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宪宝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
  • 日历
  • 中华文化
  • 传统节日
  • 黄历
  • 风俗习惯
  • 时间
  • 历法
  • 民间信仰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78917
商品编码:293461157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定价:35.00元

作者:任宪宝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44789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万年历是一种将公历、农历、干支历相互对应,编排在一起的历学工具书。查用万纂历,主要是使用年历中的干支纪时。千支纪时是中国独创的历史悠久的历法。它以天象为依据,符合物候特点,体现了五行旺衰。在诸多学科中,有着其它历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支纪时,在中医、气功、周易数术、农作、历法等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实用价值。每当需用千支纪时,而需用者手中没有万年历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只需记住十四字的歌诀,万年历一年中的干支纪时就可迅速算出。这种快速心算万年历的方法,叫“银盘子”,“银盘子”是民间术士创造的万年历速算法,历史悠久,以往采用师徒间口授方法传授,严禁外传。

目录


章 中华传统历法
一 历法的起源
二 阳历
三 阴历
四 天干地支
五 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一 正月初一贺新春
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 二月二龙抬头
四 禁烟扫墓寒食节
五 扫墓祭祖清明节
六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八 七月十五鬼节
九 八月十五中秋节
十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一 冬至莫忘吃饺子
十二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十三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十四 除夕守岁到天明

第三章 十二生肖与星座
一 十二生肖的产生
二 十二生肖年份对照表
三 生肖婚姻搭配宜忌
四 十二生肖与人生
五 生辰八字
六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
七 二十八星宿与择吉避凶
八 星宿爱情录(生日对照)

第四章 中华传统民俗
一 民间吉祥象征
二 传统称谓
三 悠远的民间传说
四 姓氏家谱渊远
五 气象民谚
六 传统春联
七 传统对联

第五章 中华传统礼俗
一 结婚礼俗
二 祭祀礼俗
三 贺寿礼俗
四 丧葬礼俗
五 生育礼俗

第六章 中华民间诸神
一 玉皇大帝
二 王母娘娘
三 观音菩萨
四 福星
五 禄星
六 寿星
七 财神
八 门神
九 灶君
十 土地公
十一 八仙
十二 钟馗
十三 东岳大帝
十四 碧霞元君
十五 龙王

第七章 中华风水文化
一 如何选择吉祥居住地
二 如何让客厅更舒适
三 如何让门窗纳气旺宅
四 如何使卧室兴家固庭
五 如何布置书房和办公室
六 如何让厨房招财避秽
七 如何选择布置卫浴
八 餐厅布局,口纳福瑞
九 装修设计的宜忌
十 别墅、庭院的风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韵流转,岁月悠长: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当一轮明月升起,古老的节日便随之翩跹而来;当一阵清风吹拂,隐藏在寻常日子里的习俗便徐徐展开。中华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伟大民族,其文化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条长河之中,民俗,便是闪烁着人性光辉、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最为璀璨的珍珠。它们如同空气般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塑造着我们的情感,维系着我们的传承,也构筑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并非一本普通的日历,它是一部集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的宏大画卷。它将目光投向了横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从民国初年的风起云涌,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再到展望未来百年,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关于中华民俗的完整生态图景。这本书,是一扇通往过去、连接现在、展望未来的窗口,它邀请您一同走入那些熟悉的,或或许已经被遗忘的,却依然鲜活的中华传统。 一、 时间的织锦:节日的流转与民俗的脉动 在中国人眼中,时间并非抽象的刻度,而是由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节点所串联起来的。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元宵的灯火阑珊,到清明的追思故人、端午的龙舟竞渡,再到七夕的鹊桥相会、中秋的月圆人同,以及重阳的登高望远,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生活习俗。 《中华民俗万年历》将细致地描摹这些传统节日的演变轨迹。它不仅会介绍每个节日的起源传说、历史沿革,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入剖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的。例如,在1930年代,抗战前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过春节或许更加侧重于对安宁生活的期盼;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春节的庆祝方式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电子鞭炮、网络祝福等。而展望2120年,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科技融入传统节日的景象,但那些蕴含在其中的家庭团聚、感恩祈福的核心精神,又将如何被传承和演绎?本书将一一为您解答,让您在了解当下节庆活动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时代变迁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书中所收录的民俗,远不止于此。除了主要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与农耕、渔猎、手工艺、婚丧嫁娶等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例如,插秧、收割时的农谚和仪式,渔民出海前的祈福,手工艺人制作精美物件时的技艺传承,以及不同地区婚礼中的独特色彩和丧葬中的哀思表达。本书将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展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让您领略到中华民族在不同生活场景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智慧。 二、 地域的风情:南北各异,百花齐放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孕育了地域各异、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从北国冰雪的豪放,到江南水乡的婉约,从西南高原的神秘,到东南沿海的开放,每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中华民俗万年历》将尝试将这些地域性的民俗特色一一呈现。比如,北方人过春节,除了贴春联、放鞭炮,还会有包饺子、守岁等习俗,而南方的春节则可能更侧重于舞龙舞狮、逛花市等活动。又如,南方一些地区有祭拜灶王的习俗,而北方则有祭拜门神的传统。再比如,婚嫁习俗在不同地区也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讲究“坐花轿”,有的地方则流行“抢亲”。本书将通过详细的地域划分,让读者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地习俗,而是更侧重于探讨这些地域性民俗的成因。气候、地理环境、历史迁徙、与其他民族的交流等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通过深入的分析,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地域差异如何丰富了民族的整体文化。 三、 智慧的传承:潜移默化的生活哲学 民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仪式和习俗,更是蕴含在其中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它们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俗万年历》将深入挖掘这些民俗背后的智慧。例如,春节期间的“压岁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更蕴含着“辞旧迎新”、“驱邪纳福”的美好愿望。清明祭扫,是对祖先的追思和孝道的体现,也提醒着人们不忘本源。端午节赛龙舟,一方面是对屈原的纪念,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这些习俗,如同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在潜移默化中教导着中国人敬畏自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品质。 本书还将探讨这些民俗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些传统的仪式或许正在被简化,但它们所蕴含的家庭观念、感恩情怀、敬畏之心等核心价值,依然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本书将思考,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这些宝贵的民俗智慧将如何被保留、被创新,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四、 走向未来: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思考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将以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探讨中华民俗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从1930年代至今,中国的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俗也随之经历了适应、调整甚至一定程度的衰退与复兴。而展望未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深入,都将对传统民俗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将关注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活力,甚至焕发新生的民俗。例如,一些古老的节日正在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正通过现代技术得以记录和传播,一些传统节日习俗也正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可能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年夜饭,而是开始尝试世界各地的美食;元宵节的花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样式,而是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 同时,本书也将引发读者对民俗传承的深入思考。如何在保留民俗的精髓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度的创新?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民俗,使其不至于成为“活化石”?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让中华民俗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桥梁?本书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结语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地域、关于智慧、关于传承的宏大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读本。它用文字和图景,记录下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生活印记,描绘出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翻开这本书,您将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民俗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脉搏,体味古老智慧的芬芳,并思考着我们与祖先、与未来之间的深层联系。它将帮助您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文化意义;在每一个熟悉的节日里,体会更深邃的历史底蕴。这是一次与中华民俗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追溯与回望,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集结了中华民俗精髓的工具书,能够清晰地指引我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当我在书店无意间翻开《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时,瞬间就被它宏大的视角和详实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历,它更像是一本浓缩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习俗的百科全书。 首先,它收录的民俗活动之丰富,令人惊叹。从春节的贴春联、拜年,元宵节的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到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再到重阳节的登高、赏菊,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包括节日的由来、传说,更深入地阐述了各个地区在庆祝方式上的差异和特色。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了一些我鲜为人知但同样充满韵味的民俗,比如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动、婚嫁习俗、丧葬礼仪,甚至是人们在特定节气或农忙时期的特殊劳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条目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使得文字不再枯燥,而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眼前,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时光。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跨越近两个世纪的时间维度。1930年到2120年,这涵盖了从民国时期至今,以及未来的一百多年。这意味着,我可以追溯过去,了解祖辈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节日,他们的生活有哪些与现在不同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演变。而对于未来,虽然我们无法预知,但书中通过对历年传统节日的梳理和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文化融合趋势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方向。例如,它可能会记录下一些现代社会逐渐式微的民俗,也可能预示着一些新的民俗形式的出现。这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方式,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具体民俗的细节描述。比如,在介绍春节习俗时,它不仅仅会提到“吃饺子”,还会细致地讲解不同地区饺子的馅料差异,甚至会提及一些关于饺子的民间传说,以及在包饺子、吃饺子时的一些讲究和禁忌。这种“颗粒度”极高的信息呈现,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民俗的精妙之处。当我阅读到关于某个古老节日的介绍时,仿佛能听到远方的锣鼓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感受到人们脸上洋溢的朴实笑容。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一部简单的文字说明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有着强烈探究欲的读者,《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了解“是什么”的框架,更深入地触及了“为什么”和“如何”的层面上,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对于每一个节日,都会探讨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例如春节代表的团圆与希望,清明节的怀念与生命轮回,七夕节的爱情与寄托等等。 这些解读让我不再只是机械地记诵节日的名称和习俗,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些习俗为何能够流传千年,它们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例如,书中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解读,就不仅仅停留在“避灾”的层面,更延伸到古人对于生命“高瞻远瞩”的期盼,以及对健康的祈愿。这种将民俗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相结合的阐述方式,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智慧的启迪,让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华民俗的“百科全书式”编排。作为一本“万年历”,它似乎将中国人在一年的不同时间里所遵循的各种习俗、节庆、甚至是一些农事活动都收录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轴。而“中华民俗”的定位,则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涵盖了大家熟知的“四大节日”,更延伸到各种地方性的、或者已经逐渐淡化的习俗。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一些“非传统”民俗的收录,比如一些与农耕、渔猎、手工业相关的习俗,它们如何与主流的节日文化相结合,又如何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历史的烟云,领略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每一个章节的切换,都像是翻开了一页新的故事,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保留,更在于精神内核的理解与延续。《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历年历月的习俗,更通过对这些习俗背后历史渊源、社会背景、哲学思考的深入挖掘,让我们能够理解这些习俗为何产生,又为何能够流传至今。 比如,书中在介绍一些传统节日时,会穿插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这些传说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同时,它也会探讨在时代变迁中,这些习俗所经历的演变和创新。这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观照,使得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回顾过去”的书,更是一本“理解现在、启发未来”的书。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地域民俗差异的呈现,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索和体验这些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