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定价:99.00元
作者: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42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顺序实施开展为视角,描述工程建设由始至终的全过程要求,可以让通信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熟悉和了解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工程项目全局把控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脱节现象,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本书以某前沿发达省份室内覆盖工程实际工作内容为样板,描述已经历多年的成熟的合理建设和管理要求经验,编制内容完全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情况,适用性高。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和分析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全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建设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办法。全书包括“室分工程建设全流程阶段要求指导”和“室分工程建设管理指导”两部分内容,专门针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指导,涉及工程建设所有阶段流程的环节说明,可以有效提高行业人员对整体项目的熟悉程度、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建设效率。
目录
作者介绍
吴鹏,移动通信行业从业者、专家型领导,现任职位为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江苏省移动通信局、江苏移动工程建设部工作,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主导制定了多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历任淮安、南通、扬州分公司和江苏省公司工程建设分管领导,有丰富的通信工程建设实践管理经验。在其工作期间,洞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多次提出室分创新建设思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立体网建设的新型室分覆盖方法,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发布于通信类核心期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另一个明显短板在于其对新技术迭代的跟进速度显得有些滞后。当我们都在讨论如何利用AI和机器学习进行网络自优化和故障预测时,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和案例分析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依赖人工干预的工程管理模式上。虽然它提到了5G,但重点似乎更多放在了如何将5G的物理接入层部署到室内,而不是如何利用5G网络本身的特性去优化室内覆盖的运维效率。例如,在资产管理方面,书中强调的是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和台账更新,这套流程在今天看来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如何利用RFID技术或物联网传感器对分布在成千上万个角落的无源器件(如吸波材料、天线单元)进行实时状态监控和数字孪生管理的内容,但这些前沿的数字化管理理念在书中几乎没有体现。它更像是一本在三四年前就应该出版的权威指南,对于当下快速发展的智能化运维趋势,它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给人一种“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遗憾感。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系统集成项目经理,我对这类行业手册的期望值通常是“效率提升”和“风险规避”。这本书在后者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到位,但前者却着实让人抓狂。它的结构组织逻辑,似乎更偏向于一个“项目合规性审查清单”,而不是一份“高效施工指南”。比如,在项目的前期勘察阶段,它详细列出了需要记录的几十项数据点,这对于确保资料完整性是有帮助的。但是,它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无人机或先进的扫描设备来快速、精准地采集这些数据,而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测量描述上。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涉及到工程变更管理和隐蔽工程验收的环节,书中的描述过于理想化。现实中,运营商、地产方、施工队之间的权责划分和沟通壁垒,才是导致工期延误和质量问题的根源。这本书似乎假定所有参与方都是理性且配合的,对于如何处理那些“非技术性”的扯皮和推诿,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实用的谈判策略或文档模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应该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对于“如何让别人照着做”,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让你在甲方面前有理有据的理论支撑,而非解决现场矛盾的战术手册。
评分从排版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风格让我感觉非常陈旧。它大量使用表格和项目符号,但缺乏有效的可视化辅助工具。在讨论复杂的三维电磁波传播和天线布局优化时,几张模糊的、低分辨率的示意图根本无法清晰地传达设计师的意图。很多概念,比如“旁瓣抑制”、“覆盖盲区的精准定位”,如果能配上直观的彩色热力图或者3D模型剖视图,理解起来会快上十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高阶概念,不需要额外的视觉辅助。这种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初级技术人员的学习门槛。我试着让一个刚毕业的同事对照书中的章节去理解一个复杂的商场楼层分布图,结果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书上的二维平面概念和实际的三维空间结构对应起来。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资深专家准备的“标准检索工具”,而不是为新一代工程师提供“入门向导”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挺失望的。封面设计平平无奇,一股浓浓的“政府文件汇编”的味道,完全看不出它会是本指导实际操作的工具书。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图文并茂,能让人一眼就明白复杂原理和施工难点的“干货”宝典。结果呢?打开之后,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标准条文、规范引用,还有那些拗口的工程术语堆砌。我当时心想,这不就是把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重新编排了一下吗?对于一个刚入行,或者说在现场摸爬滚打多年,更需要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大而全”的叙事方式简直是灾难。尤其是涉及到最新的技术,比如毫米波或者室内大规模MIMO的部署细节,书中给出的往往只是宏观指导,缺乏具体的、可复制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处理大型商场复杂的幕墙材质对信号衰减的影响,书里大概提了一下“应进行详细的传播模型仿真”,但对于用什么软件、设置哪些参数才能得到一个可靠的仿真结果,则避而不谈。读起来非常费劲,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法律条文,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才能把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串联起来。如果希望从中找到快速提高实战能力的捷径,这本书可能要让你走弯路了。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与广度是成反比的。它试图涵盖室内覆盖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宏大的叙事目标,导致其在每一个具体的技术点上都显得浅尝辄止。举个极端的例子,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光纤接入的熔接规范,什么熔接损耗要求、盘纤保护措施都写得非常细致。然而,当谈到现代室内分布系统中最核心的“源头”——有源设备(如RRU、DAS主控单元)的选型和安装环境适应性时,内容就变得非常模糊。例如,对于南方梅雨季节高湿度环境对设备寿命的影响,或者北方冬季低温对设备启动和性能的潜在影响,书中只是笼统地建议“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这种级别的建议,对于任何一个在极端气候区工作过的工程师来说,都是不痛不痒的废话。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不同品牌设备在特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实际测试数据对比,或者至少是一些针对特定环境的除湿、加热或通风的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但这些实质性的技术洞察,在这本手册里是找不到的,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而不是一本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