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袖珍版)
定价:48.00元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60925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与银监会的漫谈
堂
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缘起
北伐与南伐
翻译问题大
西方、东方和人类的经济学
吃饭大如天的农业
自己的金融、法律体系
求索而迷惘的百年
票号、、银行与金银、钞票、卡
第二堂
财富从哪里来
清末民初的货币战争
张恨水的文章
抗战与抗战后的金融
到了台湾 朝不保夕与白色恐怖
分税制、黄金、计口授粮
治理通货膨胀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合作社、搭会与信用
第三堂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
政治与经济的主辅
克难运动
土地公有与金融
公与私的辨证
盛名之下不可久居
《票据法》的兴废
文物衣冠与中药
美国、法国的银行
做生意的时机
金温铁路与试验中国银行
文学与人生修养
两首诗的感慨
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
堂
缘起与感想
奖学金与助学金
所谓“经济”
学问知识文化
历史的重要性
政治与经济的主辅
管鲍之交与做的条件
第二堂
国之四维
管仲相齐
吕不韦相秦
春秋大义
文景之治
发展的虚实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堂
一穷二白的发展经验
政策的争论
读《史记》的窍门
政治哲学
史官的品格
六经皆史也
骄奢的风气
经济、政治的教育原则
谁够得上儒商
第四堂
贤愚不肖皆爱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财产与人格
财富的无常与无情
财富与文化、道德
欲望的极限
第五堂
微言大义
文化的基础在文学
经史合参
企业实业事业
六个突然
新旧企业家
管理学的历史
访问日本
第六堂
自我管理
《诫子书》
唯大英雄能本色
管理自己的性与情
大的管理学
晚餐后答学员问
国学与中国文化
堂
缘起
国学中国文化国粹汉学
焚书坑儒的背后
项羽的一把文化劫火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断层
对汉学的无知
白头宫女在
学国学的步——诵书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二百年文化反省
文字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钥匙
第二堂
万古通晓的文化体系
先研究“小学”
中国的书院
尺牍与师爷
教授与“叫兽”
儿童经典读诵工程
教育的目标
民办、官办教育的历史得失
知识分子的榜样与精神追求
第三堂
有容乃大与通变
组织与利害关系
研究中国文化的捷路
《朱子治家格言》
如何读史
文化文学诗词
第四堂
诗词与文艺
玩索而有得
好小说中短命的爱情
帝王的诗才
诗人政治的代价
尾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金融”、“企业”、“国学”这三个词看似关联不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南怀瑾先生的才思所折服。他的文字功底深厚,将看似枯燥的金融和企业议题,用国学智慧进行升华,读来引人入胜。这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金融巨头或者商业精英,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了商业活动的本质以及在其中应有的“道”。 书中对“信”的阐述,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商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南怀瑾先生将“信”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将其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成功,绝不仅仅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更在于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信任关系。这一点,在当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在最功利的商业世界,也需要回归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评分这本小巧玲珑的书,却蕴含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思想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份价值,巧妙地融入了金融与企业管理的视角。我一直对“国学”这个词抱有一种敬畏又有点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 它用极其生活化、也极其精辟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念,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关于“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比如,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道法自然”,这不仅仅是管理学上的概念,更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故事,它们往往能瞬间点亮我心中的迷茫,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智慧,并非古董,而是活生生的、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袖珍版的《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让我惊叹于南怀瑾先生的博学与深刻。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有着朦胧的理解,但总是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特别是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联系起来。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书中并非直接教授金融技巧或企业管理方法,而是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解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性的本质。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听闻古圣先贤的教诲,并被引申到现代企业的经营之道。例如,书中关于“易经”的某些阐释,让我对“变”与“不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于处于快速变化中的金融市场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对“中庸之道”的运用,也让我反思企业决策中的平衡艺术,如何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不失长远发展的大局。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智慧书”,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帮助我们建立更宏观、更长远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对传统国学有着浓厚兴趣,同时又身处金融行业,常常在现代商业逻辑和古老智慧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读者,能读到这样一本将金融、企业与国学融会贯通的书,简直是意外之喜。南怀瑾先生的文风一向是深入浅出,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这本书也不例外,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友在闲谈,时而会心一笑,时而若有所思。 尤其是在金融企业的部分,我总觉得现代商业社会过于强调效率和竞争,忽略了人文关怀和长远发展。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国学中的“和合”、“仁爱”、“诚信”等理念,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比如,书中对“道”的阐述,让我重新思考企业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更应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种“大局观”的思维,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智慧落地,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商业伦理。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商业实践的书籍,而《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这本书,正是我想象中的那本书。南怀瑾先生以其独到的见解,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特别是那些关于“道”、“德”、“仁”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金融与企业管理的讨论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一本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启发性的思考。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咀嚼书中的某些观点。比如,关于“损益”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得失,更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在商业决策中,我们也需要审慎地考量“利”与“弊”的长远影响,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书中对“人”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企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创造,而如何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并将其引导至积极的方向,是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关键。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它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