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核安全設備鑒定 | ||
| 作者: | 王英 | 開本: | |
| YJ: | 59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CY部 | 齣版時間 | 2016-03 |
| 書號: | 9787111523277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序
前言
D1章設備鑒定概述
1.1設備鑒定的基本概念
1.2設備鑒定方法
1.3設備鑒定過程
1.4設備鑒定有關的法規和標準
1.5設備鑒定的發展
D2章設備使用條件及其影響
2.1概述
2.2設備使用條件
2.2.1使用條件的分類
2.2.2正常和異常運行條件
2.2.3設計基準事件條件
2.3環境或運行載荷及其影響
2.3.1概述
2.3.2溫度
2.3.3輻照
2.3.4氣壓
2.3.5濕度、潮濕和水噴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學製劑
2.3.9振動和地震
2.3.10設備運行
2.4小結
D3章鑒定程序
3.1概述
3.2設計與執照申請基準
3.2.1設計準則要求
3.2.2執照申請
核安全設備鑒定
目錄
3.3鑒定設備
3.3.1鑒定設備的標識
3.3.2鑒定樣品的選擇
3.3.3接口/輔助設備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標
3.3.6使用條件
3.3.7安裝要求
3.4鑒定目標及要求
3.4.1鑒定壽命目標
3.4.2裕度
3.4.3驗收準則
3.4.4老化機理評定
3.4.5維護和更換要求
3.5鑒定方法選擇
3.5.1鑒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試驗法
3.5.3分析論證法
3.5.4運行經驗法
3.5.5組閤法
3.6和緩環境和嚴酷環境
3.6.1和緩環境下的設備鑒定
3.6.2嚴酷環境下的設備鑒定
3.7基於計算機技術的儀控設備鑒定
3.7.1設備特點
3.7.2鑒定要求
3.7.3EMC鑒定要求
3.8小結
D4章老化效應評估
4.1概述
4.2老化載荷、老化機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載荷和老化機理
4.2.2老化機理及其故障模式
4.3顯著老化機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鑒定壽命
4.5.1鑒定壽命的確定
4.5.2和緩環境設備的鑒定壽命
4.5.3保持鑒定壽命/狀態的EQ維護
4.5.4狀態監測
4.5.5環境監測
4.5.6鑒定壽命的重新評價
4.5.7庫存壽命
4.6小結
D5章抗震鑒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擬
5.2.3阻尼
5.2.4抗震類彆
5.2.5抗震設計要求
5.2.6抗震等級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鑒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選擇
5.4抗震鑒定程序
5.5型式試驗法
5.5.1概述
5.5.2抗震鑒定試驗步驟
5.5.3抗震試驗裝置
5.5.4試驗試件要求
5.5.5安裝要求
5.5.6測點布置要求
5.5.7抗震鑒定試驗準備
5.5.8抗震試驗方法
5.5.9試驗評定
5.6分析法
5.6.1介紹
5.6.2動力法
5.6.3靜力法
5.7分析與試驗結閤
5.7.1復雜大型設備
5.7.2相似設備的外推
5.8運行經驗法
5.9鑒定文檔
5.9.1型式試驗法
5.9.2分析法
5.9.3運行經驗法
5.10小結
D6章電磁兼容性鑒定
6.1概述
6.2電磁兼容標準和法規要求
6.2.1美國EMC標準和法規
6.2.2歐洲EMC標準和法規
6.2.3我國EMC標準和法規
6.3鑒定試驗程序
6.3.1EMC抗擾度試驗選擇原則研究
6.3.2嚴酷度等級的選擇
6.3.3抗擾度試驗分類
6.3.4靜電放電抗擾度
6.3.5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
6.3.6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
6.3.7浪湧(衝擊)抗擾度
6.3.8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
6.3.9工頻磁場抗擾度
6.3.10脈衝磁場抗擾度
6.3.11阻尼振蕩磁場抗擾度
6.3.12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跌落抗擾度
6.3.13諧波、諧間波抗擾度
6.3.140~150kHz共模傳導騷擾抗擾度
6.3.15傳導發射
6.3.16輻射發射
6.4電磁兼容評估及實現
6.4.1EMC試驗判據
6.4.2電磁兼容評估
6.4.3電磁兼容設計和故障診斷
6.4.4核安全設備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鑒定文檔
6.5.1設備鑒定樣機技術規範書要素
6.5.2設備鑒定大綱要素
6.5.3試驗計劃要素
6.5.4試驗報告要素
6.5.5設備、係統關鍵EMC性能
6.5.6設備安裝驗收要素
D7章安全軟件驗證和確認
7.1概述
7.2軟件V&V;標準規範
7.2.1IEC標準
7.2.2IEEE標準體係
7.2.3美國RG導則
7.3軟件V&V;生命周期及過程
7.3.1軟件分類方法
7.3.2安全軟件V&V;生命周期
7.3.3軟件編碼
7.3.4軟件測試
7.3.5可追蹤性分析
7.4軟件V&V;配置管理
7.5軟件V&V;文檔
7.5.1軟件質量保證大綱
7.5.2軟件V&V;大綱
7.5.3軟件配置管理大綱
7.5.4軟件V&V;報告
D8章機械設備鑒定
8.1概述
8.2鑒定目的
8.3機械設備分類
8.4試驗件的選擇
8.5鑒定步驟和方法
8.6基準試驗
8.7老化試驗
8.7.1輻照老化試驗
8.7.2熱老化試驗
8.7.3濕熱循環試驗
8.7.4運行老化試驗
8.7.5振動老化試驗
8.8地震試驗
8.8.1概述
8.8.2動態特性探查試驗
8.8.3地震試驗準備
8.8.4地震試驗方法
8.9事故環境試驗
8.9.1事故工況下的輻照試驗
8.9.2事故工況下的環境試驗
8.10鑒定試驗後的功能試驗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數學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運行經驗法
8.14鑒定結論
8.15小結
D9章設備鑒定的質量保證
9.1核安全質量保證的特點
9.2設備鑒定中的責任
9.3設備鑒定要求的傳遞
9.3.1設計輸入與設計輸齣
9.3.2標準要求的傳遞
9.3.3質量標準的傳遞與質量保證分級
9.4設備鑒定實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設備鑒定典型案例
10.1儀錶和控製係統鑒定
10.1.1鑒定分類
10.1.2鑒定試驗項目
10.1.3質量鑒定程序
10.1.4基準試驗
10.1.5正常環境下J限值試驗
10.1.6老化試驗
10.1.7模擬事故工況試驗
10.1.8安全級軟件的驗證和確認(V&V)
10.21E級交流電動機鑒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電池鑒定
10.3.1總述
10.3.21E級蓄電池鑒定要求
10.3.3使用條件
10.3.4老化
10.3.5鑒定方法
10.4電纜鑒定
10.4.1概述
10.4.2鑒定
10.4.3鑒定試驗
10.5安全級乾式變壓器鑒定
10.5.1概述
10.5.2鑒定要求
10.5.3型式試驗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發電機組鑒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發電機組鑒定標準
10.6.3工廠試驗
10.6.4柴油發電機組鑒定試驗
附錄術語與定義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深邃而嚴肅的印象,我原本以為它會像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探討的是那些隱藏在核電站深處的、普通人難以窺探的精密機器。想象中,字裏行間充斥著各種冷冰冰的技術術語,例如“冗餘設計”、“故障樹分析”、“獨立性等級”之類的。我甚至已經做好瞭啃讀那些復雜的工程圖紙和冗長的規範標準的心理準備。但是,當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我的想象完全偏離瞭軌。書的內容並非我所設想的那麼枯燥乏味。作者以一種相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原本十分晦澀的“核安全設備鑒定”這個主題,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語言呈現齣來。它不像那種硬邦邦的教科書,而是更像一本娓娓道來的科普讀物,但又比一般的科普讀物更加深入和係統。它沒有直接堆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知識,而是從最基礎的原理講起,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認識核安全設備的重要性,以及它們是如何被“鑒定”齣來的。我覺得這本書最齣彩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在專業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本來對核安全領域知之甚少,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窺見瞭核電站“心髒”跳動的秘密,對那些保障我們生活用電背後默默付齣的科技和工程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那些在幕後默默工作、為公眾安全保駕護航的精密係統。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確保高風險行業安全運行的技術和流程非常感興趣,而核安全無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我原本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鑒定”的內在邏輯,即一套什麼樣的體係和標準,能夠確保核安全設備在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可靠運行?我設想的可能是對設備設計、製造、測試、運行維護等全生命周期的全麵審視。我期待能夠瞭解到,那些看似冰冷的機械和電子元件,是如何在設計之初就融入瞭防止災難發生的“基因”的。書中或許會描繪齣一些模擬極端工況的實驗場景,以及工程師們如何通過這些實驗來驗證設備的極限承載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在我們享受清潔能源的同時,背後有著怎樣一套嚴謹、科學的保障機製,而“鑒定”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技術抱有莫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像核安全這樣涉及國傢安全和公眾福祉的領域。這本書的書名,無疑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鑒定”的深度解析,比如,究竟是什麼樣的標準和流程,能讓那些關係到億萬人生命安全的設備,被賦予“安全”的標簽?我設想的場景是,書本會詳細介紹從設計、製造、安裝到運行維護的每一個環節,如何通過嚴苛的審查和測試,來層層篩選齣最可靠的設備。我甚至腦海裏已經勾勒齣瞭各種實驗場景:模擬地震、極端溫度、甚至是模擬事故發生時的反應。我預期的內容還會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那些曾經發生的核安全事件,又是如何促使鑒定標準不斷完善和進步的?我希望能夠瞭解到,那些工程師和專傢們,是如何在復雜的物理定律和嚴峻的環境挑戰下,設計並驗證這些“不可能”的任務的。這本書,我認為應該是一份對“責任”與“信任”的深刻詮釋,它用科學的方法,為我們築起瞭一道無形的屏障。
評分老實說,當我看到“核安全設備鑒定”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太專業瞭?”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穿著白大褂、拿著各種精密儀器在核反應堆附近工作的科學傢和工程師的形象。我預設這本書會充斥著大量的工程圖紙、技術規範、測試標準,以及各種我完全不懂的縮略語和專業術語。我甚至開始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就像一本“天書”,我根本無法消化其中的內容。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可能更多的是為核電站的設計師、工程師或者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量身打造的,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可能隻會有“看看熱鬧”的作用。我設想的內容會是關於各種設備的詳細性能參數,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各種嚴苛的測試來證明自己的可靠性。我甚至想象過,書中可能會介紹一些具體的測試設備和方法,以及這些測試的原理。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硬核”,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技術圖紙、公式推導和專業術語的“技術寶典”。我甚至想象著,翻開書頁,迎接我的將是密密麻麻的專業詞匯,例如“概率風險評估”、“非破壞性檢測”、“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等等,足以讓非專業人士瞬間頭昏腦脹。我以為我會需要一本計算器和字典纔能勉強讀懂。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乎意料的平緩和通俗的方式,將“核安全設備鑒定”這樣一個看似高深莫測的主題,展現在我的麵前。它沒有直接把我丟進技術細節的汪洋大海,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為我勾勒齣瞭整個核安全保障體係的輪廓。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引導我一步步地走進一個原本陌生的世界,讓我逐漸理解,為什麼“鑒定”如此重要,以及鑒定工作本身是如何進行的。它不是那種強硬地灌輸知識的方式,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循序漸進的講解,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慢慢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嚴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