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

互联网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互联网协会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法律
  • 网络法
  • 信息法
  • 电子商务
  • 知识产权
  • 数据安全
  • 隐私保护
  • 网络监管
  • 法律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0879
商品编码:29508971348
包装:平装勒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深入系统积极探讨"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法律问题,及时展示"互联网+法律”的研究成果、优秀司法案例等相关内容。回答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法治为互联网发展保驾护航这一社会各界普遍关切的话题。



作者介绍

序     言

 

高卢麟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2016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2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宽带通信网络,成为了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消费市场。我国互联网市场经过了筚路蓝缕的一无所有、井喷式的爆发阶段后早已进入的千家万户,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然而,互联网发展绝非以大国为标准,强国才是。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这样说道,探究现代社会的特色,就如同追问变色龙的颜色一样困难。我们唯一能够确信的是,它会不断改变,是一场永远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兴起、“工业4.0”、“互联网+”战略等方兴未艾,给人类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样一场变革中,发展战略与全球变革的节奏同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深刻诠释着人类进步的征程,给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调整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我国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与拉动信息消费的重要手段,发挥双创与四众平台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成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塑造着国家数字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关键阶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建设网络强国是这个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梦的基石。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生活理念与学术话语,更为社会治理和行政决策提供了新的指引和要求。如何在提高监管效率和促进社会个体发展之间形成共赢是21世纪必须重点思索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将为互联网监管带来全新的挑战,内部挑战在于如何打造体系化的网络治理模式,并在促进发展和监管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国家一再重申:互联网非法外空间。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督促互联网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为广大网民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是“互联网+”时代党与国家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外部挑战在于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打造网络强国,抢占中国互联网发展先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互联网终将改变人类社会,但是如何改变却无人给出清晰的答案。而互联网法律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应当遵守的规则。但是,互联网法律又往往落后于互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高兴的是,《互联网法律》就是这样一本面向问题的专著,翻开此书,你将找到属于时代的答案。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互联网法律专著问世,以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一部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可以突破空谈战略,真正给出症结之所在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是为序。

 



关联推荐
互联网企业管理者、法律从业者及互联网用户
目录

目    录

第01辑  立法思考

01 互联网法律的国际经验  |周汉华|  002

02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子商务立法  |薛  军|  016

03 我国网络安全规制的治理思维与架构  |龙卫球  赵精武|  025

04 网络法基本问题之探讨  |张  楚|  046

05 网络信息技术对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之影响 |肖建华  柴芳墨| 064

06 互联网反竞争行为之竞争法解决 路径分析  |刘继峰|  079

07 论互联网金融法治路径  |李爱君|  095

08 “互联网+”对民法典编撰的影响  |朱  巍|  102

09 网络安全审查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许长帅|  121

 

第02辑  理论研究

01 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李美燕  石现升|  132

02 网购合同诉讼管辖权问题研究  |肖建国|  196

03 电子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王  迁|  207

04 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治方向研究|王  淇| 219

05 “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法治创新  |李海英|  232

06 从互联网平台信息中介的属性出发探索治理新路径  |康彦荣|  240

07 “互联网+”下的社交媒体网规研究  |谷海燕  王 磊|  251

08 大数据应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考虑  |陈际红|  263

 

第03辑  问题争鸣

01 网络广告欺诈性点击的规制  |吴汉洪  董笃笃|  274

02 互联网交易中消费者撤回权问题与对策  |王洪亮  常  悦|  284

03 我国互联网领域的竞争问题及法律规制现状分析  |李慧颖|  299

04 体育赛事网络转播画面的知识产权保护  |林子英|  307

05 Robots协议在互联网搜索中的竞争分析  |王俊林|  323

06 论利用外挂制造、销售游戏币的行为性质  |袁  博|  332

07 网络安全中的电子数据相关问题研究|石现升  苗  权  陆希玉| 338

08 网络云盘版权侵权问题及规制对策  |司  晓  刘政操|  352

09 互联网专利界定和审查建议 |王  澍  刘庆峰  李  睿  黄  晶|359

10 互联网机顶盒著作权侵权案件中不同主体的侵权责任认定  |刘  振| 370

11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属性及 商业利用原则探析  |王 磊|  377

12 快播案的法律分析  |胡  钢|  389

13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徐  敏  王 琪|  394

 

第04辑  调研报告

01 欧美跨境数据转移法律博弈之考察  |张金平  张  平|  408

02 涉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件的调研报告  |李  颖  陈  敏|  455

0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文字作品 著作权保护问题调研报告 |魏  嘉| 470

04 网络约车监管研究报告  |蔡雄山  徐  俊|  488

05 涉网络商标侵权案件的调研报告  |李  颖  姜琨琨|  517

06 中国互联网版权新型问题调研报告 |司  晓  张钦坤  田小军|  540

 

第05辑  法治漫谈

01 以法治为互联网创新护航  |卢  卫|  562

02 我国网络版权司法保护的回顾与展望  |蒋志培|  566

03 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契机  |蔡维德  赵精武|  589

 



跨越藩篱:现代工程材料学导论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工程、材料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聚焦于现代工程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工艺及其在尖端技术中的应用。我们摒弃对传统法律或信息技术领域的探讨,转而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与变革。 第一部分:材料的微观世界与基本原理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到材料的原子和晶体结构层面。我们将详细剖析晶格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如何决定宏观力学性能。重点讨论晶体生长动力学,包括从溶液、熔体或气相中形成高性能晶体结构的精确控制方法。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深入解析电子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电学、磁学和光学特性。例如,我们如何通过能带理论来理解半导体材料的掺杂效应,以及为何某些陶瓷材料表现出优异的介电常数。 热力学基础: 强调材料相变的驱动力。读者将学习如何使用相图(如二元和三元合金系统)来指导材料的制造和使用,理解吉布斯自由能在材料稳定性和反应性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金属材料的进化与挑战 金属材料是现代工程的基石,但其性能的持续提升依赖于对合金设计和加工工艺的精细控制。 高性能合金系统: 详细介绍镍基高温合金在航空航天涡轮叶片中的应用及其抗蠕变机制。讨论轻质高强铝合金和镁合金在汽车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稀土元素对晶界强化的作用。 塑性变形与断裂力学: 深入探讨位错运动、加工硬化和再结晶过程。本章将重点分析疲劳失效的机理,包括裂纹萌生、扩展和最终断裂的机制,并介绍断裂韧性的评估方法(如应力强度因子和J积分)。 表面工程: 探讨如何通过热喷涂、离子注入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技术,在不改变主体材料宏观性能的前提下,显著增强材料表面的耐磨损和抗腐蚀能力。 第三部分:陶瓷与复合材料的突破 陶瓷材料以其耐高温、高硬度和化学惰性而著称,而复合材料则代表了材料设计的终极自由度。 先进陶瓷: 重点阐述结构陶瓷(如碳化硅、氮化硅)的制备工艺,包括烧结理论和气凝胶技术。讨论生物活性陶瓷在骨科植入物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控制其生物相容性。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 全面覆盖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的性能特点。详细分析层压板的力学分析,包括经典的层合板理论(如经典的张量分析法)以及纤维取向对整体刚度和强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基体材料(如环氧树脂、聚合物基体)的选择与固化动力学。 纳米复合材料: 探讨将纳米颗粒(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引入传统基体中,如何实现性能的协同增强效应,以及如何解决纳米填料在宏观尺度上的均匀分散问题。 第四部分:聚合物科学与功能材料 聚合物材料因其轻便性、易加工性和可设计性,在电子、包装和生物医学领域占据核心地位。 聚合物结构与粘弹性: 分析高分子链的拓扑结构(线型、支化、交联)如何影响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松弛行为。引入粘弹性本构方程来描述聚合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应力松弛和蠕变特性。 导电与智能聚合物: 介绍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有机光伏电池(OPV)中的应用。探讨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开关机制及其在自修复材料中的潜力。 生物医学材料界面: 深入研究材料表面化学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蛋白质吸附、细胞粘附的机理,以及如何设计可降解聚合物用于药物缓释和组织工程支架。 第五部分:先进制造与材料表征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制造出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材料,以及如何准确地表征其性能。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材料挑战: 专门分析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过程中,金属粉末的熔化与凝固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残余应力和孔隙率控制问题。 原位表征技术: 强调在材料服役条件下进行测试的重要性。详细介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在实时监测晶粒演变中的应用,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尺度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测量中的前沿应用。 计算材料学: 介绍第一性原理计算(DFT)在预测新材料性质和理解反应机理中的作用,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如何用于模拟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动态行为。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的材料科学知识体系,强调材料设计、制造和性能评估之间的闭环反馈机制。通过详尽的理论推导、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对前沿研究的追踪,确保读者能够掌握现代工程材料领域的关键工具和思维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互联网法律》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在知识的呈现上,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法律风险规避策略,比如,在进行跨平台合作、吸引用户、以及处理交易纠纷时,有哪些法律上的“雷区”需要注意?如何设计更符合法律规定的商业合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除了传统的著作权、商标权,在互联网环境下,还有哪些新的保护方式和注意事项?例如,对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或者在开源软件社区中的贡献者的权益,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我希望能看到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以及对不同商业模式下法律风险的细致分析。这本书更多的是在介绍现有的法律框架,对于如何在实际商业运作中规避风险、利用法律来保障自身利益,这方面的指导性内容显得不足,也缺乏对一些创新商业模式所面临的独特法律挑战的深入剖析。

评分

拿到《互联网法律》这本书,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翻开,但坦白说,里面的内容并没有让我眼前一亮。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深入剖析互联网发展与法律碰撞的著作,它应该能触及一些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的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下,AI生成的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或者是在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传统法律体系如何去适应和规制这些新兴的模式;再有就是,跨国数据流动的复杂性,不同国家在数据主权、隐私保护上的冲突,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国际法律框架来应对这些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有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而不是停留在对现有法律条文的简单解释。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未来互联网法律走向的思考,甚至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法律改革建议,那将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理论上的创新,而不是仅仅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梳理。毕竟,互联网的本质是创新和颠覆,它的法律也应该具备相应的适应性和前瞻性,而不是被动的滞后。

评分

这本《互联网法律》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法律这东西,向来是枯燥乏味,条条框框一大堆,读起来费劲得很。我平时工作忙,也没什么时间去钻研深奥的理论,所以对于这本书,我最初的期待是它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互联网领域里那些最常见、最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讲清楚。比如,我经常在网上购物,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卖家虚假宣传,或者产品质量有问题,不知道该怎么维权。还有,我平时也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偶尔也会担心一些言论会不会触犯到法律的红线,或者别人在网上诽谤我,我又该怎么办?这本书能不能给我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心里有个底,知道该如何应对?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只会罗列法律条文的书,而是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问题,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现在互联网发展太快了,很多新兴的业态层出不穷,比如直播带货、短视频平台、各种APP的隐私政策等等,这些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法律关系。我希望这本书也能覆盖到这些最新的发展,让我对这个时代的互联网法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毕竟,生活在数字时代,了解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感觉就像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能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评分

《互联网法律》这本书,说实话,读起来确实有点费劲。我尝试着去理解里面的很多概念,但感觉信息量太大,而且很多论述都比较专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真的很难完全消化。我本来以为它会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权力格局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法律如何去调整和规范这些社会性的变革。比如,互联网是否在加剧社会不平等?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决策的?个人在数字时代的“被遗忘权”应该如何实现?这些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议题,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接地气一些,用更平实、更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和理论的堆砌上,让人觉得距离自己很遥远。

评分

我最近在看《互联网法律》,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感到有些失望。我本来对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这一块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保护自己隐私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识别网络钓鱼,如何设置更安全的密码,如何理解那些长篇大论的隐私政策,以及当个人信息泄露时,我有哪些权利可以行使,又该如何去追究责任。我还希望能了解一下,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企业有哪些必须遵守的义务,以及用户在数据使用方面有哪些自主权。但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显得有些浅显,缺乏深度。很多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也没有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够落地。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数字权益,比如网络发言的边界,以及网络暴力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一个概览,而没有真正触及到读者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痛点和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