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定价:68.00元
作者:风飘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3498022
字数:
页码:3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举作为一项选仕考试制度,曾对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思想建设和政治架构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贡献。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为后世国人的勤奋治学、养性修身、社会责任树立了毕生追慕的标杆。《中国历代状元轶事》以翔实的史料、轻快的笔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状元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以风节立身、以博学立言、以务实立功立德的生命意义。
目录
章 有据可考史上 大唐状元隋朝旧臣
第二章 投笔从戎征讨吐蕃 落拓无羁金龟换酒
第三章 不怕火炼始是真金 法眼明察奸邪
第四章 玉真公主堂上坐客 安氏大燕阶下
第五章 寒门三杨重开新泰 乱世英才冷对孤灯
第六章 胸有成竹迟到魁首 兄弟三人同列鼎甲
第七章 先中后考鳌头不惑 当仁不让毛遂古稀
第八章 员外设计失而复得 厚道之人必有福报
第九章 年逢而立蟾宫折桂 书法先贤柳骨颜筋
第十章 真才实学三占鳌头 煮水煎茶百世佳篇
第十一章 妙笔生花佳人心许 情深义重考官感动
第十二章 依权仗势巧取豪夺 徇情枉法为报私恩
第十三章 宰相堂帖棒打鸳鸯 状元驸马身不由己
第十四章 山间竹笋状元落榜 人中龙凤榜眼折桂
第十五章 嗷嗷神童鸿鹄有志 翩翩少年万里冲天
第十六章 勉励忠烈郑薰错点 告慰先圣郑颢留名
第十七章 场内士子场外头魁 欲为即是状元
第十八章 奉伪附逆僖宗令斩 媚势攀权昭宗赐尽
第十九章 应时顺变四朝辅政 余威震主百业精通
第二十章 僧得一梦伍乔高中 梅开二度乐史留名
第二十一章 满腹经纶两试皆中 铁笛横吹一斗扬威
第二十二章 士廉击鼓首开殿试 伯仲难分摔跤决魁
第二十三章 出寒窑蒙正加桂冕 夸海口胡旦践诺言
第二十四章 三知举慎终如初始 三连中马凉即冯京
第二十五章 殷殷之情戊子三试 莘莘学子同科两元
第二十六章 龙颜一怒孙何问鼎 鹬蚌两争孙暨领衔
第二十七章 熟能生巧油翁说教 志存高远力辞恩荫
第二十八章 长幼有序命运恩宠 戏言成谶醉翁失意
第二十九章 落落寡欢两贤黜落 寂寂寒士独秀士林
第三十章 主考恼怒欲罢不能 高才难隐终得状元
第三十一章 遇伯乐一举拔头筹 蒙圣恩三日得三迁
第三十二章 御驾西宾废试 焦蹈李釜轻取头魁
第三十三章 一清一浊泾河渭水 一轻一重鸿毛泰山
第三十四章 嘉王赵楷礼贤下士 状元贻笑大方
第三十五章 刚正不阿开山立派 抚善嫉恶春阳秋风
第三十六章 遇明君榜眼得状元 忤奸相连襟守节义
第三十七章 山水清辉江河作证 生死相守荆钗为凭
第三十八章 左瞽右跛理宗赐名 知恩必报师徒并魁
第三十九章 崇忠尚节法天不息 视死如归光照汗青
第四十章 勤奋简朴鞠躬尽瘁 状元皇帝称兄道弟
第四十一章 登基一朝称帝 子承父志三代皆魁
第四十二章 击方国珍战死东海 拒赵普胜披难江州
第四十三章 姑舅禁婚洪武首肯 吉星高照太祖梦钉
第四十四章 勤奋好学三元六首 夫忠妻烈百世无双
第四十五章 中两元定海改宁波 摘春榜状元死非命
第四十六章 真状元王艮守忠节 假状元胡广复更名
第四十七章 酒虎诗龙学富五车 抱玉握珠才高八斗
第四十八章 磨杵成针兄弟连捷 同母异父手足情深
第四十九章 胸有成竹不如偶然 日恭如暴岂比刑宽
第五十章 泰和典史督工入试 龙溪教谕夺魁改诗
第五十一章 嫉恶如仇力罢西厂 恪尽职守尽黜南郭
第五十二章 未人首场嫦娥胪唱 燕去千年东山再起
第五十三章 天火焚闱廷魁幸免 洁身自好父子皆贤
第五十四章 尽心竭力四朝三阁 鬼气仙才一身两兼
第五十五章 横祸飞来解元下狱 才貌俱佳会元连魁
第五十六章 文以达质神笔无羁 性好冶游焦尾有声
第五十七章 不离不弃伉俪情笃 愈挫愈奋著作等身
第五十八章 让地三尺名垂青史 骑墙两对善报状元
第五十九章 世宗祈雨夜梦鸣雷 嘉靖讳谢亲擢春芳
第六十章 同科状元榜眼探花 谥号文懋文简文懿
第六十一章 首辅无罪状元无辜 丁丑无眼庚辰无头
第六十二章 一生乖戾思宗赐死 十赴会试矢志不移
第六十三章 崇祯无意上苍有意 皇天有情大顺无情
第六十四章 尚节有节赤胆忠心 知耻无耻筋酥骨软
第六十五章 神采飘逸太后移情 满榜头元百味人生
第六十六章 殿试补考汉榜头名 文星高照同科三魁
第六十七章 功名粪土承恩承恩 昆山宝玉元文元文
第六十八章 父子皇帝力拔祖孙 始为探花终得状元
第六十九章 通宵达旦四更吉时 首开恩科一举高第
第七十章 两情相悦雪月风花 兄弟鼎甲翁婿魁元
第七十一章 忠厚得福笔走龙蛇 严谨治学名垂青史
第七十二章 成人之美皇天相报 峰回路转知县大魁
第七十三章 破寒窗紫袍换蓝衫 天注定榜眼擢状元
第七十四章 长寿状元喜逢甲子 河东狮吼痛失前程
第七十五章 踏遍青山情钟草木 诗成碧水浪遏飞舟
第七十六章 三元强擢粉饰太平 甲科举孝悬梁
第七十七章 殚精竭虑独木难支 满人汉试力拔头筹
第七十八章 西围大使偿债 冒籍状元实业救国
第七十九章 偶然当中自有必然 人中后一人
第八十章 太平天国首开女试 金陵佳丽勇夺头元
附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风飘石,原名张绪平,江西省瑞昌市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梦呓》《我是一棵树》,随笔散文《九派浔阳》。
文摘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孙伏伽
章 有据可考史上大唐状元隋朝旧臣
说起中国科举制度的创立,唐高祖李渊功不可没。李渊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非常重视育才选士。武德元年(618)五月称帝,随即诏令置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十一月又诏令在秘书外省创办专门招收皇族子孙和功臣子弟的学校。武德四年(621)四月,再次诏令全国:“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fHl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是中国科举史上极富意义的一年。根据唐《大诏令集》的记载,这一年的三月,高祖李渊诏告天下:“择善任能,救民之要术;推贤进士,奉上之良规。”“朕膺图御宇,宁济兆民,思得贤能,用清治本。”要求“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皇帝一言九鼎,群臣雷厉风行。十月,全国各地共贡举明经143人,秀才6人,俊士39人,进士30人。十一月,高祖亲自接见了这些人,并钦定由尚书省负责考选。十二月,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奉命主持考试。孙伏伽于进士科30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力拔头筹,成为中国历史上个有据可考的状元。
为什么说孙伏伽是中国科举史上个有据可考的状元?这要从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状元”这个称谓的由来说起。《礼记·射义》载“天子试之于射宫”。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考试制度,有考试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名次,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状元”的称谓。在此后的秦、汉、i圉、两晋、南北朝时代,朝廷取士都有察举制度下的考试。到了隋朝,科举才逐步替代察举占据取士的主导地位。科目也更加完备,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按理说,通过考试每科都有名次的排列,都有一位占据头名的“状元”,但科举发展到隋末仍然没有“状元”这一特定的称谓。
唐武德四年(621),高祖李渊诏令建立县考和州考制度。只有通过县、州两级考试后成为“贡士”者才能于每年十月由各地贡举到尚书省参加统一考试。贡士到京后的件事就是投递状、书。“状”需写明贡士的各项基本情况。“书”则是各州司功参军所出具的相关证明书。要想顺利参加考试,“状”与“书”一项都不能缺少。考试结束后,主考官要将考试的相关档案交尚书省,再由尚书省排列名次上报给皇上,称为“奏状”。这“奏状”上的名称为“状头”,也叫“状元”。“状元”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科举制度形成之始,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按理说每科都有状元,但为什么独独只有进士科的名称为状元呢?这是因为进士科在诸科之中被重视。
唐武德五年(622),孙伏伽夺得进士科考试名,所以说,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考的个状元。根据《登科记》所载,孙伏伽这一科共录取进士4人。《唐摭言》又说这一科录取了进士14人。但是武德六年(623)只录取4人,武德七年(624)录取6人,武德八年(625)录取5人,武德九年(626)录取7人,贞观元年(627)录取4人。通考后续几年的录取情况看,《登科记》所载较为可信。
孙伏伽(?~658),贝州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孙伏伽传。两传记载,隋炀帝时,孙伏伽便是大理寺的一名小吏,因为工作勤奋努力,累得升迁“补万年县法曹”,负责京畿要地的奸盗缉捕和刑狱审理工作。
孙伏伽是一位敢言善谏的直臣。李渊于长安称帝立唐伊始,孙伏伽不顾自己的遗臣身份,连谏三道,直言高祖“有献鹞者,不却而受”“相国参军事卢牟子献琵琶,长安臣张安道献弓矢,并被赉赏”、允许“太常假民裙襦五百称,以衣妓_丁,待玄武门游戏”的错误行为。告诫高祖要牢记隋亡的教训,革除淫风,广开言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高祖深有感触,慨叹“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当即任命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锦缎j三百匹以表其功。李渊立唐之初,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还没有平定。军费开支巨大。百姓赋役繁重。孙伏伽多次奏请革除弊制,高祖都欣然纳谏。武德四年(621)五月至七月,窦建德、王世充被相继平定,大唐一统天下。高祖先是赦山东,后又大赦天下,并诏令“奇才异行,随状荐举”,以显大唐帝国的若谷虚怀。但是没过多久,高祖又要自食其言,问罪王世充、窦建德的党羽部属,发配流放。孙伏伽再次上表劝谏,君临天下就应该“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并要求设置谏官,负责朝廷诏令的纠偏黜错、拾遗补阙工作。这些建议高祖都一一采纳。
……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罗列了多少状元的姓名和生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成功”的定义。那些在科举路上跌倒又爬起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远比最终的头衔更值得我们深思。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探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智慧、运气、人脉甚至一点点“小聪明”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的。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失败者”的描写,他们或许没有名垂青史,但他们的挣扎和选择,同样是历史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包容性的叙事,让整个历史图景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不再是单薄的英雄赞歌,而是充满了复杂人性的众生相。
评分坦白说,我对历史典籍的耐心一向有限,但这本书却成功地让我保持了长时间的专注。它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好,高潮迭起,张弛有度。每当我觉得某个故事快要进入老生常谈的时候,作者总能巧妙地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或者一个幽默的细节,瞬间又将我的注意力牢牢抓了回来。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科举制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听一位非常会讲故事的长辈,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智慧与命运的传奇。书中的语言运用也十分考究,既有文雅的书面语,又不乏生动的生活化表达,这种融合,使得文字的感染力倍增,读完后意犹未尽,很想立刻找人分享其中的妙处。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册子,我本以为它会是一部枯燥的史料汇编,但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活泼流畅,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够把那些看似遥远的旧事讲得如同昨日发生在身边的八卦一般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关于细节的描写,比如某位才子在考场上的一个小动作,或者某位状元在得志后的一个小小选择,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构成人物性格和时代风貌的关键所在。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不落窠臼的切入点,避开了宏大的叙事,转而聚焦于个体命运的独特褶皱,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自己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旁观者,窥见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小”中见“大”,从一个个体的经历中,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细节还原上的考究程度,这绝对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稗官野史。每一则轶事背后似乎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尽管作者用的是非常轻松的笔调,但其学术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在轻松与严谨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能力,是作者功力的体现。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特定考场用具的描述,细致到令人惊叹,让人仿佛能闻到墨香,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气氛。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为一种人人皆可欣赏的文化产品。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有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认识,那些流传千古的佳话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伏案苦读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这本书成功地将这种“苦”与“乐”进行了艺术化的呈现。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从头到尾都被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功力非凡,将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活在我的眼前。特别是对于那些科举考试中的种种趣闻轶事,作者的挖掘和梳理非常到位,读起来让人津津有味,既了解了历史背景,又感受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书中描述某位状元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金榜题名,那份坚韧和智慧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群像剧,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读书人追逐梦想的历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些情节而会心一笑,或是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唏嘘。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历史书籍的预期,它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人在历史的厚重感中体会到鲜活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