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带领孩子走向何方:中国文化下的教育
定价:26.0元
作者:徐嘉蔚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0834790
字数:16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中国古人哲人的深意、传统家族教育方式等提出一些有别于当代流行趋势的观点供大家思考、讨论。
内容提要
本书从当代教育中人们容易忽略的现实问题入手,去分析孩子在成长中不知不觉迷失方向的原因所在,并结合中国哲学思维和中国式的民族性教育特色,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诠释新一代父母日常教育中的误区,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嘉蔚,儿童教育研究实践者。作者从幼儿园至大学的教育、家长表现、师范考核和企业再教育的各类教育状态进行观察对比,研究中西文化性质所造成的成长与发展差异根源,儿童多维度成长成效与成年后职业生涯、家庭及社会生活协调比较,社会背景的变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如何体悟助推成长等,历时15年。
文摘
序言
我们带领孩子走向哪里呢?这是我们很多人想得很明白,但又完全没有想过的问题。说想得明白,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在时兴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法则下都努力地设计规划自己的阶梯;说完全没有想过,是几乎没有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变动的时空运转中调整自己的前瞻方向。我们怎样看待孩子的塑造和人与环境的融洽?让我们站在中国哲学宏大和精微的视角下来探讨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未来吧!
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易”的哲理,在于阴阳和阴阳的变化,在于五行的衍生和五行的合和与生克,在于三生万物,在于太极走向阴阳,再走向八八六十四的万象更新。这是中国人的祖先对大自然常轮的发现!
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造就了中国人,造就了中国民俗,造就了中国式家庭,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情感体系,造就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西式思维大量引进的今天,中国子民世俗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先进起来,而是更加杂乱无章。
中国文化在大自然的子太极系统下同样走向阴阳两极,所以我们有中国精粹,也有中国糟粕,我们该传承哪一极呢?是中国人都会有正确的选择。我们该如何分辨精粹与糟粕并持久分辨下去呢?这是我们要指导并训练孩子们的。世界终究周而易之,所以我们的孩子要增长学问,要能够识别,能够抉择,而不是全盘学习并不恒常的知识。中国的经是恒常的道理,“易”在那里变得哲理化,也多少被用来揭示人性在易变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化;“易”在孔子那里被世俗化和可操作化;但他们的道理都被历史的长河卷进更多的泥沙而不够清澈,我们需要带领孩子们传承和习做,我们也更需要在大自然面前、在道理面前追本求源。
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已五行俱全,她是动物属性的,她对植物属性的西方文化可以学习、化合,而不可以嫁接、拼装,我们无法像西方文化那样植物性地原装嫁接,我们总是拿来人家的拼盘,添加佐料,变成小炒。于是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更中国化、更先进、更符合人性成长节奏地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而不是拿西方的泰勒管理模式去机械化生产中国的“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正因为中国社会的五行俱全,所以靠西方嫁接方式生产出来的“社会骨干力量”的本质过于单调,而并不符合中国社会各个五行分支体系的大多数需要,于是人才困难和个人成长瓶颈问题多多。这些多多的问题反过来是这样的: 具有五行属性的主体和客体以合和或相生为宜。今天的孩子们更生活在火的烧灼氛围里,阴阳的相互应对使阳性的男生走向阴极,使阴性的女生走向阳极,所以我们看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元素,反而给人一种沉稳、值得信赖的感觉。拿到书时,我最先关注的是作者的名字和出版社信息,这些细节往往能透露出作者的专业背景和出版机构的严谨程度。翻开目录,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标题直指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痛点,让人充满了阅读下去的冲动。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序言中对当前教育环境的观察角度非常独到,她似乎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对个体成长的潜在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处理,使得即便是相对严肃的教育讨论,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高,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思考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从整体的第一印象来看,这绝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育儿指南,而更像是一份深思熟虑后的文化观察报告,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它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密度较高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或阐释某些经典观点时,注释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规范,这表明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慨作者知识面的广博,她能够将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历史学的多个维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远超课堂和分数本身,它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体呈现质量,从内到外,都透射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可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育儿书籍都追求快速见效的技巧和方法,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文化背景对我们决策的影响。作者的叙述中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她总能把当下的困惑放置在一个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坐标系中去衡量,这极大地缓解了家长在面对短期教育竞争时的焦虑感。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笔式段落,它们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这些点滴的智慧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读者去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从“术”到“道”的提升,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家长,而是启发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文化自觉性的教育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温和而坚定的,它有一种老派的知识分子的风范,不追求网络化的新潮表达,而是专注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非是盲目推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继承视角,她清晰地指出了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产生阻碍的文化惯性,同时也挖掘了那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积极价值。我发现,作者在构建她的论述体系时,大量运用了对比和映照的手法,这种结构上的对称美感,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涉及复杂的文化哲学概念,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似乎对家长的焦虑感有着深刻的共情,她的文字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同路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探讨,这种平等的姿态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见识广博的前辈进行推心置腹的长谈。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维漫步,它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的“问题”。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每一个论点都有其文化或历史的根基支撑,这让我对她所阐述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现象时的那种审慎态度,她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通过对比和反思,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认知框架。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贴近生活,虽然是关于宏大的文化背景探讨,但最终落脚点总能与日常的家庭教育场景对接起来,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立刻在生活中检验和实践的工具。有时候,读到某个段落,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沉浸在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回溯中。这种能激发深度自我反思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