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体操初级教程 |
| 作者 | 张予南,高留红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07452 |
| 出版日期 | 2011-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302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体操初级教程》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对体操的认识,体操发展简况,体操术语,体操课程的教学设计,体操教学课的组织与方法,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持轻器械体操,保护与帮助,器械体操,体操活动性游戏,身体素质训练,体操比赛的组织与方法。 |
| 作者简介 | |
| 张予南,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77级体操专业,同年留校任教。北京体育大学“体操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特聘专家;国家体操中心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修订及推广组核心成员。曾获北京体育大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体育大学先进个人奖;2006年获得省部级体育科学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得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参与完成课题一项;主持及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六项。参加《体操大词典》、《体操》、《竞技体操高级教程》等多部专业书籍的编著工作;主编出版《团体操》、《呼啦圈》等专著。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40余万字。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先后选入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年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全球教练员大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科学大会、2008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训练科学大会、2010年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术大会、2010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201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大会科学大会。 高留红,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0年入选陕西省体工队,1973年入选国家体操集训队。198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同年留校工作。主编《团体操》教材并担任团体操课程主讲教师。曾任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国家二三级体操运动员规定动作》推广组副组长,负责大纲的修订和推广工作。多次策划组织全国体操规定动作比赛。所撰写的论文先后入选第五届、第八届中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六届亚科会、二十六届世界大会学术大会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称号及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
| 目录 | |
| 章 对体操的认识 节 体操的概念 第二节 体操的特点 第三节 体操的功能、价值 第二章 体操发展简况 节 体操教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 竞技体操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章 体操术语 节 体操术语概述 第二节 体操器械名称术语 第三节 体操队列队形术语 第四节 体操动作术语 第五节 体操常用动作要领术语 第四章 体操课程的教学设计 节 体操教学大纲的制订 第二节 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第三节 课时计划(教案)的制订 第五章 体操教学课的组织与方法 节 体操课的类型与结构 第二节 体操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体操课的组织与进行 第六章 队列队形练习 节 队列队形概述 第二节 基本动作要领及教法 第三节 队列变化练习动作要领及教法 第四节 队形变化练习动作要领及教法 第五节 成套队列队形指挥综合练习内容与行进路线 第七章 徒手体操 节 徒手体操的特点及作用 第二节 徒手体操动作内容 第三节 徒手体操练习的形式 第四节 徒手体操的编排 第五节 徒手体操组织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持轻器械体操 节 持轻器械体操的特点及作用 第二节 持轻器械体操动作内容与编排 第三节 持轻器械体操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保护与帮助 节 保护与帮助的意义 第二节 保护与帮助的分类概念及相互关系 第三节 体操教学、训练中常用保护与帮助方法简介 第四节 保护与帮助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第五节 对保护者的几点要求 第六节 体操创伤的预防 第十章 器械体操 节 技巧 第二节 跳跃 第三节 双杠 第四节 单杠 第五节 平衡木 第十一章 体操活动性游戏 节 体操活动性游戏概述 第二节 反应类游戏 第三节 接力类游戏 第四节 协同类游戏 第五节 游戏组织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训练 节 身体素质训练的概念 第二节 柔韧素质训练 第三节 速度素质训练 第四节 力量素质训练 第五节 耐力素质训练 第六节 灵敏素质训练 第十三章 体操比赛的组织与方法 节 秩序册的编排 第二节 体操比赛程序 第三节 体操比赛裁判组成人员及其职责 第四节 队列队形、徒手体操、持轻器械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 第五节 器械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体操初级教程》是在遵循《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体操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编写而成,是一本适合于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学生学习的教材。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一张动作分解图都清晰到位,即便是对身体协调性完全没自信的新手,也能通过这些细致的图示,准确地找到发力点和身体姿态。我记得我刚开始学“猫式伸展”时,总觉得自己的背部不够拱,看了好几遍书上的文字描述还是有些茫然,但当翻到那一页,看到从侧面、正面和俯视三个角度展示的“错误示范”和“标准姿态”对比图时,瞬间就明白了。尤其是对那些细微之处的标注,比如“肘关节微屈”、“核心收紧的感觉”等等,非常具有实操指导性。作者显然是深谙教学之道的专家,他们没有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将复杂的运动轨迹,拆解成了读者能够理解和模仿的最小单元。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视觉学习的辅助,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深得我心,字体适中,留白得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我经常在练习间隙拿着它翻阅,那精美的图文配合,让人觉得学习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手册类的书籍期望值不高,总觉得它们枯燥乏味,充斥着标准化的术语。然而,这本《教程》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亲切和鼓励人心。作者在介绍每个基础动作时,总会穿插一些关于“循序渐进”和“安全第一”的忠告。比如,在介绍仰卧起坐的初级变体时,他特别强调了“不要过度追求次数,而要注重感受腹部肌肉的收缩”,这种将心理建设和身体感受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我对“练不好”的焦虑。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私人教练在耳边低语。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建立正确的运动习惯”的章节,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身体技巧,更涉及到了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这在很多纯粹的技术手册中是看不到的。这种人文关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单纯的技能指南。
评分关于体能储备和柔韧性的提升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没有盲目地堆砌高难度动作,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能力阶梯”。每个阶段的训练量和强度都有明确的建议范围,比如建议初学者每周进行三次,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四十分钟,重点放在激活核心肌群上。这种颗粒度的细化,对于时间零碎的上班族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尝试按照它推荐的“四周适应期”计划来执行,四周下来,我确实感受到了身体在稳定性和耐力上的显著提升,而不是那种前两周拼命练完浑身酸痛后就想放弃的挫败感。更让我满意的是,它还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泡沫轴和弹力带进行辅助训练,这些工具的选取和使用方法介绍得极其专业,让我知道如何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训练效益。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始终。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动作安全性和常见错误纠正方面做得极其深入和细致。很多市面上其他的入门书籍,对“哪里错了”的描述往往一笔带过,让人难以对症下药。但这本《教程》专门辟出了一整块内容,用醒目的警示色和特殊的版式,列举了十几种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弓背、代偿发力、过度拉伸等。更妙的是,它没有简单地说“不要弓背”,而是给出了“如何通过呼吸和骨盆前倾来避免弓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且还解释了错误动作可能带来的长期损伤风险。这种“解释为什么,然后告诉你怎么做”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我监控能力。在一次练习中,我感觉肩部有轻微不适,立刻翻到相关章节进行核对,发现是我在做“平板支撑”时肩膀没有充分外旋,及时调整后,不适感立刻消失了。这种即时反馈和纠错机制,是这本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
评分从内容覆盖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扎实的知识体系基础。它不仅涵盖了地面基础训练,还对一些基础器械的使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高阶技巧,但足以让一个零基础的读者对整个体操领域的图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理论背景时所采用的简洁明了的语言,比如对“生物力学原理”的入门级解释,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肌肉和杠杆的关系。这使得我对“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的理解加深了,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此外,书末附带的“训练词汇表”也十分贴心,很多术语我以前听着眼熟但叫不出名字,现在通过这个列表,我对专业交流的理解也更顺畅了。总而言之,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完全不懂”到“可以安全入门”的坚实桥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地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