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病适合看西医
定价:29.90元
作者:柳垂亮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962768
字数:200000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中西医专家、医学博士 柳垂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10440604000973)认证!
◆中西医专家沉淀2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和经验,历时三年写成,*科学、*有效、*安全的中西医看病指导!
◆翻开本书,清除危险的中西医误会,全面掌握实用的看病常识,让您再没有选错中西医的看病烦恼,立刻将求医风险降到**!
内容提要
《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病适合看西医》,告诉你应该知道的中西医常识,澄清流传广的中西医误会。
你所知道的中西医知识99%都是错的!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中医看慢性病,西医看急性病?
中药没副作用,西药有副作用?
……
这些你一直以来信以为真的中西医“常识”都是误会!中西医专家、医学博士柳垂亮在20年从医生涯中,亲眼见证了太多错误求医的病人,因对中西医存在误会而错失治病良机,或对中西医缺乏常识而多走治疗弯路。深知无数人不知如何选择中西医看病而痛苦,柳医生沉淀了20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的经验,为所有人奉献专门解决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的详细指导。
翻开本书,清除危险的中西医误会,全面掌握实用的看病常识,让您再没有选错中西医的看病烦恼,立刻将求医风险降到*!
目录
作者介绍
医学博士 柳垂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编号:110440604000973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就职于广东医学院附属佛山医院。柳博士从医20年,专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14年中医坐诊经验和11年西医研究经历。2005~2006年,柳博士访学美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以更开阔的眼界研究中西医学。回国后继续奋斗在医疗前线,致力于将中西医*的研究应用于实践。柳博士结合了中西医的精髓,并因此获得“广东省中医院‘拔尖人才’”“广东省中医院‘朝阳计划’青年后备人才”等荣誉,发表学术文献数十篇。
《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病适合看西医》沉淀了柳博士从医20年来对中西医的思考,在博大的视野中,中西医不再是对立的门户之见,而是在实践中携手共进。愿本书中谈及的中西医看病智慧,能给予您实用、贴心的看病指引。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叙述,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堆砌。它在论述哪些病症更偏向于哪种治疗路径时,总能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临床案例,使得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尤其在讨论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交织时,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极为高明。面对压力导致的失眠、心悸、或者不明原因的疼痛,西医通常会聚焦于神经递质的失衡,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但这本书则强调了“肝气郁结”或“心神不宁”在中医里的概念,认为这需要通过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等方式来调和。这种差异让我意识到,如果只是单纯地压制症状,很可能掩盖了更深层次的情绪困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尊重身体的整体性,认识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运作的机器,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对于那些深受慢性疼痛或情绪困扰折磨,但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人群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病痛。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疾病对症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医疗素养提升手册”。它并没有简单粗暴地下结论说“这个病只能看中医”或“那个病必须找西医”。相反,它用近乎辩证的笔触,细致地分析了每种医疗体系的优势区间和局限性。比如,在处理急性阑尾炎或严重创伤时,谁都知道现代外科手术的精确和高效是无可替代的;但对于很多功能性的紊乱,比如某些类型的过敏反应或代谢综合征的前期干预,中医强调的“治未病”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显示出了巨大的前瞻性。这本书最让我受益的一点是,它教会了我如何进行“双轨制”的健康管理:在需要快速控制急性指标时,毫不犹豫地选择西医的精准打击;而在需要长期调理身体底子、恢复内在平衡时,则转向中医的温和调养。这种基于病情复杂度和阶段性的明智选择,才是真正成熟的健康观。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就医者,转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规划自己医疗方案的“健康合伙人”。
评分这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书,光是书名和作者信息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于“如何选择医疗途径”这个核心问题的探讨深度。我最近一直在琢磨,面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是习惯性地直奔药店买西药快刀斩乱麻,还是应该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感受一下中医的“慢工出细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面前,不急不躁地为你把脉,让你清晰地认识到,有些病症,西医的介入是刻不容缓的“救火队长”,比如突发的急性感染、严重的外伤,那种需要快速精准定位和干预的领域,西医的现代诊断技术和急救手段确实无可替代,其高效和标准化流程让人心里踏实。然而,对于那些缠绵悱恻、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比如常年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疲乏无力,或者某些亚健康状态,我开始觉得,中医那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可能更对症下药。它不只是在处理一个孤立的症状,而是在调整你身体的“气场”,寻找失衡的根源。这本书的文字没有太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阐述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并且开始反思自己过去过于依赖单一医疗体系的局限性。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在处理“病”与“症”之间的区别上的细腻处理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症”——比如失眠、焦虑、脱发,然后赶紧去西医那里寻求快速的抑制或缓解。西医在这方面如同精密的仪器,能迅速找出异常指标并加以修正。但这本书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这些“症”的背后,是否潜藏着身体深处的“病因”,而这个“病因”恰恰是中医的强项所在。举个例子,书中对“湿气重”的描述,简直是画龙点睛,让我瞬间明白我那些总觉得身体沉重、消化不良的状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体内环境失衡的表现。西医可能只会针对肠胃不适开药,但中医的思路是去“祛湿”,从源头上改善内环境。这种对身体内部动态平衡的强调,让我对自己的身体管理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它鼓励我们不要做疾病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成为主动的管理者,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那些微弱的、但至关重要的信号。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身感受,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比单纯的知识输入要深刻得多。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介绍中医理论时,并没有陷入故弄玄虚的泥潭,而是用非常务实的角度去阐述了“为什么某些病适合中医调理”。那种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告诉你如何通过调整土壤、光照和水分,让植物健康生长,而不是只盯着病叶子喷洒农药。我记得书中详细对比了两种体系在处理免疫力低下问题上的差异。西医会侧重于检测具体的免疫细胞数量或抗体水平,用药物去“激活”或“抑制”某些功能;而中医则会从“正气存内”的角度出发,强调补益脾肺肾这三大“能量中心”。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西方科学分析到东方整体哲学的视角切换,极其富有启发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醒读者,对于那些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病因诊断的“疑难杂症”,中医的经验积累和个性化诊疗方案,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这本书对于希望拓宽自己健康视野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导航图”,它不是要让你彻底抛弃西医,而是教你如何智慧地根据病情的“个性”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