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养卷-好书就是好老师 好妈妈
定价:25.00元
作者:张国龙,时遂营
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5379757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孩子培养计划: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教养卷)》一本好书和一个好习惯一样,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里装着30本好书和30个好习惯。如果每天为孩子讲一个好故事,他就能拥有充实的一个月;如果每个故事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他就能成长。对好书的精挑细选,对故事的趣味解读,对习惯的专业分析……这无疑是一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宝典。
目录
让孩子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文明健康习惯的培养
种好习惯: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
第2种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3个好习惯:培养孩子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
第4种好习惯:让孩子学会宽恕
第5种好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6种好习惯: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第7种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
第8种好习惯: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第9种好习惯:让孩子了解“性”的知识
0种好习惯:尊重孩子的隐私
让孩子修炼好品德――品德习惯的培养
1种好习惯:培养孩子积极认错的精神
2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平等精神
3种好习惯:合理对待孩子的错误
4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诚实的品格
5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正义感
6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责任心
让孩子学会理财一理财习惯的培养
7种好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8种好习惯:教孩子学会理财
9种好习惯: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20种好习惯: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
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艰辛――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21种好习惯:让孩子乐于劳动
第22种好习惯:让孩子克服懒惰
第23个好习惯:培养一个懂珍惜的孩子
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24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
第25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独立精神
第26种好习惯: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27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意志力
第28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自信心
第29种好习惯:让孩子拥有勇敢精神
第30种好习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者介绍
张国龙: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出版有论著《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散文集《荒草与阳光》,长篇小说《水边的夏天》等20余部。主编有散文集《真情》等数十部。长篇小说《头长皮毛的小丫》入选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获北师大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时遂营,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副教授。云南省演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编著《怎样纠正坏习惯》《中国孩子智慧生存法》等9部。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共青团中央全团调研成果奖等。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是我最大的困扰。我总担心自己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挤占了高质量的陪伴时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陪伴的质量”。它强调的不是陪伴的时长,而是“在场感”——你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互动中。书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心不在焉的陪伴”比独处更糟糕,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敷衍和不重视。这对我是一个警醒。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回家后“放下手机十分钟”,全身心地去倾听孩子讲述学校里发生的琐事,哪怕是一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和富有洞察力,它没有指责职场父母的难处,而是提供了一种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有效连接”的方法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愧疚于忙碌,而是更专注于如何让有限的相处时间产生最大的情感共振。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追求效率的人,看很多育儿书都会觉得节奏拖沓,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一本工具书,又像一本心灵鸡汤。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建立安全感,到培养独立性,再到塑造责任感,层层递进,井然有序。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界限”问题时的平衡感。很多家长要么过度溺爱,要么过度严苛,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立场。它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设定界限是爱的一种表现,而不是控制。书中举例说明,当孩子试图挑战规则时,父母坚守底线但语气温和的态度,反而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爱,从而更有安全感地接纳规则。这种“既要爱,又要规矩”的拿捏之道,对我这个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来说,是极其及时的纠偏。我不再害怕说“不”,因为我知道如何带着爱去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于“阅读和学习”本身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教孩子,更是关于如何培养一个终身学习者。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求知欲”是如何被扼杀的,以及如何通过创设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家庭氛围来保护它。书中描述了一个家庭如何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变成学习的机会,比如一起研究窗外的飞鸟,一起拆解旧电器,这些细微之处的描述,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日里错过了多少宝贵的教育瞬间。它让我从“完成作业”的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开始关注孩子提问时的眼神,以及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前沿,它鼓励家长放下“知识的传递者”的架子,转而成为“探索的伙伴”。读完后,我马上调整了周末的安排,开始带着孩子做一些“无用”但有趣的小实验,家庭氛围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关于“环境熏陶”的重要性。它没有提供那种生硬的“你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清单,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父母日常的言行举止是如何像雕刻刀一样,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价值观的。比如,书中提到一个父亲如何面对工作中的挫折,他选择的是坦诚沟通和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和逃避。这个场景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孩子面前处理压力的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首先得成为自己想让孩子成为的那种人。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温和地引导我们去改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教重于言传”有了更深刻、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落实到日常点滴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反而大量运用了文学化的笔触,将复杂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家庭场景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如何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背后的需求。书中通过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的例子,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探寻孩子情绪的根源——或许是失控感,或许是未被认可的需求。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是急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共情+引导”的沟通模型,让我学会了在冲突发生时,先处理感受,再处理事情。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和孩子的关系更亲近了,沟通的壁垒似乎也消融了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