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
定价:69.0元
作者:郭建军,杨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9779309
字数:25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青少年体育发展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一般状况、理论、实践经验和问题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分析,内容全面、视角多样、数据可信,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郭建军,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清华大学体育经济管理硕士。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中国拔河协会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汽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杨桦,男,1955年5月9日生。1977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会体育学科组召集人。历任成都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高级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还担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体育总局副主席、四川体育学科高评组组长、四川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委等职。2002年调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校教师和专业报告职务评委会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编;还兼任全国体总常委,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重点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体科学会理事,科技部科技人才评委,教育部“十五”***教材评委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30余部。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少年体育的脉搏: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的书,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普通读者,我得说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数据堆砌,更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中国青少年体育在2015年那个节点上的种种状态。从体育设施的普及程度,到体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实际落地情况,再到青少年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热情和遇到的障碍,报告都给出了相当详尽的分析。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体教融合”的部分,书中引用了大量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尝试打通体育与教育壁垒时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对未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时,报告也触及了青少年体育健身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用科学的数据佐证了体育锻炼对培养青少年坚韧意志、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宏观而又深入的视角,其中的一些政策建议和趋势分析,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支持下一代的体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报告不仅仅停留在对体育数据本身的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数据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元因素。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城乡青少年体育发展差距的分析,以及不同家庭背景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度的影响。这些内容让我深刻理解到,要真正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必须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去审视和解决问题。书中对体育在德育、智育方面所能发挥的潜在作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体育教育在塑造完整人格方面的无限可能。而且,报告还提及了互联网和新媒体对青少年体育观念和参与方式的影响,这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上,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具社会学意义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评分我是家长,平时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体育锻炼方面。《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这本书,让我这个普通家长对孩子们的体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报告中那些关于孩子体质健康状况的数据,让我这个做父母的感到一丝忧虑,但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引导孩子多运动的决心。书中提到的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建议,以及如何在家中创造条件鼓励孩子运动的方法,都非常实用。我特别喜欢报告中关于“快乐体育”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强迫孩子参加他们不喜欢的运动,可能适得其反。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家长在支持孩子体育发展中的经验,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为孩子争取更好的体育成长环境。虽然这本书有很专业的分析,但整体读起来并不晦涩,很多内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觉得孩子们的体育未来,在这样一份报告的背后,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努力。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体育媒体人,多年的从业经验让我对体育新闻的报道有了一定的敏感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我们这些基层报道者提供了一份“作战地图”。报告中对2015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大趋势、热点事件以及潜在风险的梳理,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报道的重点和角度。书中关于青少年体育消费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新兴体育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程度的调研,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新闻素材和选题方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成功案例的深入剖析,这让我们在报道体育成就的同时,也能挖掘出背后的故事和经验。当然,报告中也指出了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挑战,这对于我们媒体来说,也是一种提醒,告诫我们在关注光鲜成绩的同时,也要不忘挖掘和报道那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青少年体育的现状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报道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常年与青少年群体打交道,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内部称谓,这里略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者,为中国青少年体育这艘大船的航行把了脉。报告中对青少年体育人口结构、运动项目参与度、体能状况等一系列核心指标的梳理,堪称细致入微。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调研数据,让我能够更具体地看到不同区域在发展青少年体育上的差异和共性。书中关于“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也触动了我作为基层教练最敏感的神经,对于如何构建更科学、更有效的选材和培养机制,报告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观点。此外,书中对青少年体育安全和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视程度,也是我感同身受的一点,毕竟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整个中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一次深度体检报告,其中既有令人欣慰的进步,也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了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