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 | ||
| 定价 | 76.00 |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版次 | 3 | |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王和鸣//黄桂成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19 | |
| 字数 | 609000 | |
| ISBN编码 | 9787513209717 | |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的理论与诊治方法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王和鸣等编著的《中医骨伤科学》共10章,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介绍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查、方法及创伤急救;各论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为从事中医或骨伤专科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论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
一、远古时期(远古~1.8万年前)
二、原始氏族社会时期(1.8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二节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第五节 中医骨伤科的兴盛
第六节 中医骨伤科的危机
第七节 中医骨伤科的新生
第二章 骨伤病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DIYI节 骨伤病的分类
一、损伤的分类
二、骨病的分类
第二节 骨伤病的病因
一、损伤的病因
二、骨病的病因
第三节 骨伤病的病机
一、损伤的病机
二、骨病的病机
第三章 骨伤病的临床诊查
DIYI节 损伤的症状体征
一、全身情况
二、局部症状体征
第二节 骨病的症状体征
一、全身症状体征
二、局部症状体征
第三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四节 骨与关节检查法
一、检查方法和次序
二、测量检查
三、肌力检查
四、临床检查法
第五节 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二、CT检查
三、磁共振(MRI)检查
四、放射性核素
第四章 骨伤瘸的治疗方法
DIYI节 药物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第二节 手法
一、正骨手法
二、理筋手法
第三节 固定
一、外固定
二、内固定
第四节 练功
一、练功疗法分类
二、练功疗法作用
三、练功注意事项
四、全身各部位练功法
第五节 其他疗法
一、针刀疗法
二、创伤骨科微创技术
三、脊柱微创技术
四、内镜技术
五、腱鞘松解术
第五章 创伤急救
DIYI节 急救技术
一、现场急救技术
二、创伤的处理
第二节 周围血管损伤
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
第四节 创伤性体克
第五节 脂肪栓塞综合征
第六节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第七节 挤压综合征
各论
第六章 骨折
DIYI节 概论
第二节 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干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内上髁骨折
尺骨鹰嘴骨折
桡骨头骨折
尺骨上1 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单骨折
桡骨下1 3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
腕舟骨骨折
掌骨骨折
指骨骨折
第三节 下肢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干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间骨折
髌骨骨折
胫骨髁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
踝部骨折
距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跖骨骨折
趾骨骨折
第四节 躯干骨折
肋骨骨折
脊柱骨折
附:外伤性截瘫
骨盆骨折
第五节 骨骺损伤
第七章 脱位
DIYI节 脱住概论
第二节 颞颌关节脱位
第三节 上肢脱位
肩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月骨脱位
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
第四节 下肢脱位
髋关节脱位
膝关节脱位
髌骨脱位
跖跗关节脱位
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
第八章 筋伤
DIYI节 筋伤概论
第二节 颈部筋伤
颈部扭挫伤
落枕
颈椎病
第三节 肩部筋伤
肩部扭挫伤
肩关节周围炎
冈上肌腱炎
第四节 肘部筋伤
肘关节扭挫伤
肱骨外上髁炎
第五节 腕部筋伤
腕部扭挫伤
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
腕三角软骨损伤
腱鞘囊肿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腕管综合征
第六节 手指筋伤
指间关节扭挫伤
指伸、指屈肌腱断裂
指屈肌腱腱鞘炎
第七节 髋部筋伤
髋部扭挫伤
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
第八节 膝部筋伤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髌骨软骨软化症
第九节 踝部筋伤
踝关节扭挫伤
跟腱损伤
跟痛症
第十节 腰部筋伤
腰部扭挫伤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
梨状肌综合征
第九章 内伤
DIYI节 内伤概论
第二节 头部内伤
脑震荡
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损伤)
第三节 胸部内伤
胸部屏挫伤
气胸
血胸
第四节 腹部内伤
第十章 骨病
DIYI节 化脓性骨髓炎
第二节 化脓性关节炎
第三节 骨关节结核
脊柱结核
髋关节结核
膝关节结核
第四节 骨骺炎
股骨头骨骺炎
胫骨结节骨骺炎
第五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第六节 骨关节炎
第七节 骨质疏松症
第八节 骨肿瘤
附方名录
这次有幸拜读《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我对它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临床的指导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中医骨伤科学的“百科全书”。它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非常完善,从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到脏腑功能与骨骼筋脉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籍经典中关于骨伤的论述,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并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这些古老而宝贵的知识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在讨论骨不连的病因时,它不仅仅停留在“气血凝滞”的简单论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局部微循环障碍、骨内应力失衡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调理方案。此外,本书在介绍治疗方法时,也非常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书中对于每一个病证的论述,都强调了“整体调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局部的治疗,更要关注全身的状况,这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而且,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学习中医药的学生,拿到这本《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后,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内涵所吸引。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系统性和前沿性。它在对传统骨伤科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进展。例如,在对骨折愈合机理的阐述中,不仅结合了中医的“血行”、“筋骨”等概念,还引入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得理论更加完善和深入。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对一些复杂骨折不愈合或骨髓炎的治疗,书中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包括内外兼治,并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以及结合手术治疗的思路,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看到了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此外,教材的编排也十分合理,每个章节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有基础理论的学习,也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指导,非常适合我们这些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生。我特别喜欢的是,它在介绍手法治疗时,不仅有文字描述,还有清晰的示意图,甚至一些手法还附有二维码链接,可以观看视频演示,这对于学习实践性很强的骨伤科知识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
评分拿到《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内容非常全面且具有前瞻性。作为一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它在保持中医骨伤科学核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之外,还积极吸收了近年来在骨伤科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和临床实践的新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骨伤科疾病康复的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详实,它不仅强调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各种阶段性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并且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也融入了中医的整体调理思想,力求达到身心兼顾的康复效果。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骨伤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也有专门的章节,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能够提前树立起预防为主的观念,并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指导患者做好日常的保健工作。而且,这本书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需求,语言通俗易懂,配图丰富,对于一些复杂的手法和操作,都有清晰的图示和说明,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年轻中医师,这次接触到《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感觉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紧密的临床导向和丰富的实用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骨伤科病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和参考。比如,书中对腰腿痛的辨证分型非常详细,不仅仅是简单的寒湿、风热,还涉及到瘀血、痰湿、肝肾亏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并针对每种证型推荐了不同的方药和手法,这对于我在临床上快速准确地辨证论治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书里对一些常见但治疗难度较大的病证,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的论述,既有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也有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的结合运用,而且很多方案都附有成功的临床案例,这给我很大的信心。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易懂,没有过多花哨的理论,而是直击问题核心,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对于忙碌的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这次拿到这本《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与扎实。翻开目录,就看到了熟悉的骨折、脱位、筋伤、骨病等章节,还有专门的常见病证、疑难病证的辨治。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不仅讲解了理论,更融入了大量的临床实践案例。我个人对骨伤科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看到书里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再到具体的方药和手法,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书中对一些慢性骨痛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风湿痹痛”的简单概括,而是深入到“瘀阻”、“痰湿”等具体病理因素的分析,并结合了内服外治的多种方法,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也很有指导意义。而且,教材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图文并茂,一些解剖图谱和手法演示的图片清晰易懂,对于我们这种初学者来说,能够直观地理解书本知识,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介绍治疗方法时,并没有简单罗列,而是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变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这一点非常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