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班门 方 |
| 作者 | 《班门》编委会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559605689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 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在这个结构中发掘出一种时间的维度,“门内”是回忆,是历史的一角;“门”的作品,则是历经时光酿造的出产的“好酒”;“门外”则清晰地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的线索引至当下乃至未来。 2017年*期的主题是“方”。我们讲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讲述一枚邮票的故事;我们说西方教堂呈现的形状,也揣摩东方汉字演变的历程;我们严肃地探讨当代艺术的问题,也带你领略时尚先锋香奈儿的建筑品位;我们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门之美,也看看现代建筑史上“方盒子”建筑的神韵;我们带你从古老建筑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历史,也从观察一道笔触开始,解剖中国画的秘密。 |
| 作者简介 | |
| 陈愉庆,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20世纪80年代,陈愉庆、马大京夫妇共用“达理”笔名著有小说、剧本多种,屡获全国各种文学奖项。后旅居美国,现重拾笔墨,已有描绘旧金山硅谷华人生活系列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飞舞芳邻》《如若不曾相识》《不再承诺》,中短篇小说《带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龙,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20年起六次来华,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于吉林舒兰。语言学教授,帐篷诗人,中国地质图书馆原馆长,中国楹联学会创建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各类著述50余种。 曾孜荣,曾任《好书》杂志编辑,参与“旌旗网”创建。2004年台湾大块文化,协助出版家郝明义先生、沈昌文先生处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事务。2007年入职今日美术馆,担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任中信书店副总经理、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顾瀚允,顾瀚允,艺术指导,TINYworkashop创始人,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东京TDC,曾获得香港HKDA评审奖、金奖、银奖、铜奖,GDC提名奖,亚洲*影响力大奖,美国IDA奖、德国红点奖及其他奖项。 |
| 目录 | |
| 门?内 一起做梦的日子:陈占祥与“梁陈方案” 文:陈愉庆 城门之美:北京外城的城门 文:喜仁龙 门?方 教堂的长与方 文:徐晓冬 结缘方寸之地 文:常江 方盒子罗曼史 文:宋晓冬 香奈儿的水晶屋 文:邹洋 在时间里起舞:汉字叔叔 文:灰土豆 一方天井下 山水问君心 文:飞鱼 门?外 你的生活充满了营造:《班门》设计新理念 文:顾瀚允 中国当代艺术的蜂巢 文:薛茗 发现中国画的秘密:从远古到五代十国的人物绘画 文:曾孜荣 自拍中国:不会消逝的灵光 文:汪徽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当拿到这本《班门》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它封面上那素雅而富有力量的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沉静的色调,仿佛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又带着一丝现代的利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其中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以匠心著称的人物故事充满好奇,他们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到众人瞩目,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将一件寻常事物升华为艺术品?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通往那个充满智慧与汗水的世界的大门。我设想着,或许它会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工匠,关于他们如何与材料对话,如何用双手雕刻出生命的痕迹。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极致追求的闪光点,它们或许微小,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人深刻的启迪。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的致敬,一次对精神力量的汲取。
评分说实话,我对“班门”这个名字,最初的联想还停留在鲁班的传说,总觉得会与古代的建筑、精巧的机关打交道。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它所涵盖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里面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可能来自截然不同的行业,却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对技艺的敬畏,对完美的执着。我看到了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选择慢下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专注和耐心打磨出独一无二作品的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安然的力量,一种不被浮躁所侵蚀的定力。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物,让我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班门”,不在于技法有多么繁复,而在于那份对事业的纯粹热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
评分拿到《班门》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我不是一个技术专家,也不是一个历史学者,我只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那些在我们生活中默默存在,却至关重要的事物,背后有着怎样一群不为人知的人,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我设想,这本书也许会带我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去感受那些手工制作的温度,去聆听那些工匠心底的声音。我期待着,它能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不平凡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即便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手艺和精神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评分《班门》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之前总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东西都被快速消费,很少有人愿意去花费时间打磨一件事情。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依然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愿守着自己的方寸之地,用几十年的光阴,去精通一门手艺,去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他们的故事,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我从中看到了坚持的力量,看到了专注的魅力,更看到了对事业纯粹的热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开始思考,我是否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班门”,在那一亩三分地里,也用心去耕耘,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拿起《班门》这本书,我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我害怕它太过专业,晦涩难懂,而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于那些高深的技艺和理论,我可能很难理解。但当我翻开第一页,这种担忧就烟消云散了。它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班门”的故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场景中,与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们面对面交流。这本书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班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我看到了创新是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发生的,看到了现代科技如何与传统技艺巧妙结合,让我对“班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班门”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技艺,更是当下一种持续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