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耐力训练 |
| 作者 | Ben Reuter,刘晔 |
| 定价 | 5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0192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317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耐力训练》由美国的十一位专家撰写,内容有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训练生理学、运动员测试与评估、训练原理与考虑因素、运动营养与饮水、如何发展有氧耐力、发展无氧耐力和肌肉耐力、耐力项目的抗阻训练,并且介绍了跑步、自行车、游泳和铁人三项等四个项目的训练安排和范例。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耐力训练的生理基础 1 三个能量系统 2 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动态变化 3 心肺生理学 4 运动训练对心肺系统的影响 5 骨骼肌收缩 6 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第二章 耐力的测试与评估 1 动作分析和生物力学 2 场地测试 3 有氧耐力的测量和分析 4 耐力测试结果的含义 第三章 耐力训练原则及注意事项 1 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 2 训练周期划分 3 过度训练与超负荷训练 4 赛前减量训练和调整竞技状态 5 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6 动态柔韧性练习 7 静态拉伸练习 8 预防运动捐伤 9 环境条件 第四章 耐力的营养与水分补充 1 营养周期划分 2 补充水分 3 全年营养方案 4 营养补剂 第五章 有氧耐力训练 1 训练类型 2 长距离训练 3 间歇训练 4 有氧训练 第六章 无氧耐力和肌肉耐力训练 1 举重练习的指导原则 2 练习类型 第七章 耐力性项目的抗阻训练 1 抗阻训练对耐力能力的影响 2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进行抗阻训练的模式和方法 3 耐力性项目抗阻训练的结构和序列 4 抗阻训练序列 5 耐力训练与抗阻训练的整合 6 耐力性项目抗阻训练的设计 7 耐力性项目抗阻训练方案范例 第八章 跑步运动一 1 技术训练 2 训练方案 第九章 自行车运动 1 技术训练 2 自行车耐力性骑行的训练方案 第十章 游泳运动 1 技术训练 2 游泳池训练 3 公开水域游泳训练 4 各种训练安排的运用 5 超长距离游泳训练 第十一章 铁人三项运动 1 训练时间的要求 2 转换项目 3 准备比赛 4 比赛期间 5 铁人三项训练方案的设计 6 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美国体能协会(NSCA)简介 主编简介 编委简介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配上跳跃的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运动生理学的深度解读,但这本书的开篇似乎并不直接切入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实验数据。相反,它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绘了身体在极限状态下发生的微妙变化,那种描述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肌肉纤维的拉伸和心跳的擂鼓声。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细腻,善于捕捉那些日常训练中容易被忽略的微小感受,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跑道上时的那种宁静,或者长距离骑行后双腿那种麻木而又充实的反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心流”体验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用心理学术语去框定,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个人轶事,构建了一种超越时间感的精神状态,这让我对自己的训练目标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再仅仅是追求一个数字上的突破,而是去体验过程中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讲究,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呼吸感,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迫。整体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训练日记,但其深度远超一般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力与身体潜能的哲学探讨。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因为市面上关于运动和体能提升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如何快速提高”或者“秘籍大全”,读起来缺乏新意。然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它没有急于教你如何冲刺,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脚踝的稳定性、核心的深层肌肉激活,以及呼吸模式如何影响整个运动链条的效率。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每一项基础能力的提升都被置于一个宏大的生物力学框架下进行分析,配图虽然不多,但每一个示意图都精准到位,直指要害。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恢复”这一环节的重视,他没有将其视为训练的附属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与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详细解释了睡眠周期、营养吸收与肌肉修复之间的复杂关联。对于一个经历过平台期、感到训练停滞不前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快速的解药,而是一套更扎实的底层逻辑。它迫使我放下急躁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几年训练中的薄弱环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即时见效的捷径,而在于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科学理解的训练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不像传统技术指南那样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体能大师的片段,他们对体能的理解和现代科学的验证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高海拔适应性”的那几章,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对比,揭示了人体在氧气稀薄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并将其巧妙地引申到日常训练中的“压力阈值”管理。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探讨运动心理学时,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流派观点,将身体的耐受性与精神的韧性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我发现,书中对于“疼痛管理”的论述尤为深刻,它区分了“警报信号”和“适应性灼烧感”,帮助我学会了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明智的判断,不再因恐惧轻微的不适而过早停止,也不因盲目坚持而导致伤病。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生物学和哲学的综合性著作,阅读它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一种主动思考的意愿。
评分我最近对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进行了反复研读,尤其是在备战一次长距离越野赛的关键时期,它提供的策略建议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最令人称赞的一点是,它没有将所有人都视为“标准模型”来对待。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了大量的“变体与调整”部分,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年龄、性别、既往伤病史以及训练环境的差异来微调训练负荷和营养摄入方案。例如,针对那些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的读者,作者提供了如何利用短时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来弥补有氧基础不足的“时间效率”方案,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平衡家庭和运动的成年人来说,实在太实用了。我发现,作者在讲解强度区间(Zone)的设定时,摒弃了单纯的心率百分比,而是更倾向于“感知用力程度”(RPE)和“乳酸阈值测试”的结合,这让我的训练变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趋于务实和直接,几乎没有空泛的赞美,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重量,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和可靠,仿佛身边站着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在耳边指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运动与衰老”这一宏大主题的探讨。作者并非仅仅关注于如何“保持年轻”,而是深入挖掘了线粒体功能与耐力表现之间的分子机制,这种深层次的科学剖析,让我对长期的健康投资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营养补充剂”的客观评估尤其值得称道,它用严谨的科学证据来审视了市面上那些热门的补剂,哪些是确有助益,哪些只是营销噱头,避免了许多跑者在金钱和期望上的双重浪费。此外,作者在讨论训练计划的长期周期化时,引入了“季节性”和“恢复性”的宏观概念,强调了休息年和减量期的必要性,这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训练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将复杂的生理过程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身体维护手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跑得更久,更是理解了如何更智慧地与自己的身体共存,最大化地释放其潜力,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