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爸爸送给青春期儿子的书 |
| 作者 | 钟淼淼 |
| 定价 | 42.00元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463269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男孩瑞瑞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在青春期发生的种种或是高兴;或是悲伤;或是疑惑;或是迷茫的成长事件,而其间,他的爸爸妈妈都会适时给予他指导、鼓励、督促,引导他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越来越把自己和父母区分开,寻求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简介:钟淼淼,女,新锐亲子畅销书作家,著有《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青少年多角度思维故事集:换个角度切苹果》等畅销图书,累计数达十万册。作者于2007年出版的《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获2008年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提名,《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获华东地区图书奖。 |
| 目录 | |
| 序言 生理篇 1脖子上突出的“不明物体” 2嗓子突然变粗了 3浑身长毛的“小泰山” 4请叫我“胡须瑞” 5男女有别 6“豆芽菜”的忧伤 7难闻的“男人味” 8乱梦纷纭的夜晚 9床单事件 10男生们的恳谈会 11我的“战痘”岁月 12我的“竹竿”身材 13视力出问题了 14我要去纹身 15“耳背”的同桌 学习篇 16糟糕的“健忘症” 17与老师的“正面对决” 18开学恐惧症 19怎样写好作文 20学不好的“英国老鼠” 21上网成瘾了 22关于作弊的作战部署 23我害怕失败 24“笨”的记忆法 25跳出定向思维 篇 26“触电”的感觉 27关于爱的“责任感” 28遭遇“网恋” 29朋友间的战火 30怎样向朋友道歉 31快乐的之道 生活篇 32可怕的“家长批判会” 33男子汉要学会担当责任 34我想学功夫 35该如何面对校园暴力 36男儿有泪也轻弹 37犹豫先生 38“富爸爸”与“穷爸爸” 39牛屎运 40爸爸撒谎了 41次吸烟 4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3一个好汉三个帮 44勇敢地做出新尝试 45偷来的球票 46一次有惊无险的做饭经历 47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残忍 |
| 编辑推荐 | |
| 一份爱的礼物,一份特殊的关怀青春期,人生的关键期陪伴孩子一同安全走过青春期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正处在“迷雾期”的儿子量身定做的!说实话,青春期这孩子的心思比天气还难猜,前一秒还跟我称兄道弟,后一秒就能因为一点小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座孤岛。我拿着它的时候,一开始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书汗牛充栋,大多不外乎是些老生常谈或者过于学术化的理论,读起来晦涩难懂,根本没法落地实践。但这本不一样,它的切入点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人抓狂又无可奈何的瞬间。比如,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冲突,它没有简单粗暴地提倡“一刀切”的管理,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沉迷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寻求掌控感、社交归属感,还是逃避现实压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温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推心置腹,提供的建议不是一套死的模板,而是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些,至少我知道,面对那些爆发出来的“青春期怪癖”,我不再是完全束手无策的“应激反应者”,而是可以更从容地去理解和引导的“观察者”了。这感觉,比任何育儿秘籍都来得实在和珍贵。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和系统性思维的父亲,阅读时总习惯于去梳理作者的论证脉络和理论支撑。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虽然主题是情感沟通,但它的结构组织却呈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性。它不像那种纯粹的“鸡汤文”,读完后感觉热血沸腾但实践起来依然寸步难行。相反,它似乎构建了一个从“认知重塑”到“行为干预”的完整闭环。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新鲜感问题时,它没有直接灌输“早恋有害论”,而是先用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小案例,解释了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带来的情感探索的必然性,然后才引导父母如何将这种探索引导向更健康、更负责任的方向。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拆解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父亲对“知其所以然”的探求欲。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界限感”的探讨,它清晰地界定了父母的责任边界和孩子的自主空间,避免了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全方位监控”,反而让孩子在被尊重后更愿意主动汇报和沟通。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掌控全局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油腻化”。我平时工作接触的文字大多比较正式和严肃,所以对于这种面对年轻读者的书籍,我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轻松却显得油腻浮夸的表达,或者用太多网络流行语来强行拉近距离,结果适得其反。然而,这本书的文字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清爽感”。它用词精准,情感饱满却不煽情,论述有力却不咄咄逼人。我记得有一章讲到如何和儿子谈论“失败”和“挫折教育”,书中的原话是“允许你的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摔一跤,但要确保他知道你在旁边准备好了止血带。”这句话,简洁、形象、富有画面感,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它没有过度美化挫折的痛苦,也没有轻视孩子当时的沮丧,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替孩子铺平道路,而是教他如何应对路上的石子和泥泞。这种高质量的文字输出,让我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提升。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发现它在探讨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父爱”的有效性。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天壤之别,传统的“威严父权”模式已经彻底失灵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如何与孩子和睦相处”的表层,而是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的父子关系模型。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应对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成就感与现实学业的落差”的分析,让我大受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游戏中的行为模式映射到现实中,引导我们去挖掘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那些被认可的能力,并尝试在现实中寻找对应的出口。这种跨领域的联想和分析,显示出作者对当代少年心理的深刻洞察力,这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亲子教育指南所能提供的深度,更像是一本关于现代家庭社会学和心理动力学的入门读物。
评分坦白说,作为父亲,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怪圈:是不是我工作太忙了?是不是我表达方式太笨拙了?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关键时期?这本书最治愈人心的部分,恰恰在于它对这种“父亲焦虑”的精准捕捉和温柔化解。它没有给我们任何不切实际的承诺,比如“读了这本书,你的儿子会立刻变成乖宝宝”。相反,它强调的是父母的自我接纳和持续成长,它把重点放在了“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他人”的古老真理上。书中有很多“换位思考”的小练习,要求我们尝试从青春期儿子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规则,读起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对着镜子审视自己。这种带着反思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一次彻底的“体检”。它不是一本让你速成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成为一个更耐心、更有智慧的父亲的长期伴侣。我把它放在床头,偶尔翻开一页,都能获得一股持续稳定的正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