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岛文化研究(辑)
定价:43.00元
售价:26.7元,便宜16.3元,折扣62
作者:刘怀荣,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010157283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既强调文化源流的追踪,也关注地域传统对当代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意义;既重视立足文献的考据,也把基础理论的发明、文学艺术名作的探索,历史的还原与保存、青岛与域外文化的交流等,作为重要内容。
本书通过选载新学术成果,展示青岛研究动态,力争办成宣传、介绍青岛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贯通古今,古为今用的前提下,为青岛城市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目录
前言
文化青岛
明清时期即墨文献与文化发展简论
董理与再塑——论青岛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论青岛历史文化名人与城市文化建设
纪念闻一多诞辰115周年论文选
闻一多与国立青岛大学
闻一多青岛时期的学术研究及其评价
论闻一多《唐诗大系》的书籍史意义
闻一多研究在韩国
名人专论
论张谦宜诗学的变而不失其正
论张谦宜的诗歌理论
浅析《绲斋论文》的作家修养观
论《绲斋诗谈》对明代格调派重性情思想的继承
家族稽考
明清胶州高氏、法氏、柯氏文化世家述评
明清胶州法氏家族重要成员及其创作简介
浅析即墨周氏家族的文化兴衰
周如砥家世与生平考述
艺文品谭
明代胶州赵完璧生平与诗集初探
清代即墨黄氏词人群体述论
周至元山水诗简论
高凤翰诗歌内容初探
宗教求真
崂山道教传人考
明清时期的即墨黄氏与佛教
作者介绍
文摘
《青岛文化研究(辑)》:
所谓“选本偏向”就是选编者在选诗方面的一种综合考量,在选本中蕴含着作者的喜好与批评眼光。1933年,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选者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由此可见,一部选本往往能见出选编者的心意和偏向。放到闻一多的《唐诗大系》上来看,这部选本在选诗尺度和标准上就很是严格,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唐人的诗史观及今人的吸纳与借鉴问题。在这一点上,闻一多有着慎重的考虑,什么是唐人的诗史观,什么是今人的进化的诗史观,闻一多在他的文章《文学史的历史动向》中有所阐述。他努力要做的是对唐诗和唐史的打通与合观,从而给诗史互证留下的空间,努力让读者从唐人的诗中看出史的影子、心灵的影子。
以艺术标准取胜,压倒对诗歌的政治性解读。闻一多的新诗曾被卞之琳等人称为“技巧专家”,尽管闻氏自己不乐意,但这也从反方面告诉我们,在闻一多的诗学观念里,艺术标准是排在位的,他自己也说“没有艺术就不能叫诗。”在闻一多的那个时代,“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是取径完全不同的,闻一多走的是后者的路线,他要通过唐诗选本来体现和映射唐诗艺术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古诗与新诗的对照、互参问题。我们说闻一多是一个通人,主要侧重于说明他的创作不分今古,新旧皆擅,还更在于借古人创作的历史经验来给当时的新诗写作铺路、做旗、提供养分、指引方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吹进了一股新鲜的风和空气。”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大系》的选本特色。
首先,该选本选诗人263家,诗作1393首,作家作品编次顺序不以时间来分(即四唐分段法),不以体裁分,而是以闻一多自己对唐人生卒年考证的具体研究成果为依据,既有时间序列上的唐人先后顺序,也有唐人当时交际圈子的集中亮相。这个选本对213位作家考订生卒年,给后人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如朱自清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一文中说道:“他注重诗人的年代和诗的年代”,“他曾将唐代一部分诗人生卒年可考者制成一幅幅图表,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很明显的是,闻一多的这个唐诗选本对唐代诗人交游圈子与历史舞台的变更、场景转换、人物登场与退场都有一些良好的揭示。
其次,有意凸显唐人抒情诗的比重与偏向,关涉当时的时代丕变、诗风嬗变与审美风尚的转移情况。闻一多在多年的新创作中总结过一个经验,“诗该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其实还应该笼统地加上一个“抒情的美”。通观《唐诗大系》的选诗偏好,可以见出闻一多鲜明的选学主张,那就是对唐代的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喜好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再次,有意突出作品的艺术标准与艺术倾向性,在艺术还是思想政治的拉锯战中,优先考虑前者。闻一多一贯以来凭借他“诗人的天分和明敏”,立足于唐诗的艺术成就来评选诗作,选杜甫诗99首,王维诗50首,李白诗49首,三者选诗多。其次就是选白居易诗34首,李商隐诗24首,然后是陈子昂16首,王昌龄17首,韩愈22首,刘禹锡22首,曹唐22首。这样的数据分布有的合理性,能见出唐人诗歌创作艺术水准的线性差异,也能看到闻一多尽量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别出新意,给二三流的诗人以亮相和展示的机会,肯定二三流作家的艺术才华,如晚唐诗人曹唐的作品,大小《游仙诗》的大量流传即是一个明显例子。
……
序言
作为一名常年在异乡打拼的青岛人,我总会怀揣着对故乡的思念。偶尔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青岛文化研究(辑)》这本书,并且了解到这是由刘怀荣先生和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编纂的。这本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亲切而厚重的感觉,仿佛一本陈年的老相册,里面珍藏着故乡的点点滴滴。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收录了许多关于青岛的故事,或许是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又或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民俗习俗。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出我未能亲身经历的青岛的过去,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深沉、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我所生长的这片土地。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找回那些关于青岛的纯真记忆,能够理解那些在我童年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意义的文化符号。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回归心灵故乡的精神之旅。
评分我是一个对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有着特别情怀的旅行者。每一次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总是渴望去探寻它最独特的文化印记,去感受它最真实的生活气息。《青岛文化研究(辑)》这本书,以其明确的地域指向和研究机构的专业背景,深深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会描绘出怎样一幅幅生动的青岛画卷。它是否会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解析那些错落有致的欧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庭院的巧妙结合?它是否会从生活习俗的角度,展现青岛人民独特的海洋生活方式和节庆习俗?它是否会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介绍那些受到青岛独特风光启发的绘画、音乐、文学作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引领我深入青岛的街头巷尾,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中的文化之美,去感受这座城市所独有的浪漫与活力,让我的旅程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与这座城市进行心灵的交流。
评分我对历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地域性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青岛文化研究(辑)》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刘怀荣先生的名字,我曾在一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讲座中听到过,他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信心。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青岛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分析它如何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元素,又如何在中国近代史的大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能够为我们揭示青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入探究青岛历史脉络,理解其独特文化成因的机会,它有望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这本书名,初见时便在心头泛起一股熟悉的涟漪。青岛,这座我魂牵梦绕的城市,承载了我太多青春的回忆。那些蜿蜒的老街,碧波荡漾的海岸线,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啤酒花香,无不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刘怀荣先生,以及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他们的名字如同灯塔,指引着我深入探索这座城市的灵魂。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重新发现那些被时光淘洗后依然闪耀的文化瑰宝,能够重温那些关于青岛的鲜活记忆,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与厚重。或许,书中会讲述那些我曾驻足流连的老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或许,会解析那些我耳熟能详的青岛方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又或许,会描绘出那些为青岛文化传承默默奉献的身影。无论如何,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故乡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重逢。
评分我是一名对民俗学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尤其钟情于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青岛文化研究(辑)》时,内心涌起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青岛,这座滨海之城,它的文化积淀之深厚,早已超出了我对它的初步认知。刘怀荣先生的名字,也并非初次映入眼帘,他对青岛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深入研究,早已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青岛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呈现,它或许会涉及青岛的海洋文化、殖民文化、工业文化,甚至是那些根植于齐鲁大地,又被海风吹拂得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青岛的“根”与“魂”,理解它为何能在众多沿海城市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学术视角,又不失生动的讲述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青岛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