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015年年刊)
定价:50.00元
售价:32.5元,便宜17.5元,折扣65
作者:乐黛云,怡学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0099680
字数:
页码:3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什刹海书院迄今已成立五周年了。五年来,书院始终坚持“秉承五千年中华人文传统之大道,弘扬儒释道三教圆融益世之精神,包容诸子与百家探索求新之学说,肩负新时代人类济世和谐之使命,培育重道德自信自觉自强之英才”的宗旨,努力在传承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汇集学术英才等方面发挥作用。《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015年年刊)》作为什刹海书院2015年年刊,分设“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等专栏,试图从各个不同侧面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发挥的积*作用。
目录
序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文化身份认同和儒家的精神及“仁”的真谛
社会德教——儒家的过去和未来
儒学的核心是个“仁”字
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心学及其当代价值
佛教的公益理念与实践
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宗教建设
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
道教内丹学及其现代诠释
节制与宽容:《道德经》的精神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阴阳之间
由清凉澄观著述之例管窥华严学与易学的关系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解答《古经》的一些问题——读《易》著札记
《周易》与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素食与心血管健康
智慧无限般若永恒——佛医让生命科学更加丰富多彩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传薪者”——兼谈在中国各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师
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与动机理论——中国人格模型与关键需要理论
“冰蹴球”的民族文化特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略微审慎的心情去翻阅的。毕竟“儒释道”这三个字,在中国文化的谱系里太过厚重,牵扯的学问领域也极其广泛,很容易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或是流于对概念的简单罗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本书并没有走向我所担心的那个方向。它以一种温润而扎实的方式,将这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交织与演变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在轻轻讲述着历史的脉络。 乐黛云先生和怡学先生的文字,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和洞察力。他们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思想流派甚至是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来展现儒释道如何渗透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乃至生活方式。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些看似寻常的传统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涵。比如,书中对“仁”和“慈悲”在不同语境下的阐释,以及它们如何调和了社会秩序与个体情怀,就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被拉回到古代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案头点着香,窗外是摇曳的竹影。书中所探讨的“儒释道”三个字,对我而言,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既熟悉又有些疏离的存在。熟悉是因为它们早已融入了汉语的词汇,出现在了各种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中;但疏离是因为,真正要理解它们各自的精髓,以及三者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却又需要花费极大的心力去钻研。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些更具象的文化载体入手。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书中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园林艺术、乃至茶道、戏曲等艺术形式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的解读,都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十分有趣。这些具体的例子,如同一个个闪烁的星光,照亮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力。
评分坦白说,我对“儒释道”这三个概念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碎片化的阶段,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就好像获得了一张绘制得相当精细的地图,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和理解这三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位置、联系以及各自的贡献。本书的叙事方式,不落俗套,既有对历史渊源的追溯,也有对当下意义的探讨,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儒释道视为相互割裂的独立体系,而是着力展现了它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相互影响、融合与转化。这种“合而不同”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如何与儒家的伦理观相呼应,以及佛教的超脱思想如何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些论述都极其精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又多了一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手捧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邃殿堂的大门。之前,我对儒释道的理解,总觉得有些皮毛,知其名,不知其神。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贴切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三股思想的源流,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汇聚、碰撞、最终形成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更像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文化旅行。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概念的梳理,而是着力探讨了儒释道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判断乃至审美趣味。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体现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中,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这些都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颇具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一些看似平常的文化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着古老而深刻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儒释道这三个核心的哲学体系面前,自己像是隔着一层薄雾,难以看得真切。《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恰恰为我拨开了这层迷雾,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在的精妙与博大。它并非简单地介绍三个学派的教义,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中国文化的宏大背景之下,展现了它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相互激荡,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最令我欣赏的是其叙事的流畅性和思想的深度。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儒释道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文化习俗以及艺术表现的解读,我得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如何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形成一种辩证的张力,以及佛教的“空”的哲学如何为中国人的超脱与豁达提供了精神支撑,这些论述都让我深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