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
定价:69.00元
作者:刘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11514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十年磨铁之作,Intel、睿晟微电子、复旦微电子多位专家联袂推荐。
首本由本土作者系统讲解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专著,集后端设计之大成。
结合后端设计的主流工具,理论联系实践,极具可操作性。
内容提要
集成电路后端设计流程长、环节多,而且每个环节、每个工种都涉及非常多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为了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后端设计的基础知识,本书不仅在广度上全面覆盖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三个重要设计大方向:全定制、半定制和静态时序分析,而且在深度上覆盖了后端三大重要设计方向之间相互关联的技术点。并以此来贯穿整个后端设计流程,使读者在广度和技术点衔接两方面深入理解整个后端设计技术和流程细节。本书不拘泥于枯燥理论的灌输,把整个集成电路后端设计过程通过结合业内主流EDA设计工具和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讲解,终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真正地提高读者学以致用的工程技术设计能力。本书是任何想要学习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读者必读的。
本书特点:
系统而且深入,既对后端设计知识的广度有足够的覆盖,同时也不乏深度和细致。
从完整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主流工具,实操性强。
涉及的实验技术资料可以在相关EETOP【后端设计】分论坛下载。
作者将定期在EETOP分论坛与本书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解答读者问题。
目录
前言
章引论
1.1集成电路发展史简介
1.2集成电路发展现状
1.3国际集成电路发展趋势
第2章集成电路后端设计方法
2.1集成电路后端设计
2.2后端全定制设计方法
2.2.1后端全定制设计流程介绍
2.2.2主流后端全定制设计工具介绍
2.2.3后端全定制设计小结
2.3后端半定制设计方法
2.3.1后端半定制设计流程介绍
2.3.2主流后端半定制设计工具介绍
2.3.3后端半定制设计小结
**部分后端全定制设计及实战
第3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3.1设计标准单元库的重要性
3.2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3.2.1标准单元的基本介绍
3.2.2标准单元的基本类型
3.2.3标准单元库提供的数据
3.2.4标准单元设计参数
3.3标准单元设计流程
3.3.1方案设计
3.3.2标准单元电路及版图设计
3.3.3标准单元库版图和时序信息的提取
3.3.4库模型与库文档生成
3.3.5设计工具流程验证
3.3.6测试电路设计及工艺流片验证
3.4标准单元设计需要的数据
3.5标准单元设计EDA工具
第4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电路设计技术
4.1CMOS工艺数字电路实现结构
4.1.1静态电路实现结构
4.1.2伪NMOS电路实现结构
4.1.3传输管与传输门电路
4.1.4动态电路实现结构
4.1.5高扇入逻辑电路的实现结构
4.2CMOS数字电路优化
4.3标准单元库中几种时序单元介绍
4.3.1C2MOS触发器
4.3.2真单相触发器
4.3.3脉冲触发器
4.3.4数据流触发器
第5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电路设计实战
5.1电路设计流程
5.2时序单元HLFF的电路设计
5.2.1建立库及电路设计环境
5.2.2VituosoSchematicComposer使用基础
5.2.3时序单元HLFF电路实现
5.2.4时序单元HLFF电路元件的产生
5.2.5时序单元HLFF电路网表输出
5.3时序单元HLFF的电路仿真
5.3.1设置带激励输入的仿真电路图
5.3.2使用VirtuosoSpectreCircuitSimulator进行电路仿真
第6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版图设计技术
6.1基本CMOS工艺流程
6.2基本版图层
6.2.1NMOS/PMOS晶体管的版图实现
6.2.2串联晶体管的版图实现
6.2.3并联晶体管的版图实现
6.2.4CMOS反相器的版图实现
6.2.5缓冲器的版图实现
6.2.6CMOS二输入与非门和或非版图实现
6.3版图设计规则
6.4版图设计中晶体管布局方法
6.4.1基本欧拉路径法
6.4.2欧拉路径法在动态电路中的应用
6.4.3晶体管尺寸对版图的影响
6.5标准单元版图设计的基本指导
6.5.1优化设计标准单元
6.5.2标准单元PIN脚的设计
第7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版图设计实战
7.1版图设计流程
7.2时序单元HLFF版图实现
7.2.1建立项目库及版图设计环境
7.2.2VituosoLayoutEditor使用基础
7.2.3时序单元HLFF版图实现
7.2.4时序单元HLFF版图GDS输出
7.3版图设计规则检查
7.3.1执行版图设计规则检查
7.3.2基于版图设计规则结果的调试
7.4版图与电路等价性检查
7.4.1执行版图与电路等价性检查
7.4.2基于版图与电路等价性检查结果的调试
7.5版图寄生参数提取
第8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特征化技术
8.1标准单元时序模型介绍
8.1.1基本的时序模型归纳
8.1.2时序信息建模方法
8.1.3时序信息文件基本内容
8.2标准单元物理格式LEF介绍
8.2.1LEF文件中重要参数详细说明
8.2.2LEF文件全局设置
8.2.3LEF文件中工艺库物理信息设置
8.2.4LEF文件中单元库物理信息设置
8.2.5LEF对应的图形视图
第9章后端全定制设计之标准单元特征化实战
9.1时序信息提取实现
9.1.1时序信息特征化的实现流程
9.1.2时序信息特征化的数据准备
9.1.3标准单元HLFF的时序信息特征化
9.1.4SiliconSmart工具流程介绍
9.2物理信息抽象化实现
9.2.1物理信息抽象化实现流程
9.2.2建立物理信息抽象化工作环境
9.2.3标准单元HLFF的物理信息抽象化
9.2.4版图抽象化后LEF数据输出
第二部分后端半定制设计及实战
0章后端半定制设计之物理实现技术
10.1半定制物理实现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10.2半定制物理实现流程
10.3半定制物理实现使用的EDA工具
10.4半定制物理实现需要的数据
10.5布局规划
10.6电源规划
10.6.1电压降与电迁移
10.6.2电源规划前的功耗预估方法
10.6.3电源条带的基本设置方法
10.6.4电源环的基本设置方法
10.6.5电源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
10.7时钟树的实现
10.7.1常见时钟网络的实现方法
10.7.2时钟树的综合策略
10.7.3时钟树的基本性能参数
10.7.4时钟树的综合流程
10.7.5门控时钟
10.7.6时钟树优化基本指导
10.8布线
10.8.1天线效应
10.8.2串扰噪声
10.8.3数模混合信号线走线的基本方法
10.9ECO
1章后端半定制设计之Open-SparcT1-FPU布局布线实战
11.1布局布线的基本流程
11.2布局布线工作界面介绍
11.3建立布局布线工作环境
11.4布局布线实现
11.4.1芯片布局
11.4.2电源网络实现
11.4.3自动放置标准单元
11.4.4时钟树综合
11.4.5布线
11.4.6芯片版图完整性实现
11.4.7布局布线数据输出
2章后端半定制设计之Open-SparcT1-FPU电压降分析实战
12.1电压降分析的基本流程
12.2建立电压降分析的工作环境
12.3电压降分析实现
12.3.1设置电源网格库
12.3.2功耗计算
12.3.3电压降分析
第三部分静态时序分析及实战
3章静态时序分析技术
13.1静态时序分析介绍
13.1.1静态时序分析背景
13.1.2静态时序分析优缺点
13.2静态时序分析基本知识
13.2.1CMOS逻辑门单元时序参数
13.2.2时序模型
13.2.3互连线模型
13.2.4时序单元相关约束
13.2.5时序路径
13.2.6时钟特性
13.2.7时序弧
13.2.8PVT环境
13.3串扰噪声
13.3.1串扰噪声恶化原因
13.3.2串扰噪声的体现形式
13.3.3串扰噪声相互作用形式
13.3.4时间窗口
13.4时序约束
13.4.1时钟约束
13.4.2I/O延时约束
13.4.3I/O环境建模约束
13.4.4时序例外
13.4.5恒定状态约束
13.4.6屏蔽时序弧
13.4.7时序设计规则约束
13.5静态时序分析基本方法
13.5.1时序图
13.5.2时序分析策略
13.5.3时序路径延时的计算方法
13.5.4时序路径的分析方法
13.5.5时序路径分析模式
4章静态时序分析实战
14.1静态时序分析基本流程
14.2建立静态时序分析工作环境
14.3静态时序分析实现
14.3.1建立时间分析
14.3.2保持时间分析
14.3.3时序设计规则分析
14.3.4时序违反修复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 峰 EETOP社区【后端设计】设计分论坛版主,拥有10年以上集成电路后端设计工程经验。目前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供职于多家外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科研院所,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计划、核高基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的产品的研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想深入了解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工程师准备的“圣经”。我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啃下来,感觉收获巨大。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设计流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后端设计中那些最容易让人头疼的瓶颈问题,比如时序收敛、功耗优化和物理实现中的各种陷阱。作者的讲解非常细致,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清晰解答的难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尤其是关于寄生参数提取和签核(Sign-off)流程的章节,写得尤为透彻。我记得有一次在处理一个低功耗设计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IR Drop问题,翻阅这本书后,找到了非常实用的处理建议和调试思路,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这本书的难度不低,需要有一定的数字IC设计基础才能更好地吸收,但对于希望从“会用工具”进阶到“精通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真的能帮助你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后端设计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非常挑战我的现有知识体系,尤其是关于物理验证和签核的章节,涉及到的规则检查(DRC/LVS/ERC)和各种复杂的模型文件(如Liberty、SPEF)处理,简直是把我带到了另一个维度。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流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准确性,这一点在IC设计领域至关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参数设置错误可能导致整个芯片流片失败。书中对功耗敏感性的分析和降噪技术(如使用缓冲器插入、逻辑重定时)的介绍,是真正体现了高级工程师水平的干货。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参考教材,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操作指南,更是一种工程思维的训练。它促使我去质疑每一个默认设置背后的合理性,去探究工具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从而真正掌握设计的主动权。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贴合实际项目需求,几乎是按部就班地带着你走过一个完整的芯片后端流片流程。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每个阶段时,不仅关注“怎么做”,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布局规划阶段,它对电源网络的设计拓扑结构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不同结构在噪声抑制和电流分配上的优劣。书中大量使用了业界成熟的工具链作为案例,这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实操性。对于初入职场的后端工程师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随时为你答疑解惑。我发现书中对版图(Layout)与时序(Timing)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论述非常精辟,很多书只谈时序或只谈版图,而这本书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分析,这才是现代IC设计真正的挑战所在。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后端流程的掌控力大大增强,不再是盲目地点击按钮等待结果,而是能主动预判和干预设计中的关键点。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厚重”。这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入门教程,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刻设计哲学。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DFM(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可制造性设计)的部分,它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在前段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后续制造的限制,尤其是对金属层桥接(Via stitching)和光刻热点(Hotspot)的处理,都有非常具体的指导。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偏向于严谨的技术报告,逻辑清晰,推导严密,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每一个公式和每一个步骤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性能和良率的团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深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不仅教会你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你学会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鲁棒性更强的后端设计流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实战”二字的完美诠释。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而是大量地穿插了基于业界标准流程的实际操作案例和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对静态时序分析(STA)中反馈路径和交叉时钟域(CDC)处理的讲解,细致到令人发指,直接解决了我在项目收尾阶段一直悬而未决的几个棘手时序违例。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务实,就像是你在项目现场拉着一位资深负责人请教问题一样,得到的回答既专业又直接指向核心。对于希望快速提升自己在高速接口(如SerDes/DDR)后端实现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后端设计远非简单的布线和优化迭代,而是一门平衡速度、面积和功耗的复杂艺术,而这本书正是教授这门艺术的权威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