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秒杀)规矩和爱——中国父母必读书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40602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作家周国平真诚推荐 孩子需要爱 更需要规矩 你不给孩子做规矩 孩子就要给你和社会做规矩 规矩是爱的规矩 爱是融合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产品特色图:
内容提要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您讲解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宝宝交流、呵护宝宝情感智力的发展。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目录
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需要谦卑
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不占有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二: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为人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规矩和爱的太极图示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一:溺爱型
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的特有现象
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亲
父亲的规矩之一
父亲的规矩之二
父亲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亲的爱
家有严母
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第五章 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
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人之初,规矩始(1):吃的规矩
人之初,规矩始(2):玩和睡的规矩
规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性
规矩的一致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
做规矩需要爱
规矩和爱的分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第六章 情商(一)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培养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孩子学会谦卑
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单亲妈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七章 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
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蒙迪: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
蒙迪:一位真正的马语者
蒙迪和野马
蒙迪的新方法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蒙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蒙迪和他的孩子们
蒙迪给我的启发
采访蒙迪
作者介绍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Tulsa)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的,而是聚焦于家庭关系中的核心矛盾点,比如权威的建立、情绪的流动、以及如何处理代际差异带来的冲突。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情感连接”的那一章印象最为深刻。作者没有回避亲子关系中必然会产生的隔阂和误解,而是坦率地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是单向输出,我们期待孩子接收我们灌输的价值观,却忽略了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被“看见”和“理解”。书中提供的那套观察和提问技巧,我回去马上试了,效果立竿见影。我改变了以往那种直接下结论的沟通方式,转而尝试去描述我观察到的现象,然后邀请孩子分享他的内在感受。这种微妙的措辞变化,竟然让原本紧绷的对话气氛瞬间软化了。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不是那些“秘诀”,而是作者传递出来的一种信念: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漫长的、充满耐心的陪伴。它要求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才能真正走到孩子身边。那种深度和广度,远超了我以往接触的任何育儿书籍,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更完整、更自洽的成年人。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深度”的家庭教育书是有点抗拒的,总觉得会不会太理论化,读起来费劲。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得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娓娓道来。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小剧场。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规则”的重新定义。传统观念里,规则就是为了约束和服从,但这本书里阐述的规则,是用来建立“安全感”和“可预测性”的基石。它不是要扼杀孩子的个性,而是要提供一个清晰的边界,让孩子知道在哪里可以自由探索而不至于迷失。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个关于“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惩罚和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以前总想着如何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现在我更倾向于引导他们去体验行为带来的真实后果,从而内化责任感。这种视角的转换,真的需要勇气,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得暂时放下“我是家长我说了算”的固有权威,去拥抱不确定性,这对我个人成长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立刻能“治愈一切”的速效药,而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哲学读本。我尤其欣赏它对“自主性”的推崇。在如今这个高度关注成绩和排名的社会背景下,强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反复论证,真正的自信不是来自于被夸奖漂亮或聪明,而是来自于“我能行”的主观体验。书中提到的一些“赋权”小练习,比如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日程、让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材料负责等,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需要父母放下太多的控制欲和对“效率”的执念。我尝试着在某些决策上真的让步,虽然初期会带来一些混乱和低效,但长远来看,孩子那种主动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在缓慢地萌芽。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不需要我们了,而我们要做的是,在我们被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少干预、最大支持的那种智慧。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头,随时翻阅,进行自我校准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家庭中那种特有的、无声的压力。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对照着书里的描述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片段——比如周日早晨的早餐桌上,我们是如何因为“谁来洗碗”的问题而引发一场小型家庭战争,或者在孩子考试失利后,我又是如何笨拙地试图用物质奖励来掩盖内心对他的失望。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像一面镜子,让你自己照出那些尴尬、那些无力和那些爱得太满溢出的部分。最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界限感”的探讨极其细腻。我们常常认为爱就是无条件的给予,但这本书教会我,恰恰是清晰、坚定的界限,才能保护双方的情感不受侵蚀。它教会的不是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如何“松开手”,同时确保他们知道,无论如何,父母的爱和支持的底线是牢固不可摧的。这种平衡的艺术,这本书阐释得淋漓尽致。
评分天哪,最近读的这本家庭教育类的书简直让人茅塞顿开!我本来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挺上心的了,结果读完之后才发现,很多我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好”的行为,其实是在无形中给他们设置了各种障碍。这本书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反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着点幽默的方式,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养误区扒了个底朝天。我特别喜欢它剖析“完美父母”焦虑那一部分,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追求的“完美”往往是建立在迎合社会期待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真正符合孩子的天性和需求。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抱着一个错误的地图在导航,而这本书突然给你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强调的不是要生一个多么听话、多会考试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内心强大、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懂得如何与世界和解的“人”。里面的案例分析也极其真实,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拍大腿,心想:“对啊!我儿子/女儿不就是这样吗?” 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对待孩子的那种“控制欲”松动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观察和尊重。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扔一边,等下次犯错再翻几页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家庭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