的处理,它清晰地描绘了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核心网中的部署挑战与机遇。作者们没有回避问题,反而坦诚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兼容性难题和安全隐患,这比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材料要可靠得多。这种敢于直面挑战的写作风格,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集的重要标准。不过,作为一个非核心通信专业的读者,我发现书中的图注和专业术语缩写的使用频率过高,很多关键概念在首次出现时缺乏足够的背景介绍,比如某个特定的协议缩写或者特定的算法名称,直接就投入使用了。这无疑会大大增加非专业背景读者的理解负担,让人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闯入专家会议的旁听者,虽然能听到高水平的讨论,但很多关键的“行话”却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查阅字典,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沉浸感。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而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浓缩了当年一次大型学术会议所达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每一页都凝聚了研究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尝试去了解其中关于信道编码理论突破的那几个章节,那些涉及代数几何和有限域理论的阐述,其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本科所学知识的范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属性,它记录了特定时间点上,国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诞生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正因为它强调的是“深度”而非“广度”或“普及性”,所以它更像是一份专业人士的内部参考资料。它不太适合那些希望通过阅读来培养对通信领域整体兴趣的初学者,因为它缺乏那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这本书的读者群体非常明确:它服务于那些已经身处该领域,并需要精确把握最新技术细节和理论进展的研究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库,提供了扎实的论证基础和创新的思路来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