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毛泽东谈生死 | 出版社: 中共党史 | 出版时间:2014-01-01 |
| 作者:唐春元//伍英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4-01-01 |
| 定价: 36 | 页数:285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982389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 商品名称: 毛泽东谈生死 | 出版社: 中共党史 | 出版时间:2014-01-01 |
| 作者:唐春元//伍英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4-01-01 |
| 定价: 36 | 页数:285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982389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作者唐春元、伍英收集了毛泽东评价和谈论生与死价值的相关史料,并加以解读。《毛泽东谈生死》从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面对亲人死亡的和自己面对死神时的态度、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阐释及对人由生到死的自然规律的阐释,讲述了毛泽东对待生死的基本心态:乐观、奋斗、进取、顺其自然,及他超越生死,追求人生终极性价值的高远情怀。
通过《毛泽东谈生死》一书,我们可以知道,毛 泽东是怎样看待生死的: 生当乐观,奋斗进取; 死当英雄,死得其所。
他的价值观己超越生死。
当父母去世,妻儿牺牲,他悲痛,也坚强; 当身陷险境,死神擦肩,他淡定,也从容。
他说,生老病死,新陈代谢, 这是自然规律。
《毛泽东谈生死》由唐春元、伍英编著。
序篇:人生自古谁无死
乐观奋斗: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追求
1.“人生无处不青山”/2
2.“野蛮其体魄”:乐观奋斗的物质基础/9
3.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15
4.“一万年匙久,只争朝夕”/42
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4
6.”我是乐观主义者”/64
不笱且偷生: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
1.“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78
2.“非为奋斗而死,死有余哀!”/84
3.赵五贞自杀:全是封建婚姻惹的祸/88
4.自杀:人格的法现和实现/97
死得其所:毛泽东阐释死的意义和价值
1.“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105
2.“生为阶级,死为阶级”/111
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18
4.“民族英雄,虽死犹生!”/126
5.“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30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己”/137
7.“以身殉志,不亦伟乎”/141
8.一句流传千古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48
9.在生死搏击面前,毛泽东提出了“五不怕”/155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面对亲人的死亡
1.“一掬慈容何处寻”/162
2.“恨昊夭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166
3.“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71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车裹尸还”/178
5.“楚雄是个好伢子”/183
从容慷慨:毛泽东十次面对死神威胁
1.韶山脱险:毛泽东第一次遭遇“死神”/190
2.虎口脱身:毛泽东与死亡“擦肩而过”/195
3.“富田事变”:刺客把枪口对准了毛泽东/200
4.于都病危:毛泽东面对病魔的“困扰”/204
5.长征连中:毛泽东险象环生/209
6.转战陕北:“他扔他的炸弹,我办我的公”/217
7.特务破坏:毛泽东城南庄遭遇敌机轰炸/226
8.访苏路上,美蒋特务要对毛泽东痛下杀手/231
9.国庆大典:敌特要炮轰天安门城楼/237
10.林彪事件:毛泽东遭遇党内“接班人”的喑算/242
辩证法的胜利:由生到死是自然法则
1.“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自然规律”/254
2.“我赞成人死了后‘鼓盆而歌’”/258
3.笑谈“红白喜事”/264
4.妙释“视死如归”/267
5.倡议实行火化/270
6.“上帝请我吃烧酒”/272
7.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的生死颂歌/277
结束的话/284
这部书的文字力量着实让人震撼,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传记那样,仅仅罗列事实和时间线,而更像是一场直抵灵魂深处的对话。作者仿佛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慧眼,将那些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挣扎与抉择,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复杂人性的细腻捕捉,书中那些关键人物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犹豫、果决、甚至是矛盾,都被刻画得立体而真实。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不再是隔着冰冷的书本阅读历史,而是亲身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耳聆听那些决定时代命运的声音。文字的张力十足,时而如高山流水般舒缓自如,时而又似惊涛拍岸般磅礴有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极端的境遇下,人性的底色究竟是什么,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往事,又该如何被后人铭记和审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深刻的命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消化和探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深刻洗礼。叙事的节奏掌控得极为高明,它懂得何时该放慢脚步,去细品那些转折点上微妙的情感暗流;又能在关键时刻提速,将一连串的事件如同快进的电影片段般呈现,让人喘不过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编年体,而是更侧重于主题的串联,让不同的历史片段在思想的脉络下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感。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史争议性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一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法,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证据和分析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你不得不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能力去参与到这场思辨之中。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历史理解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沉郁顿挫”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轻快或煽情,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厚重、更具历史感的语调。每一个段落的措辞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很少有冗余的词汇,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摹,那些对特定历史场景的细致刻画,比如昏黄的灯光、弥漫的硝烟味,甚至是人物的微小动作,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种极强的画面感,使得那些理论和决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具体的时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满足,它让我看到了“大历史”背后那些支撑起它的“微观支撑点”,这些点滴细节,恰恰是构成真实历史的血肉。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回顾,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权力运行逻辑”的教科书。作者对不同阶段权力中心如何运作、如何维系、以及最终如何瓦解的分析,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书中对复杂政治博弈的剖析,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传记文学范畴,更接近于一种社会科学的深度研究。它不关注于表面的口号,而是深入到利益的分配、人心的向背以及意识形态的变迁这些核心要素。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将书中的论述与当下社会中一些现象进行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参照,让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教会我们,历史的经验教训往往是循环往复的,关键在于能否透过现象看清背后的权力机制。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如同精密机械一般,层层推进,让人信服。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历史的重量感”。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悲悯的情怀,在书写那些人物的功过是非时,总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时代赋予个体的沉重枷锁。书中的情感表达是内敛的,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也没有盲目的赞美,而是一种近乎冷静的审视,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激起了读者更深层次的同情和反思。它不是在贩卖情绪,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充满张力的思想场域,让读者自主去填充那些未曾言明的悲剧色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必然性”和“个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复杂和辩证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厚实而饱满的,绝对值得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其间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