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
定价:35.00元
作者:亦伟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13619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自我、认知外界、职场工作、婚恋情感,无一不跟心理学有关。无论你是遇到工作、情感还是生活中的烦心事,都能用心理学的知识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必读。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内容提要
心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心理学的“影子”,只要你用心观察,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
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故事,帮你揭开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常识,带你进入心理学的趣味世界中,感受心理学独特的魅力。
目录
章 认识自己
——读懂自己才能读懂世界
1.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 003
2.神秘的大脑运作方式 005
3.是错觉欺了你 007
4.老年人是幸福的 008
5.眼见不就是事实 010
6.你只是在做真实的自己 012
7.心理的“成长史” 014
8.心理学的高境界:天人合一 016
9.我思故我在 019
10.心理暗示让痛苦数倍放大 021
11.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 022
12.神奇的潜意识活动 024
13.身体中的3个“我” 026
14.活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027
第二章 行为反映了我们的心理
——表面与内在的潜在逻辑
1.印象为什么如此重要 033
2.不可一味追求 034
3.双胞胎的相似人生轨迹 036
4.行动起来,也要表达出来 038
5.智慧源于观察和思考 039
6.“老实人”往往具有强大爆发力 041
7.是话太多,还是患了躁狂症 042
8.你渴望挑战极限运动吗 043
9.艺术家创造的“自由王国” 045
10.孩子为什么会贪玩任性 046
11.别让臆想扰乱正常生活 047
12.地域不同,肢体语言含义也不同 049
13.我们的身体一直在“说实话” 051
第三章 让色彩装点我们的生活
——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1.心理颜色的视觉感 055
2.色彩是一台环保的空调 056
3.色彩本身的强大吸引力 058
4.你喜欢的颜色是哪种 059
5.先天色彩嗜好与后天色彩嗜好 061
6.每一种色彩代表不同性格 062
7.当心,你的情绪被色彩控制了 064
8.黄白的色彩搭配让人垂涎欲滴 066
9.初次约会,巧搭服饰的颜色 067
10.家庭装修中的颜色心理学 069
11.五光十色的化妆品,打造百变妆容 071
12.孩子天真烂漫的色彩世界 072
13.可令时空错乱的色彩 074
第四章 潜意识中的我们
——是梦境还是心境
1.梦境是开启内心世界的钥匙 079
2.庄周梦蝶的故事 081
3.梦中梦,似幻亦真 083
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085
5.周公解梦的玄机 087
6.梦话可以揭开心底的秘密 089
7.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梦游 090
8.梦的科学解析 092
9.做梦助于开发脑功能 094
10.催眠产生潜意识梦境 096
第五章 工作中的心理学
——让你的工作充满正能量
1.求职步很关键 101
2.保持危机感,迸发无限活力 103
3.做一个积极进取的职场人 104
4.学会调控,避免职场“情绪传染” 106
5.令上班族厌烦的星期三 108
6.成功人士的“隐形抑郁症” 110
7.应用名片效应,建立良好的印象 111
8.以人为本,赢得员工的心 113
9.运筹帷幄,打造一个的团队 114
10.职场身体语言的暗示作用 116
11.巧妙化解电梯间的尴尬 119
第六章 当经济遇上心理
——投资理财的心理奥秘
1.超实用的经济心理学 123
2.专业理财师受追捧 124
3.如何面对股市的跌宕起伏 126
4.商业机密是公司的核心价值 127
5.“低价销售”太诱人 129
6.卖场人员提高销售热情的方式 130
7.配套出售的家居用品 132
8.“天价商品”为什么也有消费群 134
9.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源自哪儿 135
第七章 期待美丽的爱情
——翩翩起舞的爱情荷尔蒙
1.一见钟情,心底究竟在想什么 139
2.你在我心中是美 141
3.珍贵的初恋,记忆中的美好 142
4.异性知己与亲密爱人 144
5.爱情是一种味道 146
6.每个人都有两段恋爱史 147
7.恋爱要越“谈”才越爱 149
8.遗忘,只是记忆的一种形式 150
9.学会拒绝,不要贪图被追求的小虚荣 153
10.走出网恋的阴霾心理 154
11.感情谈得起,更要放得下 156
12.思念是一种病 158
13.深情眼眸述说心底柔情 160
第八章 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
——担心的事总容易发生
1.越怕出事,越会出事 165
2.预言成真只是偶然事件 166
3.从众心理暗示,打个哈也会“传染” 168
4.什么控制了胃的饥饿感 169
5.我的闺密又大采购了 171
6.在稳妥中探求冒险精神 172
7.如何化解心中的怒气 173
8.不可用破坏方式减压 175
9.危急关头,理智做出选择 177
1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78
11.“80后”的怀旧风潮 180
12.互联网催生了双重人格 181
13.咬笔带来的幸福感 183
14.盲目模仿,会丢了真实的自己 185
15.别“宅”了,出来看看世界 186
第九章 人人都会恐惧
——你需要一颗“大心脏”
1.克服“密集恐惧症”的心理障碍 191
2.它们真的那么可怕吗 193
3.蜘蛛侠是个超级英雄 195
4.我们一起征服恐高症 196
5.奇特的“恐飞症” 198
6.幽闭空间恐惧症候群 199
7.晕血、晕针的特异恐惧 201
8.没有人不害怕电闪雷鸣 202
9.你有老板恐惧症吗 204
10.那些年的比较对象,“别人家的孩子” 206
11.洁癖症患者心底的秘密 208
12.让内心充满阳光 210
13.考试前突然“生病”的孩子 212
第十章 学会逆向思维
——让惯性思维偶尔反转
1.“人多力量大”的思维误区 217
2.过多选择带来的负效应 219
3.过分追求,反而适得其反 221
4.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信 223
5. 3岁独立人格开始成形 224
6.过度理由效应:削弱内在动力 226
7.为什么得铜牌的人比得银牌的人更高兴 228
8.问路存在风险,热心人也会指错路 230
9.外部干扰,重要的事情也会忘记 232
10.玩游戏也可以锻炼身体 234
11.讲粗话可缓解疼痛 235
12.早晨不叠被子反而有利于健康 237
13.喝碳酸饮料可减压 238
14.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的能力 240
15.哭泣不是丢人的事 242
16.不要压抑怒火,而要理智地宣泄 244
17.棘手的问题需要暂时搁浅 245
18.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247
第十一章 让生活充满阳光
——疲惫生活里的积极向往
1.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253
2.不要让世俗夺走你的快乐 254
3.改变自己,但不能迷失自己 256
4.大众审美标准,苗条女和肌肉男 258
5.你那么美,为什么还要整容 260
6.平稳度过情绪“低潮期” 262
7.摆脱心理定势,塑造积极心态 263
8.无为,顺其自然好 265
9.心理素质差,源于消极的想法太多 267
10.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 269
11.集中注意力,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 270
12.乐在其中的拖延者 272
13.别让惯性支配你的生活 273
作者介绍
亦伟,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学经验,坚持将心理学与生活融汇,让心理学成为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好帮手,作品语言简练、不晦涩。
文摘
11.
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
第六感是一种基于相似经历产生的意识判断。
几千年前,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有可能还存在第六种感觉。“第六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敏感的女性身上,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以下对话:
——“你是怎么发觉他说谎/做错事/出轨/的呢?”
——“我的第六感在告诉我。”
有些人对“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疑,有些人却认为“第六感”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然而,科学家至今仍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生物学家认为存在第六感,其就是身体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也叫作人体的“第六感觉”。它指的是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是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使内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人们对饥饿、口渴等的感觉,都不是通过五个基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而是通过“第六感觉”而感知的。有人把人的意念力或精神感应称为人的第六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超感觉力,我们这里所说的“第六感觉”是与之不同的。
“第六感觉”的感知,并没有什么专门的感觉器官,是由机体各内脏器官的活动,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的神经元(神经末梢)发出神经电冲动,把信号及时传递给各级神经中枢而产生的。然而,内脏器官的感受一般都不像机体表面的感觉那样清晰,而是带有模糊的性质,而且缺乏准确的定位。比如,当腹部出现疼痛的时候,患者往往分不清楚到底是胃痛还是肚子痛,所以生理学家把人体的“第六感觉”称之为“机体模糊知觉”。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无法清楚地感觉到胃肠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心脏的跳动,等等。生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当内部感受器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或是持续不断的刺激时,人体的“第六感觉”的发现对人类了解自身的活动规律和防治疾病都是有益的。
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发表在《心理学》杂志上的报告说,他通过实验发现,某些人可能会意识到他们正在看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又不能确定到底这变化是什么。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有意识的视觉模式。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心智直观”。任辛科说:“它可能是一种预警系统。”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韩世辉教授认为,第六感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大脑即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达意识层次,有些则不能到达,但有时往往是后者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对心理学研究来说,“第六感”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
序言
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总是感觉自己有点力不从心,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朋友推荐了这本《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说是能帮我调整心态。拿到书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清晰的结构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它不像有些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书里关于“动机”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解释了为什么过度依赖外在奖励反而会削弱我们的内在兴趣。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工作的一些态度,很多时候我追求的是升职加薪,但却忽略了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书里提出的“目标设定”的科学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设定目标”,而是告诉你如何设定SMART原则的目标,以及如何保持动力去达成它们。此外,关于“压力管理”的部分,也给了我不少实用的建议,比如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以及如何识别和改变导致压力的负面思维。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提到了“心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种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忘却时间,体验到极致快乐的状态。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状态融入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寻找那些能够让我真正投入和享受的时刻。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随身的心理指导,它提供了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这本《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简直是一股清流,在如今充斥着各种“速成”和“鸡汤”的书籍中,它显得尤为珍贵。我通常对那些承诺快速改变的书籍持怀疑态度,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研究的严谨和深刻,同时又不失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一些基本规律。我尤其欣赏书里对“认知失调”这一概念的阐述,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做出某个决定后,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该决定的证据,从而减轻内心的不适感。这个概念帮助我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和个人选择,包括我自己曾经的一些行为。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例如它提到,当一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去争取某样东西,即使最终结果并不如预期,他也很可能会觉得“物有所值”,因为这可以避免承认自己之前的努力是白费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心理机制,一旦被点破,会让人恍然大悟。同时,这本书也谈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关于消极情绪,更是关于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的信念。书中提供的对抗这种无助感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力量,强调了微小的进步和积极的自我肯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了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驱动力。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梳理情绪、提升自我认知的书,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没有过于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我们生活中可以触及的现象。特别是关于“情绪ABC理论”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总是把负面情绪的产生归咎于外界的事件,觉得是“某某事”让我不开心。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读。比如,当遇到挫折时,不是挫折本身让人痛苦,而是我们认为“这次失败意味着我一无是处”的念头。这个认知上的转变,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波动。此外,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自己沟通方式比较直接,有时候会不自觉地伤害到别人,或者导致误解。书里提供的沟通技巧,比如 Focusing on feelings and needs, rather than judgments and blame, 让我学到了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它不会强迫你改变,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找到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实在太多了,良莠不齐。拿到手后,翻了翻目录,感觉还挺实在的,没有那种“一夜暴富”式的夸张标题,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和困扰,比如人际交往中的小摩擦,情绪管理上的瓶颈,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建议。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总是会穿插大量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有时候甚至会让我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吗?”。举个例子,书里讲到“确认偏差”的时候,作者就举了一个买车的故事,一个人心里认定了某款车,就会不自觉地去搜集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反对的声音。读完这个故事,我立刻联想到自己之前决定买某件衣服的过程,也是一模一样。这种代入感极强的内容,让我觉得心理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可以切实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承诺与一致性”原则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旦做出某个承诺,就会更倾向于去履行它。这让我对自己在一些社交场合中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不感到压力的前提下,更聪明地管理自己的承诺。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易懂性,它不是一本让你变成心理学家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舒心的小助手。
评分我是一个对人性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总想知道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选择,为什么会有某些行为模式。这本《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它并没有像那些侦探小说一样,把人性描绘得阴暗叵测,而是以一种平和、理性的视角,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甚了解的心理现象。书里对“社会认同”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倾向于跟随大众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会错”。这解释了很多群体行为的现象,从排队购物到追星,背后都有着社会认同的影子。作者还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旁观者效应”,来展示这种社会认同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分析。它不仅指出了这些现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去打破它们。书中提到,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倾向于给事物分类,从而形成刻板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超越它们。它鼓励读者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从而形成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在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内心世界,更是关于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它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