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想让孩子亲近你,先让孩子信任你
定价:29.80元
作者:潘鸿生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3949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与自己不亲近了,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其实让孩子亲近你也是有秘诀的,你的一言一行,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可以信任与接近的人,孩子自然会愿意亲近你。
我们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坐标上,不能一个俯视一个仰视,要相互平视,*好的尊重方式莫过于: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他,用孩子的思想来理解他,同时更要尊重孩子的小小的心灵,这才是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的基础。
内容提要
很多家长都希望成为孩子的知己,成为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会抵触情绪,不愿意让家长亲近自己。为此,很多家长苦恼不已。其实,每个孩子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得到的伙伴不是在生活中对自己指手画脚、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一个自己信任、也信任自己,能让自己打开心扉讲出内心烦恼的人。本书结合当下热点的案例,及中外一些名家的理论,让每一位家长都学习到,如何亲近孩子,如何成为孩子知心的伙伴。
目录
作者介绍
潘鸿生,畅销书作者、图书策划人、心灵成长导师,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实用性强,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亲近的桥梁,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和支持。曾策划、撰写过《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好父母给孩子好的教育》、《做人如水的哲学》、《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等图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案例,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代入和反思。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那个关于“言行一致”的部分。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诚实守信,但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或尴尬时,也习惯性地采取了敷衍或推诿的态度?孩子对大人的观察是极其敏锐的,他们不是听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这本书让我不得不正视自己言行中的那些不一致性,比如我一边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去读书,一边自己却在刷个不停。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当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充满矛盾时,我们要求孩子建立的“信任”,根基就是不稳的。因此,重建亲子信任,先得从“重建父母自身的诚信”开始。这种由内而外的要求,让这本书的指导意义超越了单纯的育儿层面,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更正直、更值得被尊敬的成年人的指南。它迫使我停止对外在指责,转而向内求索,这过程虽然有些阵痛,但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简直就像是为我这个在育儿路上摸索了多年的老母亲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让我瞬间清醒,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那道无形屏障。我一直以为,爱和权威是亲子关系的基石,只要我做到面面俱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他们自然会对我言听计从,心生依赖。可现实却是,我越是“努力”,孩子似乎就越是疏远,那种心照不宣的隔阂,常常让我夜不能寐。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老生常谈的教育技巧,而是深入到了关系的核心——“信任”。它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了“亲近”的本质,让我开始明白,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在孩子眼中,可能恰恰是最大的不尊重。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管教”,比如未经允许翻看日记、逼迫参与不喜欢的活动,或者是在孩子表达脆弱时,我用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草草带过。这些细节,如同锋利的针,扎在了我的心上,让我意识到,信任的崩塌,往往就源于这些微小却持续的“不被看见”的时刻。它不提供速效药,而是引导我们去重建一个更真实、更平等、更有同理心的沟通场域,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地图上丢失已久的方向标,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评分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关系修复”蓝图,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去错误的批判,而是着眼于如何脚踏实地地弥补。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为错误的修复设立仪式感”的章节。过去,如果我和孩子发生争执,我总觉得道歉越快越好,草草了事,感觉仿佛翻篇了。但这本书指出,重要的不是“快点结束冲突”,而是“如何优雅地走过冲突”。它建议,在误解或伤害发生后,父母应该主动发起一个“和解仪式”,这个仪式可以是认真的对视、诚恳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共同完成一件小事,以此来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的关系比这次争执更重要,而且我们会一起努力把它修好。这种对“修复过程”的重视,让“信任”不再是一个脆弱易碎品,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刻意维护而变得更加坚韧的纽带。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与孩子发生冲突,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真诚的修复,都是在给我们的亲密关系加固。这本书,是给所有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刻、持久连接的父母,一份真正有价值的行动指南。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亲子关系的指南多如牛毛,大多都雷同地强调“多陪伴”、“多倾听”,听起来很美,但真正操作起来,往往执行不下去,或者效果甚微。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信任”这个抽象的概念,拆解成了可感知的、可操作的“行为颗粒度”。它探讨了边界感的重要性,这在我看来是至关重要的。我过去常常因为担心孩子走弯路,而过度介入他们的私人空间和决定,美其名曰“帮他们把关”。结果呢?孩子表面顺从,背地里却筑起了高墙,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领地被侵犯了。书中有一段关于“尊重孩子的‘秘密’世界”的论述,让我深受触动。作者指出,孩子需要有不被父母全盘透视的空间,那是他们形成独立人格的温床。当我开始学着后退一步,给予他们合理的“留白”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反而更愿意主动向我分享他们的困惑和喜悦,因为他们知道,分享是选择,而不是义务。这种高质量的连接,是通过给予而不是索取建立起来的,这种视角上的颠覆,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是那种激动人心的口号式宣讲,反而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坐在你对面,用沉稳的语调,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性、关于成长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信任的重建”时所采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它们绝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直接嵌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对待孩子偶尔的“小谎言”,过去我可能会立刻采取惩罚措施,试图拔除这个“不诚实的苗子”。但读完后,我才领悟到,很多时候,孩子撒谎,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我们的巨大压力,害怕说出真相后的后果,那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非天生的品行缺陷。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纠正”孩子,而是如何“调整”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反应机制。它提醒我,当孩子向你展示脆弱或错误时,你的第一反应,决定了下一次他们是否还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这种从“管理孩子”到“管理自我情绪”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在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时,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理解,也因此,我们家里的气氛,似乎也变得柔和了许多,那些曾经僵硬的对峙场景,正在慢慢被温和的协商所取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