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直营(2本套装)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1+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0-12岁儿童心理学

正版直营(2本套装)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1+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0-12岁儿童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育儿指南
  • 0-12岁
  • 家庭教育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亲子沟通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46191
商品编码:29436105369
丛书名: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书   名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宣 传 语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的实质。

关键词

子关系 心灵成长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接纳孩子 参与孩子的成长 心智成熟的旅程 爱的逻辑与谎言 希拉里?克林顿 威廉姆?西尔斯  纪伯伦 

作   者

【美】赛西?高夫 戴维?托马斯 梅丽莎?切瓦特桑/著 刘华 陈立/

出版日期

201491日 第1次印刷

定   价

36

规   格

16开(165*224

页   数

228页(150千字)           印 张:14.25

图书类别

     家庭教育         图书分类号:G78          

书   号

9787510446191

用   纸

80g轻型纸

封面用纸

200克高阶映画

印   刷

平装 单色

书脊厚度

15mm

策   划

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书    名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找到表达彼此的语言

 

 

原书

Modern Parents, Vintage Values:Instilling Character in Today’s Kids

 

宣 传 语

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系列:我们之所以被孩子挡在门外,是因为我们太小看孩子,以为年长是足以应对孩子的利器。在当今这个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与孩子站在同一轨道,并保持相同速率,这是为人父母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子沟通 心灵成长  赛西·高夫  梅丽莎·切瓦特桑

挑战   同情心 宽恕 感恩 正直 责任心 耐心 自信 礼仪 优化内在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格局  龙应台 杨澜 威廉·西尔斯

中国好书榜  豆瓣年度图书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 译 者

【美】赛西·高夫  梅丽莎·切瓦特桑 著 高源 译

 

出版日期

2017年11月1日  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价

45.00元

 

规    格

16开(165*224)

 

页    数

220页(230千字)            印  张:13.75

 

类别

家庭教育   Ⅳ. ①G78

 

书    号

978-7-5477-2804-8

 

用    纸

80g轻型

封面用纸

230克高阶映画

 

印    刷

平装 单色

书脊厚度

16mm

 

策    划

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出 版 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1 详情介绍

编 辑 推 荐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子关系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简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子关系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作者简介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5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

媒 体 评 论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 《先知》

“我次做你的母,你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希拉里?克林顿 美国前国务卿

 

“对孩子的了解,让我们更有力量。”

—— 《西尔斯密育儿百科》

 

 

目 录      

 

前言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  4

 

1章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1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2章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  21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3章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  39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4章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  57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5章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  73

可以说,焦虑感是孩童时代的通病,所以可预见性和坚持原则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

 

6章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111

那些妨碍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担心和害怕。

 

7章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  125

大多数父母都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8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  147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9章爱的逻辑与谎言  /  165

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10章心智成熟的旅程  /  193

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前 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这本书写的东西我的确很喜欢,不过我更想了解的是,怎样才能把孩子(不是我自己)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且心灵纯洁的人。”说这话的是一位父,是专程上门来对我们说这番话的。这位父近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一次家长座谈会,话中提到的,正是我们当时在撰写的新书,也就是现在各位手中的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以后,许多家长会跟这位父一样,有类似的想法。

我们3个人上班的地方全名叫“明日之星辅导中心”,是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专门针对那些关注子女成长但又满腹疑问的家长。比如说,近中心就来了一对夫妻,满面愁容,在我们面前一坐下来,丈夫便开口说道:

“我们家女儿10岁,是那种比较难对付的小孩。每次只要我们没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开始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她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把家里闹个天翻地覆。我们带她去看过两个心理辅导师,还做过专业治疗,不过就我俩过来,因为我真的觉得,以前我俩是在把责任往外推,老想着找个人管管女儿,管好了再还给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俩可能也需要帮助了。我自己嘛,已经很不耐烦了,老对她发火,其实不应该的。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们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儿大概就不会这么过分了。”

在我们中心,像这样的父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明白孩子在跟父母对抗,也知道孩子逆反是有原因的,父母自身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确,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方面的问题——也许后者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近我们算了一下:3个人加起来,我们已经在家庭教育这行做了75年。不过,戴维和赛西总是说,这些年的事大多是梅丽莎做的,她是我俩的老板。1985年,梅丽莎创办了“明日之星”,之前她在纳什维尔的一所学校里干了好多年,一直负责青少年指导工作和心理咨询。至于戴维,1995年以来就一直负责男孩的心理辅导工作;赛西呢,则是从1993年开始负责中心的女孩心理辅导工作。

大家也许听说过“明日之星”吧。这是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心理辅导机构,中心主要针对518岁的少年儿童,为孩子们提供单独和集体形式的心理辅导,同时也定期针对青少年举办一个名为“希望之城”的夏令营活动。“明日之星”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咨询机构,有何区别呢?这里转述一名孩子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不是去‘明日之星’接受辅导的,我是去跟他们讨论问题的。”

我们经常在国内的教堂和学校巡回演讲,每次一开场,总要给听众讲清楚——我们并非是什么专家,每天能和各种年龄段的孩子以及家长们坐在一起,是我们的荣幸,因为我们也从孩子和家长身上学到了很多,经过反省、经过思考,我们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反哺给听众。

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和改变,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美国有名的女人希拉里所言,“我次做你的母,你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我们有理由认为,本书的读者也是这样的家长,因为无论如何,大家选择并阅读了这本书。作为心理辅导师,我们相信,的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将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实,我们真正想做的,就是和父母一道坐下来,共同倾听他们及其子女的故事。我们希望各位父母走入我们的办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们3个人的办公室各有不同:梅丽莎坐的是一把安乐椅,房间里的色调是黄蓝搭配,既让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放松和宽心;戴维坐的是一把真皮椅子,已经陪伴他好多年,房间的陈设富有阳刚之气,给人强烈的安全感;赛西的办公室光线充足,红色和黄色的格子印花布构成了房间的主色调,让人倍感温馨和鼓舞。

如果您愿意,就请选择一间办公室,拖把椅子过来,和我们一起坐下,说说您为人父母的那些事儿吧。

文摘

1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女儿出生的那天,我和友们在产房外的过道里一起分享快乐,谁会想到,几个月之后,我们却抱着女儿踏入了范德比尔特儿童医院的大门。孩子娇嫩的身体插满了管子和线头,一旁的监视屏上显示着她的心跳和脉搏。我躺在女儿身旁,心里在想,这才几周大的女儿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问班上的家长们类似的问题。其实跟他们一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走上这条人生之旅,要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至于以后应该做什么,人生有何转变,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波折,我没有丝毫概念。《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的作者丹·阿兰德说得很好:

 

“子关系是世界上高贵、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此外,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希望,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得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做了父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比如说,我可以连续3个昼夜不合眼,可以反复给自己的孩子注射药物,也可以凌晨2点钟从睡梦中醒来,打扫孩子呕吐的污物。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怀里搂着女儿——当初医生把她送到我怀里的时候,小姑娘是多么可爱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家伙因为病毒感染而剧烈腹痛,半夜醒来便开始呕吐,小床上到处都是她吐出来的脏东西,连头发里都有,睡衣也湿透了。我赶紧给她洗了个温水澡,梳理她那湿漉漉的头发。把里边的呕吐物清理掉,妻子赶紧给她换上干净的床单。可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又吐了,早上5点前又吐了3次,于是洗澡、洗头、换床单,两三个小时里我和妻子就重复了3次相同的动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个人打扫那么多次,是需要真正的爱的付出的。)

作为父,我一方面心甘情愿奉献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自私。为人父母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坏的一面,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惧万分的念头,正如安妮·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的经历时说的那样:“那时候,心里的一些想法太可怕了,要是说出来,估计耶稣都会气昏过去。”至于我那时,情况就更糟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耻,在我身上都有,而且远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时表现得强烈。养儿育女令我们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父母们可以表现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摇身一变,化作凶神恶煞的魔鬼。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 详情介绍

内容简介

不可否认,和上一代相比,我们所处的育儿环境更加复杂。

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学会怎么处理垃圾信息的骚扰,就惊恐地发现孩子的手机里已经有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画面。

我们极力想教导孩子我们坚信的为人之道,却沮丧地发现:孩子的世界我们无法涉入,更不要说教导了。

……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赛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认为:我们之所以被孩子挡在门外,是因为我们太小看孩子,以为年长是足以应对孩子的利器。在当今这个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与孩子站在同一轨道,并保持相同速率,这也是为人父母极大的挑战。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中,两位作者给出了解决之道:我们不会永远跟得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但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自己,永远具备认识和表达彼此的意愿和能力。

本书从八个层面讲述了影响孩子内心的力量——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礼仪,让我们带着更多的自由为人父母。

作者简介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

赛西和梅丽莎合著有多部作品,其中《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文版上市以来广受好评,曾获——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中国好书榜?生活类00(2014)

豆瓣读书2014年度好书(教育类)

目录

爱的读者

前言

部分  不一样的世界——现代家长的困境

第1章 匿名时代:现实感的缺失

这一代的孩子更习惯和适应于充满文字和按键的二维世界,而不是三维空间里带着情感和理性与他人交往。

第2章 警惕的世界:安全感的缺失

这个问题需要从父母开始——面对这个充满警惕的世界,你自己觉得安全吗?

第3章 权利感的问题:金钱造就的世界

这一代的孩子被赋予了权利感,认为他们值得他们所拥有的,并且还要索取更多。

第4章 尊重的缺失:底线必须存在

倘若没有尊重的底线,一切事物都会崩塌。这一条对所有年龄的孩子都适用。

第5章 情绪的海洋:苦苦挣扎的孩子

作为曾经与孩子在一起工作了好多年的咨询师,我们相信情绪上的问题正在集中地困扰着我们的孩子们。

第二部分  传统价值观——影响孩子内心的力量

第6章 同情心:让孩子自发地表达感情

记住,同情心一直都在那里。它只是被一些青春期的障碍所掩盖住了。

第7章 宽恕:如何回应冒犯与伤害

青少年需要理解一些概念,诸如宽恕与和解的区别,和解是怎样的,如何在原谅某人的同时依然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8章 感恩:让孩子拥有更多自主权

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加感恩。

第9章 正直:学会以爱的方式回应别人

一直被批评的孩子很难做到正直,因为他们极度渴望自己能够讨人喜欢。

第10章 责任心: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责任心的大障碍之一就是,在我们如今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活里,会有太多的忙碌、繁琐的事情要去处理。

第11章 耐心:如何回应成长中的苛责与冲动

当你自己还在大吼大叫的时候,要教育你的孩子“有耐心”是很难做到的。

第12章 自信:如何回应孩子的自我怀疑

父母从幼年期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青春期的时候则要去保护它。如果说自信心有需要被保护的时期,那就一定是青春期了。

第13章 礼仪: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感知能力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里,家长们对于自我表达的看重程度会胜过其他一切,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畅所欲言,不用管付出什么代价。

 

第三部分  优化内在,成就完美子关系

第14章 你可以给孩子的大礼物

如果你不能把你自己和你的生活从育儿过程中撤离出来,那些在你屋里跺脚的孩子们就不可避免地让你生气,引发你的痛苦、你的罪恶、你未曾愈合的童年伤疤。

第15章  拥有一个孩子之外的世界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在你孩子的生活中失去了你自己的生活?

第16章:学习有爱的生活

事实如此。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你并不能直接影响到你孩子的内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