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核安全设备鉴定 | ||
| 作者: | 王英 | 开本: | |
| YJ: | 5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3 |
| 书号: | 978711152327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序
前言
D1章设备鉴定概述
1.1设备鉴定的基本概念
1.2设备鉴定方法
1.3设备鉴定过程
1.4设备鉴定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1.5设备鉴定的发展
D2章设备使用条件及其影响
2.1概述
2.2设备使用条件
2.2.1使用条件的分类
2.2.2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
2.2.3设计基准事件条件
2.3环境或运行载荷及其影响
2.3.1概述
2.3.2温度
2.3.3辐照
2.3.4气压
2.3.5湿度、潮湿和水喷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学制剂
2.3.9振动和地震
2.3.10设备运行
2.4小结
D3章鉴定程序
3.1概述
3.2设计与执照申请基准
3.2.1设计准则要求
3.2.2执照申请
核安全设备鉴定
目录
3.3鉴定设备
3.3.1鉴定设备的标识
3.3.2鉴定样品的选择
3.3.3接口/辅助设备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标
3.3.6使用条件
3.3.7安装要求
3.4鉴定目标及要求
3.4.1鉴定寿命目标
3.4.2裕度
3.4.3验收准则
3.4.4老化机理评定
3.4.5维护和更换要求
3.5鉴定方法选择
3.5.1鉴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试验法
3.5.3分析论证法
3.5.4运行经验法
3.5.5组合法
3.6和缓环境和严酷环境
3.6.1和缓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6.2严酷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7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仪控设备鉴定
3.7.1设备特点
3.7.2鉴定要求
3.7.3EMC鉴定要求
3.8小结
D4章老化效应评估
4.1概述
4.2老化载荷、老化机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载荷和老化机理
4.2.2老化机理及其故障模式
4.3显著老化机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鉴定寿命
4.5.1鉴定寿命的确定
4.5.2和缓环境设备的鉴定寿命
4.5.3保持鉴定寿命/状态的EQ维护
4.5.4状态监测
4.5.5环境监测
4.5.6鉴定寿命的重新评价
4.5.7库存寿命
4.6小结
D5章抗震鉴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拟
5.2.3阻尼
5.2.4抗震类别
5.2.5抗震设计要求
5.2.6抗震等级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鉴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选择
5.4抗震鉴定程序
5.5型式试验法
5.5.1概述
5.5.2抗震鉴定试验步骤
5.5.3抗震试验装置
5.5.4试验试件要求
5.5.5安装要求
5.5.6测点布置要求
5.5.7抗震鉴定试验准备
5.5.8抗震试验方法
5.5.9试验评定
5.6分析法
5.6.1介绍
5.6.2动力法
5.6.3静力法
5.7分析与试验结合
5.7.1复杂大型设备
5.7.2相似设备的外推
5.8运行经验法
5.9鉴定文档
5.9.1型式试验法
5.9.2分析法
5.9.3运行经验法
5.10小结
D6章电磁兼容性鉴定
6.1概述
6.2电磁兼容标准和法规要求
6.2.1美国EMC标准和法规
6.2.2欧洲EMC标准和法规
6.2.3我国EMC标准和法规
6.3鉴定试验程序
6.3.1EMC抗扰度试验选择原则研究
6.3.2严酷度等级的选择
6.3.3抗扰度试验分类
6.3.4静电放电抗扰度
6.3.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6.3.6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6.3.7浪涌(冲击)抗扰度
6.3.8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6.3.9工频磁场抗扰度
6.3.10脉冲磁场抗扰度
6.3.11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6.3.12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跌落抗扰度
6.3.13谐波、谐间波抗扰度
6.3.140~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
6.3.15传导发射
6.3.16辐射发射
6.4电磁兼容评估及实现
6.4.1EMC试验判据
6.4.2电磁兼容评估
6.4.3电磁兼容设计和故障诊断
6.4.4核安全设备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鉴定文档
6.5.1设备鉴定样机技术规范书要素
6.5.2设备鉴定大纲要素
6.5.3试验计划要素
6.5.4试验报告要素
6.5.5设备、系统关键EMC性能
6.5.6设备安装验收要素
D7章安全软件验证和确认
7.1概述
7.2软件V&V;标准规范
7.2.1IEC标准
7.2.2IEEE标准体系
7.2.3美国RG导则
7.3软件V&V;生命周期及过程
7.3.1软件分类方法
7.3.2安全软件V&V;生命周期
7.3.3软件编码
7.3.4软件测试
7.3.5可追踪性分析
7.4软件V&V;配置管理
7.5软件V&V;文档
7.5.1软件质量保证大纲
7.5.2软件V&V;大纲
7.5.3软件配置管理大纲
7.5.4软件V&V;报告
D8章机械设备鉴定
8.1概述
8.2鉴定目的
8.3机械设备分类
8.4试验件的选择
8.5鉴定步骤和方法
8.6基准试验
8.7老化试验
8.7.1辐照老化试验
8.7.2热老化试验
8.7.3湿热循环试验
8.7.4运行老化试验
8.7.5振动老化试验
8.8地震试验
8.8.1概述
8.8.2动态特性探查试验
8.8.3地震试验准备
8.8.4地震试验方法
8.9事故环境试验
8.9.1事故工况下的辐照试验
8.9.2事故工况下的环境试验
8.10鉴定试验后的功能试验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数学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运行经验法
8.14鉴定结论
8.15小结
D9章设备鉴定的质量保证
9.1核安全质量保证的特点
9.2设备鉴定中的责任
9.3设备鉴定要求的传递
9.3.1设计输入与设计输出
9.3.2标准要求的传递
9.3.3质量标准的传递与质量保证分级
9.4设备鉴定实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设备鉴定典型案例
10.1仪表和控制系统鉴定
10.1.1鉴定分类
10.1.2鉴定试验项目
10.1.3质量鉴定程序
10.1.4基准试验
10.1.5正常环境下J限值试验
10.1.6老化试验
10.1.7模拟事故工况试验
10.1.8安全级软件的验证和确认(V&V)
10.21E级交流电动机鉴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电池鉴定
10.3.1总述
10.3.21E级蓄电池鉴定要求
10.3.3使用条件
10.3.4老化
10.3.5鉴定方法
10.4电缆鉴定
10.4.1概述
10.4.2鉴定
10.4.3鉴定试验
10.5安全级干式变压器鉴定
10.5.1概述
10.5.2鉴定要求
10.5.3型式试验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发电机组鉴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发电机组鉴定标准
10.6.3工厂试验
10.6.4柴油发电机组鉴定试验
附录术语与定义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技术抱有莫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像核安全这样涉及国家安全和公众福祉的领域。这本书的书名,无疑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鉴定”的深度解析,比如,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和流程,能让那些关系到亿万人生命安全的设备,被赋予“安全”的标签?我设想的场景是,书本会详细介绍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运行维护的每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严苛的审查和测试,来层层筛选出最可靠的设备。我甚至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各种实验场景:模拟地震、极端温度、甚至是模拟事故发生时的反应。我预期的内容还会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那些曾经发生的核安全事件,又是如何促使鉴定标准不断完善和进步的?我希望能够了解到,那些工程师和专家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物理定律和严峻的环境挑战下,设计并验证这些“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本书,我认为应该是一份对“责任”与“信任”的深刻诠释,它用科学的方法,为我们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深邃而严肃的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探讨的是那些隐藏在核电站深处的、普通人难以窥探的精密机器。想象中,字里行间充斥着各种冷冰冰的技术术语,例如“冗余设计”、“故障树分析”、“独立性等级”之类的。我甚至已经做好了啃读那些复杂的工程图纸和冗长的规范标准的心理准备。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我的想象完全偏离了轨。书的内容并非我所设想的那么枯燥乏味。作者以一种相当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原本十分晦涩的“核安全设备鉴定”这个主题,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本娓娓道来的科普读物,但又比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加深入和系统。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知识,而是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认识核安全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鉴定”出来的。我觉得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本来对核安全领域知之甚少,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窥见了核电站“心脏”跳动的秘密,对那些保障我们生活用电背后默默付出的科技和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当我看到“核安全设备鉴定”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太专业了?”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穿着白大褂、拿着各种精密仪器在核反应堆附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形象。我预设这本书会充斥着大量的工程图纸、技术规范、测试标准,以及各种我完全不懂的缩略语和专业术语。我甚至开始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天书”,我根本无法消化其中的内容。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更多的是为核电站的设计师、工程师或者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量身打造的,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只会有“看看热闹”的作用。我设想的内容会是关于各种设备的详细性能参数,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各种严苛的测试来证明自己的可靠性。我甚至想象过,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具体的测试设备和方法,以及这些测试的原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为公众安全保驾护航的精密系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确保高风险行业安全运行的技术和流程非常感兴趣,而核安全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鉴定”的内在逻辑,即一套什么样的体系和标准,能够确保核安全设备在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够可靠运行?我设想的可能是对设备设计、制造、测试、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全面审视。我期待能够了解到,那些看似冰冷的机械和电子元件,是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防止灾难发生的“基因”的。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一些模拟极端工况的实验场景,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这些实验来验证设备的极限承载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在我们享受清洁能源的同时,背后有着怎样一套严谨、科学的保障机制,而“鉴定”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硬核”,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技术图纸、公式推导和专业术语的“技术宝典”。我甚至想象着,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将是密密麻麻的专业词汇,例如“概率风险评估”、“非破坏性检测”、“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等等,足以让非专业人士瞬间头昏脑胀。我以为我会需要一本计算器和字典才能勉强读懂。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平缓和通俗的方式,将“核安全设备鉴定”这样一个看似高深莫测的主题,展现在我的面前。它没有直接把我丢进技术细节的汪洋大海,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了整个核安全保障体系的轮廓。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在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一个原本陌生的世界,让我逐渐理解,为什么“鉴定”如此重要,以及鉴定工作本身是如何进行的。它不是那种强硬地灌输知识的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慢慢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严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